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栗黑洞》是一部推广克苏鲁文化的佳作,是跨次元的,甚至是一部复活旧日支配者的工具片。目的是在你脑海里植入一个若隐若现的旧日支配者。
克苏鲁的这一套很有趣,自成一派。
看了这电影,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克苏鲁的世界观。它是这样的,宇宙的起源是混沌的,充斥着邪恶的旧日支配者。
人类出现后,他们在意识层面,通过宗教信仰抵御着邪恶,重组着未知,“不自量力”的将世界秩序化。
混沌之主被封闭起来,却躲在了宗教的背后。他想出现,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再次相信这个世界的元初是一个混沌,邪恶,丑陋的地方。
相信的人越多,旧日支配者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套世界观可太有趣了。作家在卖力的传播这个,克苏鲁的概念越来越火,有的人甚至对旧日支配者深信不疑,而我们的男主是一个保险调查员,他是最现世宝的存在,严肃的实证主义者。
可他最后,却被克苏鲁迷雾征服到不得不信,那是一个充满了神秘,现实扭曲的世界,并由异常,违和感制造出来了诸多奇观。
直面奇观,人们就有了信的可能。保险调查员就是其中之一,他从精神病院逃出来后,看到了电影荧幕中的自己,他领悟到,原来,他的事迹,早被写进了书里,剧本里,甚至,被上映。
主角就是他。
整部电影,以及电影中的电影,就是旧日支配者隔着屏幕释放出来的信息,
“我要传播自己,一个来自上古的真实存在,迷雾中的巨物,我是混沌之王,我站在你们熟悉逻辑的背面,让我现身,我要出现在小说里,电视上,荧幕中。让我现身吧,让我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你信我,我就存在。”
故事的开场平平无奇,一个精神病人被关进了精神病院。随后医生到访,情节伴随着病人的自述逐渐展开。
男主是个私家侦探,接到调查知名恐怖小说家失踪的事件。这个小说家的小说据称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影响读者的精神状态,随着小说的畅销犯罪率也在不断攀升。此时导演成功的给观众心中埋下了一个悬念,到是什么小说有什么大魔力?
然后故事慢慢推进,男主看过了几部小说家的作品时候频繁的出现幻觉。但此时的他还是一个理性的正常人,只是受到了小小的惊吓。
当他和女作家到达本该是虚拟的小镇时,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使男主的san值逐渐下降,踩在发疯的边缘,酒吧里自杀的人和在小镇里鬼打墙般的遭遇都使得男主对于现实的边界产生了怀疑。
再到男主勉强从小镇逃脱,搭上回程的班车,他陷入了真实和虚幻的漩涡里,此时他已无力分辨到底小说是现实,又或者现实才是小说而自己是小说中的人物?他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此时倒叙结束,医生问他,那些不看小说的人呢?男主诡秘的一笑,还有电影啊。影片的结尾男主走出了精神病院,外面的世界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他信步走进一家电影院,正在播放的影片原来就是他的遭遇!此时男主疯狂大笑,san值彻底归零。
从电影的开场就一直带给观众一个悬念,到底是什么样的小说才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如果这本书真实存在我一定会去买来看。随着电影的发展使我的好奇心越来越高涨,对这本小说的猜测也在脑海中不断出现。片中小镇上面异常的景象也在观众心中种下了恐惧的种子,最后直到电影的结尾看着男主走进影院,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看完了这个令人发疯的故事!不得不说结尾的设定真是神来之笔,成功的让我的san值下降了一些。而故事的名字也很值得深思,in the mouth of madness。疯子口中的话,到底是真的还是他的臆想?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后发制人,刚看完不觉得害怕,之后越回味san值下降的越厉害。
整片可以说血腥的成份很少,没有通常美式恐怖片铺天盖地的血浆和jumpy scare,但是却非常的abnormal,实打实的能给观众带来一丝凉意。个人觉得这部片子的表现被严重低估了,每个细节的塑造都很完整和完美,绝对值得比7.7更高的评分。
看完两部卡朋特的作品之后我已经彻底沦陷变成卡导粉丝,怪形和战栗黑洞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克苏鲁故事,但是导演都完美的表现了克苏鲁的精髓,真是才华横溢。
快消娱乐的副作用究竟是时代在成长中的阵痛,还是狂欢之下的隐患呢?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飞猫鱼电影”,微信号:FMYmovie)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替代人力输出的当下,为了安顿因生产关系的改变被淘汰的社会成员,同时拉动内需(或更不可描述的意图),各种消遣性强、满足感官刺激的娱乐产品接连不断地推出,让受众沉迷欢娱、懈怠思考——这就是细思极恐的“奶头乐”现象。
不知有多少人想到,早在1994年,一部名为《战栗黑洞》的B级片,居然在克苏鲁系(克苏鲁:原指美国小说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所创造的克苏鲁神话中的一个邪恶存在,现在也指描述某种让人失去理智、无法自拔的神秘力量的怪谈故事题材)怪谈故事的外壳下,探讨了“奶头乐”现象,甚至还预见了在“奶头乐”影响下的当下世界的一些现状。
《战栗黑洞》虽然算是克苏鲁题材的电影,但在剧情安排上,它并不趋同于其他同题材电影的探险框架。影片整体架构颇似黑色电影的常见套路,只有通过中后段展现的各种诡异细节和高能桥段,观众才能明白影片作为怪谈恐怖片的本质。但神奇的是经过了怪谈片式的高潮后,《战栗黑洞》还能以看似写实的黑色电影套路收尾,收敛对邪魔癫狂过火的展现的同时,也以实写虚,结尾主角在影院的大银幕看见自己这场戏堪称全片的升华时刻。
愿意拍这种剧情且能拍出水平的导演绝非等闲之辈。影片的导演约翰·卡朋特是美国B级片大拿。比他有创作追求的B级片导演很少能坚守B级片领域,比他能坚守B级片领域的B级片导演很少有创作追求——出道就以《万圣节》一鸣惊人,之后就凭借主打“密室+变异B级片两大经典元素的《怪形》奠定地位,偶尔也以《外星恋》《穿墙隐形人》等片证明自己有驾驭主流商业片的能力(但不等于有进军主流的意愿)。作为一个会配乐的编导,约翰·卡朋特在视听上总有自己的打磨,以至于他虽然一直以B级片为主业,但他的电影总有着不同于其他剥削性强的B级片的识别度和设计感。
在约翰·卡朋特导演生涯巅峰期的作品中,思想探索总是一大亮点。《怪形》在密闭空间中爆发的人性弱点、《极度空间》中对物质主义的揶揄都值得影迷反复咀嚼。而在《战栗黑洞》中,约翰·卡朋特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又比《极度空间》更进了一步。尽管1994年“奶头乐”理论还没被正式提出,但学院派出身的约翰·卡朋特还是能预见“娱乐至死”大行其道的后果的。
“奶头乐”并不只给消费者带来欢乐、甜蜜和爽快,暴力宣泄带来的感官满足同样能让基层消费者松懈对生活、对社会的反思。《战栗黑洞》中展现的恐怖小说热潮绝非导演为娱乐性杜撰而来,上世纪80、90年代对于全球恐怖类文娱作品来说都是黄金期,因为社会的变革动荡和对新世纪的未知使不少人内心躁动,恐怖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带来宣泄满足。各种激化社会不安的思想这时便趁虚而入,以恐怖故事为载体向受众传播,使其受到感染。邪魔其实就是“奶头乐”制造者在影片中的象征,他们一方面对受众渲染狂热,一方面自己却可以处之泰然,因为他们是“奶头乐”的绝对受益者——片中邪魔的获益是统治人间,现实中的“奶头乐”制造者的获益则是统治市场、统治某行业领域甚至更不可描述的结果。消费者为“奶头乐”经历的大喜大悲溢出的浓墨色彩,对绝对受益者来说只不过是血馒头的一道特色酱料。
如果说在结局之前,《战栗黑洞》对“娱乐至死”的反思主要还是基于时代背景,那么升华全片的结局就真的有些超前了。凭着社交媒体强大的普及性,“奶头乐”不仅消费基层群众对娱乐、对宣泄的渴望,也不放过对基层群众在“奶头乐”影响下的生死乐悲的二次消费。只要可以带来喜人的流量,基层群众的生与死都可以成为快消品的原料,冷酷程度甚于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的诞生。而在第一时间,同样作为基层群众的消费者不一定会意识到如此产生的快消品背后的残酷本质,首先仍然会乐此不疲地对“血馒头”开吃。在这个为娱乐无脑狂热地氛围下,像男主角那样尽力保持理智、不在大流中迷失自我,反而显得不合时宜,或者说这么理智反而显得最疯狂。被关进疯人院的他幸运地避免了被“奶头乐”洗脑地噩运,但对于狂热致死的大众,他一个人也无力回天。
从约翰·卡朋特的作品履历来看,《战栗黑洞》算是他目前最后一部掷地有声的佳作。之后他主导的作品越来越少,各方面的反响也大不如前。约翰·卡朋特也有自知之明,如果无法超越自我倒不如激流勇退,反正他还有《万圣节》这样的IP,充当制片人的角色,在B级片市场能赚一笔是一笔(某种程度上,他也分了“奶头乐”的一杯羹)。当然,也不能说《战栗黑洞》就是约翰·卡朋特的《霸王别姬》。作为B级片,《战栗黑洞》是优秀的,但它的局限在于它本质上真的就是一部B级片——它的剧本接近于黑色电影的模式,但成片影像氛围却不够“黑色”;高能段落一惊一乍的惊悚效果又和文戏段落接近黑色电影的方向相违背,做不到水乳交融;对男主角作为保险员的职业处境交代也不够到位,显得形同鸡肋——因此,尽管在摄影、音乐、美术、特效方面依然体现了约翰·卡朋特作品不同于大多数B级片的讲究,但也只能保证此片成为近8分的恐怖佳作,而不能进一步成为《闪灵》般水平的9分杰作。
跳出对《战栗黑洞》的评析,活在新媒体时代的咱们面对当下的“奶头乐”现象,或许要比二十几年前的约翰·卡朋特思考得更多一些。“奶头乐”确实带来了娱乐至死、价值观凌乱等令人叹息的负面影响,但在人口发展与物质消耗之间的矛盾的前提下,没有“奶头乐”对行业的刺激,传统产业确实有些难以为继,也不太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奶头乐”的副作用究竟是时代在成长中的阵痛,还是狂欢之下的隐患呢?笔者对此的表态真的无法用“乐观”或“悲观”一言以蔽之。
神作!太牛逼!
我对约翰卡朋特的风格怎么都无感……他以为他是个小说中的人物,这个设定不错。音乐一贯很赞。
神是个蹩脚小说家 有点失望..前半铺垫真是不错 作家出现后就变三流恐怖片了 用了不少COC的元素 标题暗藏了"疯狂山脉"和"印斯茅斯的阴霾" 旅店名,小说名 都模仿自爱手艺小说的标题 引大众恐慌的书 主角随着调查逐渐丧失理智 都是COC里常用的梗 只是COC里绝没神棍 只有不明真相的乡民或者san归0的疯子
7分。开篇觉得非常好,越往后越有点无聊。细想下来估计是缺乏高潮,只是让一个人相信了什么才是reality为它做事,魔鬼只这点鬼打墙的能耐就有点无语。要是能着重刻画书是如何控制集体心智,如何让人陷入无意暴力才更有意思。心理部分的影像表现设计得很有想象力,特效和镜头剪辑扬长避短,很见功力。
一边摸荷兰猪一边看完。
對siege film開發的終極體,空間與時間的不定向,達至一種心理狀態;可是有別於Lynch那種高度模糊又魔魅的吸引力(簡稱裝逼感),過於淺白的指涉與對應,人與非人、敘與被敘的清晰界線(簡稱逼感),還是差蠻多的(另一連結是旅館老太太Frances Bay)。怪談。收尾讓(觀眾看)主角坐在戲院吃爆米花看In the Mouth of Madness是挺有趣的,也為套層密藏敘事做出收束,但真的太硬扯啦,城市都毀了誰來放片XD,就是一種登登登登登不care細節的重金屬粗獷風。當女主角變成觸手系魔物,Carpenter似乎把The Thing的怪物形象,注入Prince of Darkness收尾對枕邊人恐懼的未竟探索,或者更廣泛地說,幾乎所有Carpenter電影裡無法善終的愛侶,最終給予一個Jack Nicholson式(Sam Neill長得像XD,外加保險調查員開場戲類似Chinatown)悲涼自嘲。
约翰·卡朋特的“末世三部曲”最终章,这三部电影都是经典的悬疑惊悚片!从《怪形》的外星变形生物入侵到《天魔回魂》的基督教阴暗面再到本片的虚实交织,每部都把哲学思辨和恐惧感完美地融合于一体~ 本片涉及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疯子和常人的辩证统一等,配乐和摄影一流,结尾更是经典。(8.0/10)
3.5星的电影,比一般略微好点的片子。有点说奇幻不奇幻,说现实不现实的感觉。男主应该是小说里的人物吧,怎么着就能带着书稿影响现实?虚实之间分不清楚。没有最后让人恍然大悟的感觉,直着就结束了。
8.5/10 本片呈现出的诡异气氛却达到了卡朋特的巅峰。虚幻与真实交替,构思巧妙,给宗教以反思,给信仰以质问。有卡朋特一贯的重金属配乐,也有造型恶心的怪物。结尾一幕讽刺意味浓重,哥忍不住拍案叫绝。
真实和虚拟真实,就像意识科学里所言的,我们的“现实世界”会不会是一场完全超出我们想象的清明梦?会不会有另一个平行世界,人们会在某种无束缚的意识状态与其连接?就像片中来自黑暗国度的作家用信仰控制人类的意识,用意识毁灭这个世界。意识的强大之处在于,信则有,不信则无。★★★★
一点也不恐怖,反倒十分有趣,像是一篇关于存在本身的小论文,虚虚实实,亦真亦幻;又及:克总发糖。
果然牛逼。前半段太诡异差点吓出翔;后半段各种恐怖片形象大集合,创意很赞,如果能稍微节制含蓄点可能会更好。
按照书中路线演绎现实,宛如奥雷良诺翻阅羊皮卷时目睹现实在眼前发生;最后一幕在影院抱着爆米花观看自己在影院抱着爆米花观看自己在影院抱着爆米花……
卡彭特的猛片之一。恐怖作家的梦想兼噩梦,如果作家是上帝,他能任意操纵世界,那么一切会变得怎样糟糕。或许只说一句“世界毁灭”了,然后一切就虚无了。实际内涵中是现代的新宗教造成,文学上帝如旧上帝对世界的影响一样,而这个上帝是可能的,同是对心智的迷惑。
书写真实与演绎书写的模式似乎有些乔纳森·卡罗尔《欢笑环境》式的感觉,实际上本作及其容易被误认为是金老爷子的改编作,殊不知尽是卡朋特在嗑药之后到达癫狂顶峰的臆想。克苏鲁神话中旧日支配者等原型赫然出现在片中,要说这部“疯狂之口”与洛夫克拉夫特的《疯狂之山》没有半点关系,我绝对不相信。
烂头烂尾
前半段貌似《怪形》+《死路》的升级版,其后的发展是籍着科幻的外皮研讨(讽刺)关于“信仰”的问题;结尾的设定让人想到了《美少女特攻队》与《妖夜慌踪》;在本作十年之后现身的《万能钥匙》则是集大成之破竹建瓴。山姆·尼尔的气质很适合演一本正经+诡异反转的角色,其后他还主演了一部同样是科幻悬疑的片子《黑洞表面》(撕裂地平线)也还不错。“正常和疯狂很容易换位。如果疯狂的是大多数人,那正常的你就会被关进精神病院,思考着世界怎么了。 ”“每个物种都能嗅到灭绝的危机。最后剩下的那些人,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一个对horror film高度提取的形态,多处重复闪回的混乱场景传达着同一种状态:仍未停歇的视觉吸引力(暧昧的暗示).-黑夜公路的自行车也可作为在模糊视听感觉的观看形式,观看着未知本身也在陷入黑暗的深处。无时无刻都在强调着对于时空不定向的指涉,撕破各自空间后让恐惧渗透进我的身体,灵魂.-邪魅之物或许只是你我流露出的内心投影,如同一种失语的痛症,疯癫着笑着。
卡朋特的东西竟然看出了大卫林奇的感觉,不过各种怪物逐一亮相大乱炖绝对是卡朋特自己的标签。在手法和情绪渲染上看得出有向黑片儿靠拢的意图,可彩色的玩意儿毕竟出不来黑白的质感。
约翰·卡朋特“启示”三部曲第三部,三部曲中设置最为复杂的一部,也是关于虚幻和真实的极具想象力的恐怖佳作。约翰·卡朋特亲自操刀配乐的重金属音乐很带感啊,片中还出现了Carpenters的名曲《We've Only Just Begun》,男主角在禁闭室还来了一句“也不是卡朋特家族的”,好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