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安尼亚拉号

正片

主演:Arvin Kananian,艾米莉·强森,Jamil Drissi,Pablo Salvador N.G.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语言:瑞典语 / 西班牙语年份:2018

 剧照

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2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3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4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5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6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3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4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5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6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7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8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9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安尼亚拉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尼亚拉是众多宇宙飞船中的一艘,用于将地球人口运送到他们的新家园火星。但就在安妮亚拉离开被毁坏的地球时,她与一颗小行星相撞,并被击落。安妮亚拉的乘客慢慢意识到,他们永远也回不去了;他们将永远在一个空旷寒冷的宇宙中继续前行。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在1956年写了《安妮拉》。这部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丹麦语、芬兰语、英语、俄语、捷克语、阿拉伯语、日语和最近的中文。它曾作为歌剧和几部戏剧作品上演,但从未被拍摄过。在安尼亚拉走向毁灭的无情旅程中,有一个警告是不够强调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断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人类。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地球很快就会变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军情五处第五季画壁之消失的校花影里白种元醉话人生 백스피릿小镇疑云(美版)夏天的风血与骨2009新世界[电视剧版]鲨鱼之水头脑博士恶魔烟筒888:终极上头妻子的浪漫旅行第六季PDvlog灵异医院牧师神探第八季三毛流浪记[1949]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扪心问诊 第一季她自己速度与激情9英语版倒影2021星际之门:宇宙第一季赛马娘 第二季鲨岛逃生记乡思约会大作战 赤黑新章:红与白集中营里的摄影师

 长篇影评

 1 ) 老外就矫情。虽然设定略有硬伤

希望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东西,不是空想。如果我们剔除人性,假设这8000人团结一致为生存努力,那是否能坚持在飞船生活500万年呢?显然,不到30年,水槽里面的水变成褐色的时候已经说明大多设备开始老化了,在这个日常设备寿命都不到50年的飞船里面,要坚持500万年那是痴人说梦。生活能源维持即使核能也不到百年,看到那个瀑布投影时真想骂这个败家娘们。影片中24年能源就差不多没了。如果有个太阳还能种地,想靠星光?那还是算了。

所以,希望和人性无关,无论他们展示出什么人性,只要没有救援,灭亡是肯定的。影片很单纯,展示的是8000人在步入必将灭亡的命运前的人性表现。

所以人性方面就不多说了,以北欧人的性格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换成我们的中国山区的那些面朝黄土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朋友,我敢肯定坚持50年不是问题,说说影片中设定的硬伤好了。飞船飞行速度是60km/s,那么只要改造出一个救援飞船,搭载足以使飞船返回的燃料,假设用火箭不断加速最终以每秒90km的速度追上去,如果救援在出事1年后出发,飞2年就追到了。就算是现有的火箭技术也不是不可能,追上后甚至还能自己搭载火箭减速到60km每秒。虽然费钱。但从经济上考虑,以这个价格救回飞船是否经济呢?飞船主要用于地球和火星的航运,如果地球上的人已经转移完毕,以短期利益考虑,那实在没必要救回来。不过长期考虑,那飞船还是有救回价值的。毕竟那点儿燃料和飞船造价比起来确实不算太多。所以即使是从经济考虑,回收飞船也是有价值的,更别说社会影响了。即使为了故事,我们设定一个撞击损坏了通讯设施。地球方面无法得知飞船受到什么样的损坏。尽管有点扯,但是这种大型的通讯设备撞的再烂,以飞船上的材料也是可能修复的,何况从飞船日常设备中取材料组装一个小型通讯器也并不是不可能,不过接收那边的要求有点高而已,旅行者1号现在还能和地球通讯呢。所以没有救援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然后是探针,忘了从哪里听说,原著没有这个探针。但既然电影里面有,也可以扯一下。探针外形很像个火箭推进器。不过这东西肯定不是地球给的救援燃料,假设此物为地球最新前沿技术制造封装的燃料,就算地球方面没有告知,至少也得在外壳上面刻上使用说明书,刻不上贴一个不锈钢的也行啊。不至于大家拿到后一头雾水。所以在电影里面此物为无法探知其元素的宇宙垃圾。既然是无法探知其元素,但这东西又极其稳定。所以我们可以从硬科幻的角度来看看。这东西在目前的元素周期表之外,他们不认识是当然的,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元素都有极强的放射性。所以,影片中那个科学家说这东西可能用某种未知的方式变得有放射性是有可能的。所以可以猜测为这东西正是外星人用某种特殊的封装让其外部辐射变得稳定,而内部有将其转变出放射性缓慢释放能量还在工作的的探针。至于飞行的目的,大概和我们的旅行者一号一样吧,这东西内部有量子通讯都说不定呢。因为如果影片想表达如果人们没有放弃就能得救,那么转折就只能是这个探针了。不过那个不知死活一知半解的丧人天文学家打击人家科学家的自信,导致研究停滞了。

 2 ) 黑,真他*黑

题目是引经据典,不是求和谐招打。

片子是硬着头皮看下来的,很多描写宇宙是黑色的,其实我认为更准确说,宇宙是最大的深渊,失控后的飞船就是一个无尽坠落的过程,到最后痛苦压抑开始麻木,人性消失,甚至物质重新化为粉尘,影片要传达的是一个对宇宙应该有的态度,一个应该明白的概率,去童话化就是第一步。

没法估计多少年,人类可以走出太空,但有一点影片说的很清楚,百万年来,人类生活在将宇宙狰狞而沉寂的面目遮盖起来的地球中,那里鸟语花香,沧海桑田,但这却普通沙漠中的一粒琉璃沙,荒漠才是本质。于是乎,另一些吊诡的命题出来了,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吗?困住人类走出地球的是技术还是人类脆弱的精神?人类最好的宿命也许是守住地球?

 3 ) 就这样缓缓离世

LSD味浓,迪厅光效,小成本下未来感并不突出。太空cult止于群交,人性之恶仅够生存,外星钢管就亮个相,没有献祭没有罪恶,没有变异没有独裁…《深空失忆》和《ANIARA》,是太空战场和太空坟场,是cynic和宿命论者,一个是史诗般的预言,充满自大的激情,一个是平静的绝望,就这样缓缓离世。

很北欧,每次以为要出现巨斧砍人了,或者舰长要变希特勒了,就来一段充满迷幻感的床上运动,让人心惊胆战的某个潜在psycho又是鬼叫又是大笑,镜头就顺滑地切过去了。很温,偏冷,整体上不会引起太多感情激动。

最美的是一段拉情。一个默默留意,关键时刻甘为她挨打;一个为她打造一座光幕,遮挡来自宇宙的无尽黑暗。然而Isagel,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好像看到了她的命运。外冷内热的人,精确、理智,也会是虚空来临时眼中星光尽失、彻底绝望的人。MR和她截然不同,乐观、坚强,有源源不断的热情。她那么爱她,她也那么爱她,可是再多的爱也留不住下定决心要离去的人。

较之石棺中的社会实验,导演更倾心于演绎negative和positive的斗争。那个最最积极向上、想要大家都满满正能量的舰长,居然也屈从于绝望,拖着一只割腕失败的血手来大礼堂颁奖。

片尾的视听绝了,然而“流浪”的起因设计得太不用心了,只能说太空垃圾罪孽深重。无力感渗透进每一个细胞,维持在不癫不殇的水平,像是吸食少量后又灌了半瓶白葡萄酒,“小嗨怡情”。

 4 ) 一部我没怎么细看,却走不出来的好片

安妮亚拉号太空流亡,可以这么理解更适合。

这是一部在物价超级贵的国家拍摄的成本超级小的科幻片,演员之类都是名不见经传的,特效和场景都比较简单,大场面更是没有。但基于的原作却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反浪漫科幻,我一段段看完,非常枯燥,甚至跳了许多尿点……但是看完最后一章节,随着结尾音的渐隐,我始终无法走出来我的状态——原作的立意与对于人类社会追求、伦理深性的思考,就像神明进了思想者的心境。

以下剧透也没关系,反正你们也不会看,非常小众。

影片讲述故事很简单,一艘载有8000旅客的飞船从地球飞向火星,中间为了躲避一个太空残骸,飞船自动紧急避让,结果残骸里一颗螺丝钉击中了飞船引擎燃料箱,为了不让飞船炸毁,船长只能释放掉燃料。在太空中避让的飞船就像一支永恒的箭,偏离了原有轨道后,也再没有燃料启动引擎进行再转向,宇宙没有阻力,只能随着原来的惯性朝着未知的方向永远漂流下去……茫茫太空,无法停下来等待救援,无法对方向做任何一点点转变……这倒霉的8000乘客开始了永不结束的旅程。

够浪漫吧,就这故事立意,如果让我拍商业大片,有无数种拍法能拍出更赞的效果——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忠于原作,一定会有自救与救援,一定会有偶然事件,还有英雄主义——至少也来几个《太空旅客》里路过大角星的超级场景……

可惜现实主义的作品就是残酷无比,你想要高于生活的刺激,多一点点都不会给你。

8000流亡的乘客,却有可维系生存的电力(电与燃料是分开维护的)与生命维持体系——船上的管理层需要作出选择:告诉绝望的真相,还是予以希望创造最小规模的人类社会。很显然,无助却有判断力的领袖都会选择第二种。

而整个作品告知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内,人类社会的结构、需求和伦理,生命力,将随着时间变成什么样子……最小社会的构架,最低的生存需求,是如何演变运行,最后我们的个体与集体的追求,是如何作出决断……

思考一下:

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尽管地球于宇宙似尘埃,但对人类却是无比伟大……人类真像还没断奶却成长了大脑的孩童一般,我们立足地球可以遐想比如浩瀚的太空,创作的作品可以飞达宇宙的边缘,而我们也在努力去探索走出地球的方法。母亲地球犹如巨人般观摩我们的兴奋却巍然不动……或许在哲学上四十亿年历史深厚的记忆,相比人类沉厚太多,我们一切的行为都似小儿科般不入神明的法眼。ANIARA就是如此,尽管有8000人的涌现效应,有足够的水和空气还有电力,但在宇宙中就是如此无助,而星球给予人们的,只有在这漂流途中知道永远回不去时,才知无比宝贵,即便是那残留的记忆画面,都足以构成人们维系精神活下去的希望。

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珍视的只有那些不公平的存在——钱与物,需要劳动获取的食物,别人土地上的水和空气,但却从来不觉得地球母亲公平分给所有孩子的空间、引力、被遮挡的辐射与适宜的阳光、土地与生物的多样性、甚至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与麻烦——皆为馈赠。在这部影片里,这些都不存在,而整艘船无论多么努力去用人类的思维来维系小社会的生存,结果都是徒劳,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只适合短暂的断奶,无论是精神上至少维系与地球种群的联系,还是说人一生的使命是去扩展地球种群的疆域,总要有一份东西是人类与地球无形的脐带,直至我们真正地从地球断奶而捕获了新的星球。

除开地球本身的馈赠,回到人类社会的延续性——最小社会8000人,存活了24年。有种科学研究是说,某个族群的数量与多样性少于一定值的时候,这个族群将必然走向灭亡。8000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无法产生足够的繁衍力与多样性,大部分人寄希望于回归,极少数人能积极去拥抱未来。当影片后面段落绝望的氛围逐渐展开时,我突然觉得应该感谢这现实社会与人际给我的一切包括麻烦——因为有了饥饿和不公平才有追求,因为有了追求才有人际的关系,因为有了人际关系的爱恨而有了抉择与生活的多样性。没有任何种群能在不断的公平享乐中延续下来,人们是因为积极解决问题才有使命价值,因为有不均匀的存在才有了流动性与活力。人类社会的延续是建立在精神的骗局、设定的使命与真实的疆域扩张之上——没有需求制造需求,没有矛盾建立矛盾,人类社会繁荣的真相是要不断产生碰撞与挑战,这其实是我们精神耐以生存的土壤。

影片最出彩的部分,也是唯一一个能接受未来的人:在飞船上出生的一个孩子。被人类社会养育,虽没有地球的馈赠,但孩子的认知世界里,所有的世界就是这个飞船。哲学上来讲,这个孩子是幸运的,积极的,有未来的;伦理上来讲,这个孩子是多么的不幸,就连屏幕前的我都觉得这个孩子的人生太残酷了,他无法享受到真正地球世界的美好,而穷极一生都需要在这个孤寂的漂流石棺里度过——站在乘客的角度,的确是如此的看待——从而孩子的母亲我所料到的结局,最后连同孩子的结局,都是我迟迟难以消化的——我尽管知道会是如此的规律,却无法接受这悲剧现实的必然性。有没有一种可能,哲学点讲,8000乘客积极养育下一代,就把飞船作为下一代的世界,船长是希望如此的——但这最小世界不是母亲这代人能接受的,换成我,也接受不了。

影片的最后,过了500万年,飞船内的一切生命都消散了,载这一船的骸骨到了天琴座的星球……如果说8000乘客都有灵魂,或许只要知道有个终点和期待,500万年也能度过去吧。

所以说,支撑人类精神生存的是希望,希望并不是现实的获得,美好的晚餐,竞争的优势,而是人类对于未来可以更好的一种期待,也承载这代人的使命,我们可以为这期待追寻无数代人,脚步不停。就像这次疫情一般(本文于2020年初写)无数医护奔向前线,全民共克一关,期待的就是社会回归正常,尽管回归正常也不能说比之前好,但至少比现在好就无比不错了。一次事件的降临带来无数的麻烦,却能让后续的世界有新的流动与精神状态,总比一个陈暮枯朽的世界要强。

最后感谢一下她:地球给予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实现希望,去实现我们的想象,而很漫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有且只有她可以依赖。所以不要想那么多有的没的,过好自己,为后代的希望垫一垫基础,人类长河,终究我们都是一束漂亮的水花。

明惠我想去你家吃饭!

 5 ) 杯中气泡

黑眼圈第十六观影日,瑞典导演佩拉•卡格曼和雨果•里尔亚作品《安尼亚拉号》。 科幻题材影片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命运的思考也常常成为该类影片探讨的主题。其中一个思路是充满对未来科技进步的欣喜与期望,这常常出现在二战以前的早期电影之中,而另外一种思路则是对科学技术采取一种审慎怀疑的态度。这一思路更多出现在美苏冷战之后的时代的电影之中,在核阴霾的笼罩下,人类对科技不再那么简单的乐观主义了。 影片其实并无多少新意,科技场景的表现更多的是现有技术的堆叠,巨大的星舰,心境投影,藻类食品技术,星际旅行的方式都是现实中离技术实现只差临门一脚的差距。 该片重点表现的内容则是人类过于依赖科技支持,一旦失去科技支持后(星舰的动力设备损坏)人类需独自面对茫茫宇宙时的恐惧与无助。影片的基调无疑是悲观和宿命论的,圣经章节体,叔本华式的天文学家大妈,自爆的MAMI,带着孩子自杀的女二号,邪教崇拜,星舰运行底噪,以及片尾最后一章第5981407年后的天琴座。 如果真被影片营造的氛围带入了,还真是挺沮丧的,毕竟它说的是冰冷残酷却又无可争议的现实。 说几个其他的点,心境投影中那个类似体温监测的仪器第一个出现的画面是喜闻乐见的塔尔科夫斯基式的水草,后来舰长对镜梳洗的画面又有点儿像《阿飞正传》里的梁朝伟,可能还有类似的彩蛋可以让影迷在做游戏式的发掘。 最后要说的是本篇影评写的时候没有查询任何网络信息,在失去网络这个外接大脑的情况下做很多事情真的变得很习惯。 所以当科技越来越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的时候,人类真的应该热情的拥抱科技么? 特别是从一个杯中气泡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

2020.8.18

 6 ) 地球与安尼亚拉号的区别在于?

星河浩瀚,宇宙无边,美丽的地球已经焚烧殆尽,可悲的人类满怀期待奔向火星,弹丸之地,花无生命,唯独的意义,在于到达本身。期待与恐惧相辅相成,唯自我意愿被违逆为最痛苦。众生百态,淋漓尽致,权利与金钱退居二线,当歌舞不再升平,邪恶战胜理智,只有兽欲而不思考之时,才能卑劣的活下去。六百万年飘荡,落向何方毫无意义,生命早已殆尽,一切只是一堆烂铁。无欲则刚,不念过往,不期未来,才能存一丝坚持,转念一想,地球还不如安尼亚拉号,有何绝望?

 短评

10星。这个预算,这个质量的画面,堪称奇迹。可能想表达的和中心思想有点老套,但是我任然看哭了。年度最佳科幻。

6分钟前
  • 螺蛳粉兔
  • 力荐

作为在地球上进化出来的生命,人类到底是难以忍耐远离自然漫无目标的漂泊,即使遇到爱的人,或者投入信仰,也都会失效,不甘心的人如西西弗斯一般挣扎,哪怕就是留住最后一点幻梦,可惜在无尽时空背景下什么都不算。不惊悚,但是一步步走入黑暗,这才是最恐怖的。不想打四分,可能因为我还没甘心那么绝望吧。(另外,看影评居然这么多人是最近这两个月看的这部片子,的确有几分对应了当下的心境)

9分钟前
  • 子东文
  • 还行

小成本科幻,反向“流浪地球”。失去动力的移民船,飘向无边宇宙,虽然一些地方没有涉及(比如救援,生存物资甚至阶级观念等),但重点在于讨论人文,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监狱还是今后的家园(1956年的原著年代还没有星舰文明的概念)?尤其是当精神寄托的系统崩溃后,象征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类不同的发展结果。整体基调还是很文艺且悲观,章回体式故事推进让孤寂情绪越来越强烈,直到600万年后,尘归尘土归土

10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带有批判性色彩的文艺硬科幻,人类是自大的蝼蚁,擅长自取灭亡,却又顽强生存。60年前的幻想,60后未曾改变,故事会兑现,只是时间问题。

11分钟前
  • DioretsaZ
  • 还行

1400万rmb预算的极简科幻片,respect

15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低成本拍出了质量不错的科幻片,融合了很多的元素在里面,被困在无垠太空之中的无力,压抑与绝望感从头蔓延到了尾。人们不过就如同装有水的玻璃杯中的气泡一样,一直漂浮着,永远到不了岸,看到电影最后那一串数字出现时,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太可怕了。

17分钟前
  • 梵顿Kirin
  • 力荐

慢,闷,平

21分钟前
  • 荒林
  • 还行

故事有点过于段落化了,镜头里太多大特写还很晃,套路虽然老但的确营造出了一种压抑的无助感。瑞典片做到这种程度很厉害了

25分钟前
  • 无恨可诉
  • 还行

当星际旅行变成无期徒刑,人在浩瀚星空下慢性自杀的全过程。加入了科幻、女同、邪教、心理等内容,就像是对人类未来的孤独预言。最震撼的还是结尾画面——500万年是什么概念?!拿了诺奖的原著被誉为是太空版的《浮士德》,应该比电影更厉害吧...(想读)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看的最印象深刻的是 安尼亚拉号遇到了一根不明物体后直接就把它拉进了自己的飞船。毫无章法地把自己所需的就据为己有 这大概就是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最大原因吧?失望是什么,失望就是在事情努力了10%的时候就失败了,绝望呢,绝望就是事情努力了99.9%的时候失败了——抑或事情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开始。电影到处都充满了绝望啊!像最后都不知道那根东西有什么用、像最后一段那个触目惊心的年数5981407、像Isagel最后都没看到银幕中的高山流水、像最后安尼亚拉号回到了地球此刻飞船上却空无一人!多么的绝望呀!啊!她俩由始至终都没有给孩子取个名字啊!

32分钟前
  • 黄悦_
  • 推荐

不知道为啥我还挺喜欢这种无聊的科幻性冷淡电影的一艘船,最后的人类,注定的灭亡,很适合看着看着睡觉

34分钟前
  • 蓝抑郁剂Lily🌈
  • 还行

美国片是出现了危机有个孤胆英雄挺身而出拯救世界 欧洲片是解决不了我们来群交吧。。

37分钟前
  • 鱼进锅
  • 较差

费拉末人把地球搞烂后想一走了之,结果全船德匹下,在浩瀚宇宙中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全灭,不亦快哉!原著1956年就写出来了,真了不起。

39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恕我孤陋寡闻,这才知道原来群P是一种祭祀仪式...

42分钟前
  • ____anybody
  • 较差

总觉得高举科幻大纛的塔可夫斯基的诗性科幻与库布里克的哲学科幻纵有千般交集,还是有那么一丝罅隙,这部电影解决了一些问题,我名其为性灵科幻。

4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在完全没看背景的情况下看的。看完之后才懂得其中的深意。三年就有宗教诞生真是不可思议。里面的天文学家好浓重的俄国天才味道。随意查看一下相关背景,原来是根据瑞典的诺奖大师的诗集改编的。确实非常有诗意。星球不就是大一点的飞船么。如何可持续发展下去,依靠每个人每一天的微小努力。

45分钟前
  • 秋小叶
  • 推荐

很像话剧,段落化,抽象化的表达其实很好。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和怎样的期许才能不觉得自己是被囚禁呢?30平米,300平米,一个城市,一个世界,或者可以去往太空。我们终究是被困在一个狭小的地方的,为什么我们平日不觉得自己是个囚犯呢?是有人在等我们,还是有目的地在等我们,或者是有某种幻象在安抚我们,而我们将幻象命名为希望?

49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3.5;深空人类学田野调查。。三体2里出逃的那艘飞船就是这样式儿的吧。。

53分钟前
  • Wongwongwong
  • 还行

1950年代反乌托邦文学一种,反乌托邦也是科幻题材表皮下屡试不爽的一大主题了

56分钟前
  • Fal Conde
  • 还行

时间会给你们答案,即使是598万年。

57分钟前
  • 小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