民主是方法,自由是目标。
民主制度有两大危险,一是独裁,二是多数人的暴力。当下民主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多数人的暴力,侵犯了个体自由。
左派通常通过利用多数人的欲望,实施国家干涉,高税收,平均主义,结果造成福利国家,高通胀,经济崩溃。左派文人更喜欢以道德家自居,人文关怀,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本电影导演就是如此。
这部影片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一部左派影片。
好在世界上还是有那些政治人物力勉狂澜。
1、根本上来讲其实是体制内左派的困局。资产阶级的民主选举本身是金元政治,左翼政党既无法甩开资本家、银行家的支持与合作,但又因为自身意识形态一定要站在另一边,于是往往会有极大的张力。韩国历任左派总统有相似的困境,也因此而有相似的命运;右翼政党在这方面就没啥压力。
2、全球范围内的右转的确势头正烈。
3、反动势力的强劲(包括美国的幕后操作)和体制内左派的妥协倾向共同导致了经济数据太容易被做空,这样就很容易失掉支持率引发民众(本该是左翼基本盘)不满。
4、如何团结民众?民众并不是任何力量“天然的”基本盘,如果左翼政党失掉和他们的血肉联系和有力组织,他们也就很容易走到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一边去。
5、全球右翼分子的特征都是手持国旗呼唤伟大的军队。
6、反对权力关系的左翼政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反而会因为这个结构性位置处处受制,因为异见者的位置许多时候是具有优势的,这个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但首先要做的应当是向着革命的方向自我敞开,因为如果左派自己变成了“保守主义者”,那失败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7、导演出身于大资产阶级家庭,她的父亲在六十年代美国的社会运动中偶遇马克思和弗洛姆的书而改变了全家的轨道,是一个有趣的“改宗”知识分子案例。
8、信息时代真的没有秘密可言,电话门everyday可还行。
9、本片BGM好评。
10、罗塞夫不愧是个游击队员,看眼神就是战士;卢拉也不愧是个工人。体制内左派还是缺一点武德,缺一点李逵“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精神,这句话前半句和后半句同样重要,卢拉、罗塞夫、阿连德、卢武铉等人,不掌握枪杆子,“夺了鸟位”又怎样呢?
11、“阶级斗争是存在的,然而,是我所处的富人阶级发动了这场斗争,并将得到最终的胜利。”——沃伦·巴菲特。
12、我们将用行动去回应他。
''我们手上有棘手的工作要做,你们听我说。下令逮捕我,我会服从他们的命令,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想转移责任,他们觉得这国家所有的问题都是因我而起。 如果我不相信正义,我就不会成立政党,而是会在这个国家中发起革命。 我相信正义!一个公平的司法系,根据证据来做裁决。
限制我在这个国家行动是徒劳的,因为有数百万的卢拉、布罗斯曼努埃拉和迪尔玛.罗赛夫来帮我完成工作。 要阻止我传达想法也是徒劳,这些想法已经在四处流传了,是无法被监禁的! 阻止我的梦想也没有意义,因为当我停止做梦时,我会让你们的脑海替我去做梦! 觉得卢拉心脏病发的那一天一切就都会停止,这也是妄想,一派胡言!因为你们的心会替我来跳动,这里有数百万人的心! 强大的人,或许可以折断一朵、两朵或一百朵玫瑰,但他们永远都无法阻止春天的到来,我们是为寻找春天而战!"
政治永远令人困惑,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能让人摸不清真相。
纪录片《民主的边缘》讲述了巴西经历的独裁到民主,再到陷入民主危机的政治事件。
这是导演佩特拉·科斯塔非常私人化的一部作品。
佩特拉出生于巴西结束独裁统治、踏入民主的时期。在她的世界观里,民主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可以说,佩特拉是伴随着巴西的民主道路成长起来的。
她看着这个国家渐渐脱离贫困,越来越强大,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体。
佩特拉的父母也是著名的巴西反独裁斗士。他们从短暂的监狱生活脱离后,在东躲西藏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佩特拉名字的由来,是为了纪念被杀害的运动领袖佩德罗·波玛尔。
这让民主的珍贵对于佩特拉来说更加感同深受,这也就赋予了这部纪录片溶于导演血脉中的私人化观点。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新闻信息传播的惊人速度,让政治、权力平衡以及民主都变得脆弱不堪。
民众轻而易举被各方势力和狡猾的政客牵扯欺骗,形势迅速蔓延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今天,巴西民主政体不再死于军事政变。
政治正在煽动民主杀死民主。
巴西的历史动荡不安。
1825年,葡萄牙承认巴西独立。
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众国。
1964年3月,巴军人政变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1985年3月,军政府还政于民。
经历了21年的专制统治,巴西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民主制度。
1989年11月15日,巴举行了近30年来第一次全民直接选举,费尔南多·科洛尔当选总统。
2002年,曾经的钢铁工人、运动领袖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被民众选举为总统。
在他的领导下,2000万巴西人摆脱了贫困。
2010年,巴西迎来了卢拉的继承人,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
民主让巴西运转自如,让这个国家渐渐强大起来,直到2013年6月,巴西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
最初抗议者要求更多的权利,更多的公共卫生和教育投资,减少腐败,但事情发展到最后,人们需要树立一个真正的敌人来对抗,也就是当时的总统迪尔玛·罗塞夫。
他们弹劾了迪尔玛,并把前任总统卢拉送进了监狱。
这是一部带有“政治偏见”的纪录片,但导演佩特拉通过巴西的政治,解读了她对于民主的理解。
在佩特拉的眼中,卢拉集团代表了民主真正掌握于人民手中的机会。
而卢拉集团的倒塌,标志着民主的衰败。
官商的利益纠葛,资本的挟持,经济的衰退,失业率的升高,政治家们的权衡与谋求……
巴西的政治系统在这场动荡中摇摇欲坠。
纪录片止于新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的就职。
现在,超过20%的巴西人表示他们不相信民主,认为威权统治会更好。
民主究竟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透过佩特拉眼中的巴西,我们看见历史循环往复,人心摇摆无常。
无数人在别有用心的煽动下为埋葬民主添了一捧黄土。
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
如同纪录片的题目一样,我们在它的边缘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找到真正的答案。
参考资料:
「1」《“Now is an Interesting Moment, When the Cruelties and Inequality are More Exposed than Ever”: Petra Costa on her Netflix-Premiering Doc on Brazilian Politics,The Edge of Democracy》 byKaleem AftabinFilmmaking
「2」百度百科:巴西。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1.迪尔玛·罗塞夫谈受刑
抵抗折磨的艺术就在于想法,“再多一分钟而已”。如果你觉得还有五分钟,或者二十分钟,就会难以忍受。所以你要想“再多一分钟,两分钟……”不断地给自己洗脑,试着克服。人类生来就有的感觉,就是疼痛。
2.保洁工谈罗塞夫下台
如果能用一块布和一桶水把一切清理干净,那就简单了。但很不幸,没有办法这么做,太多肮脏的东西了。 她是人民选出来的,我觉得再次进行选举是最好的方法。我不知道是不是人民把她赶下台的,过程并不民主,也不是选民的选择。其实民主并不存在,我不认为民主存在。我们投票的权利,我不觉得它存在。
3.巴菲特
阶级斗争是存在的,没错。但是我所处的富人阶级,是我们发动了战争,而且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4.卢拉入狱前演讲
我们手上有棘手的工作要做,他们下令逮捕我。 你们听我说,我会服从他们的命令。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想转移责任,他们觉得这个国家所有的问题都是因我而起。如果我不相信正义,我就不会成立政党,而是会在这个国家发起革命。但我相信正义,一个公平的司法系统会根据证据来裁决。
限制我在这个国家行动是徒劳的,因为有数百万的卢拉、布罗斯曼努埃拉和迪尔玛·罗塞夫来帮我完成工作。 要阻止我传达想法也是徒劳的,这些想法已经在四处流传了,是无法被监禁的。 阻止我的梦想也没有意义,因为当我停止做梦时,我会让你们的脑海替我去做梦 觉得卢拉心脏病发的那一天一切就会停止,这也是幻想,那是一派胡言,因为你们的心会替我跳动,这里有数百万的人心。 强大的人,或许可以折断一朵、两朵或一百朵玫瑰,但他们永远都无法阻止春天的到来,我们是在为寻找春天而战
5.一位希腊作家写道
唯有富人受到威胁时,民主才算真正奏效。不然领头的就是寡头政治,从父亲到儿子,从儿子到孙子,从孙子到曾孙子,然后一直延续下去
6.当面对的未来和最黑暗的过去一样没有希望,我们该如何面对?
20190816 《民主的边缘》
体系没有边缘,它是往复的环
2018年巴西总统大选前不久,我在巴西东北部的萨尔瓦多。酒店的电梯里,一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对我们说:“记得投票给博索纳罗哦!”他的父母有些警惕地把他往后拉了拉。
那时很多支持博索纳罗的人好像并不愿意明说,不愿意大张旗鼓地对外宣传自己的立场。博索纳罗竞选时向“偶像”特朗普看齐,常常语出惊人,投票给这样的人似乎多多少少显得草率。
“而且他们其实不是支持博索纳罗,只是不愿意再把票投给劳工党罢了。”我的巴西朋友这么补充解释大家的遮遮掩掩。
事实证明更多的人已经不相信PT了。10月底,博索纳罗当选。是夜我没有出门,在房间里听见远近街道敲锣打鼓,一片欢腾,烟花在远处燃起。一些人庆祝,一些人叹气。
这个国家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
博索纳罗上台之后,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激进。就像巴西足球谚语说的:“训练是训练,比赛是比赛(Treino é treino, jogo é jogo)。”在总统的位子上,他的自主权比竞选时小了很多。
卢拉也是一样的,他或许也不是不想落实竞选承诺,他的初衷也不是在各党派之间周旋妥协。但他不得不妥协。因为他的权力不是自生的,而是来源于他的政党,来源于选民,来源于国家的法律。
而这样的政党已被大企业的贿赂操控,选民可以轻易被煽动起情绪,最初制定法律的人,本就是在这个国家最早赚得几桶金的大家族。
“资本主义政府已经沦为资本家和大企业的工会了。”
换做其他的总统,也都是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纪录片视角还是偏主观,导演倾注了太多的个人感情,拉扯出一份对国家对政党的痛心疾首,或许还有对头脑发热的民众的批判。同样讲“洗车运动”的巴西电视剧《黑金高墙》里就直接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已形成了一个自洽的体系(mecanismo,也是这部剧的葡语名),只要这个体系依旧存在,那么换个总统,抓几个腐败官员、企业家,都是于事无补的,体系依旧会自我运转,生生不息。
“民主的边缘”这个名字听起来摇摇欲坠,但别怕,从边缘掉下去才会发现又到了起点,这不过是个环。
民主究竟是什么呢。
民主之类的政治概念非常虚妄。《人类简史》里说,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事物其实就那么几样,其余的东西,国家、政体、经济、货币、民主、人权,不过都是人们的设想罢了,只是相信的人多了,就有了存在的力量。
那么,在所谓的民主下,如果有人能煽动起民众的情绪,那么民主不过是借刀杀人的那把刀。(现在的香港年轻人你们听见了吗?)
《人类简史》里又说,现在的贫困分两种,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第一种是食物及资源有限造成的、可能危及基本生存的贫困,第二种是分配不公造成的。
现在绝对贫困已经越来越少,但相对贫困依旧存在。相对贫困的加重,就产生了阶级,阶级就有斗争,斗争严重了就有革命,然后新一轮洗牌。
你看,又是一个体系。
导演在结尾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迷茫,但其实这是整个世界的迷茫。路漫漫其修远。
不论如何,能留下这样的一手资料,而且这么短时间内过审向公众公开,已经难能可贵。
——又或者,这只是再一次证明了,那些“家族们”的力量。
巴西政权的魔幻更迭:被右倾轧、被左强煽,被左反噬、再被右归降。更加坚定了我此前的想法:只有经历过民主洗礼的人民才可能拥有看清民主假象的眼睛,政治是永动的平衡。专制非民主的敌对面,而是它的隔离带防护网。地球是圆的,一直向前走也许是原点,但始终停在原点绝不是出路。
导演佩特拉的家庭正是巴西社会和阶级分裂的一个缩影,其祖父创立了巴西最大的建筑公司,站在右翼保守力量这边,而父母则是左翼激进分子,因反对军政府独裁统治坐过牢。本片记录了卢拉的左翼神话和下狱,迪尔玛的被弹劾,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贪腐丑闻,以及右翼势力的崛起。导演倾向于同情卢拉和迪尔玛,但是否可以下结论说巴西的民主制度已经失效,恐怕未必如此,因为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巴西的三权分立和法治还是得到了有效运转。
想了解巴西近代历史?老老实实看维基百科作为纪录片,本片是不及格的。精度太低,充满大量与主题无关的截取生活化片段。作者倾向性太明显,一边神化一边丑化中立性太差。内容空白,不断以视觉听觉冲击画面填充内容,评价反思内容几乎为零。我都怀疑这是拖爹妈关系放在网飞上的?如此“抨击集权讴歌自由民主”,小金人提名说不定会有?
建议在香港播放。
现实这么精彩,要啥电影呢?
倾向性并不遮掩该片的高完成度,站在自己国家谁能不多多少少有点倾向呢,作者也很坦诚。
4.5 从“上层”出发解读党争社运,蔓延、散落且透彻,的确是一部罕见甚至前所未有的作品。印象中个人从来没有看到过能如此近距离地处理当下两任最高领导人+政界群像这种拍摄对象的纪录片(同理就是《大同》的市长置换成不可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是普通的,但这种人物其实不可能出现在纪录片里,只可能出现在《纸牌屋》,然而导演却做到了——很大程度得益于她是巴西大财阀的孙女,发挥自身优势出入各个政治场合并摄制。她的家庭虽在片中提及不多,倒也和巴西21世纪以来的政治命脉形成奇异的照映:右翼财阀家族,父母是左翼激进分子,她则偏向于左(但在片中相对采取了中立视角)。洗车运动逐渐偏颇,看似是让民主陷入风暴漩涡的引线,但更遥远的引线早在前总统卢拉因劳工党羽翼不丰、与他党结盟埋下。这真是个永远洗不干净的世界。
一部带有强烈主观倾向的纪录片,若你看法相左,自然会打个低分,但能坚持看完的话,说明你内心对民主有着正确立场。
缺乏法治的民主可能沦为民粹,缺乏民主的法治可能倒向专制。从左翼总统卢拉上台、继任者罗塞夫遭弹劾、到极右翼政客博尔索纳罗意外登顶,近20年在巴西上演着一出精彩的民意操纵大戏。左翼靠大发福利拉拢底层民众,在遭遇经济危机后难以为继。右翼趁机发难,以反腐的名义将国内几十年来系统性腐败问题的锅扣到了左翼政府身上,几大家族操控的媒体落井下石煽动民众反戈,上下合力以近乎政变的方式将现任总统罗塞夫和前总统卢拉定罪入狱一锅端,让极右翼政客博尔索纳罗带着市场保护者和秩序维护者的光环荣登大宝。相似的左右翼搏杀在其他拉美国家也一再上演,不完美的民主制度总有操纵民意的空间。正如影片所述,没有一个政客是干净的,区别在于谁屁股上的屎被人揭露得更多。本片导演立场偏向左翼,但不影响对基本事实的梳理。
现实版的《动物庄园》,得罪了大佬后被赶下台的雪球,走马上任的拿破仑,被耍得团团转的底层动物们。我感觉现在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激进。
人民群众的局限性在于,革命推翻现有政权一往无前,缺对于建设健康政治体系束手无策,无论打倒多少敌人,也只得把胜利成果拱手相让,历史总是重演。
【Netflix】巴西政治纪录片。在2016-2019年短短三年内,巴西接连出现了现总统被弹劾、前总统被捕入狱、代总统下台后又被捕、新总统支持军事独裁、前总统被释放的政坛乱象。民主被践踏,法制被无视,民意被撕裂。造成这些混乱肮脏结果的缘由,是检察官身兼法官无视证据玩弄司法;是媒体受蛊惑炮制假新闻火上浇油;是政客与财阀大亨沆瀣一气贪污腐败;是参议院议长到议员公报私仇;是人民被民粹主义煽动乃至法西斯思想复燃。无比悲哀,值得借鉴反思。纪录片导演既利用了自己的家族身份得以近距离拍摄到两位总统及议会议员、高层政客的言行举止、碰撞交锋;同时作为亲历者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立场,用旁白充分表达其痛心疾首,用家庭影像煽情,令纪录片失去了中立性。三星半
博索纳洛在新冠疫情期间的言行与川大统领又几多相似,检察长莫罗同时在此期间直接撂挑子,这部颇具科普性的纪录片为当下节点的混乱做了极佳的参考,甚至像是将世界的全面性混沌缩影到巴西。
想象下,假如西方民主被简单粗暴地复制到中国,而忽略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下场恐怕也不一定会比巴西更好……
导演的倾向性太明显,但算是给巴西的政局动荡补了课。民选总统被资本玩弄于股掌,温和理性永远无法对抗疯狂,眼花缭乱的弹劾就像这个国家的桑巴舞一样。民主的边缘就是民粹,就是多数人的暴政。(奥斯卡提名稳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很有意思的纪录片,导演态度非常个人化,却拍出来各方的态度,她的家族故事更让人着迷。很多人都说这是揭露了民主的虚伪,我倒是觉得它拍出了民主的好处:虽然大家都不满意,但至少可以互相公开争吵,发泄愤怒,而不至于被悄悄关起来甚至被杀害。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民主?民主一定是普世的吗?我相信一定有些地区生活着一群与当代(政治)文明严重不适应的人。他们只配阶级固化,快饿死才革命,有人给他们一点点报酬能吃饱怎么奴役自己都不介意;读一点书刚刚好,能被特权阶级控制的媒体骗就成,生活环境混乱到无力捋顺就跪迎军政府主持一切………那些追求当代文明的人跟他们成为同胞算是倒了大霉了,不必有政治对手,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街道大妈都能给自己憋屈死,死的透透的。导演立场鲜明,难得影像客观。如果导演有机会到另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就能知道政治献金不是腐败的唯一来源,有些独裁政府不需要谁给献金,当官就为了各种各样的腐败,你们南美人民都想不到哪种。
影19157:身份特殊,第一手近距离史料。清洗女工的话语很深刻——没有什么是不肮脏的,都不能用一桶水和一块布就能洗干净,minzhu其实不存在,人民选出来的最后再去推翻,我们的vote权利其实并不存在。
无论什么体制,如果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么,都是烂体制。民主政治下的各国,现在看到的趋势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1%的人掌握的财富是剩下99%人的财富的40倍之多,而政治力现在根本无能为力,只能一味图利财团,以美国为例,18年富人税就已经低于中产家庭的税率了,未来又在哪儿?只怕,还是要靠着发动境外战争来转移矛盾了。。。和平太奢侈了。
有几条评论说‘要什么mz看看巴西的下场’,sorry no offence, 人家比上不足比下绰绰有余好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