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学生发出的是最底层的声音,在各种反战运动中他们发出的是最实在关乎自己切身需求的声音。没有形式化的游行。片中一队中年游行队伍打着黑旗麻木地行走,甚至没有口号,为游行而游行。藤原的民谣反战关心的是越战,无关痛痒地唱歌,欢乐地交谈,可是他们到底要什么是茫然的。
四个男学生没有任何游行示威,仅靠大竹老师唱的一首荤曲作为指导。那是底层困苦的人在最无助时本能所想到的。这和美国的要爱不要战争口号一致。战争麻木了人心,打破了人往有的宁静和幸福,或许人之间那种因战争而起的间距只有通过爱来弥补吧。人生来孤独,战争更让人冷漠失去爱的本能,忘了如何去爱。
战争是政客和高层人重新划分蛋糕的方式,他们目的达到了,底层人帮他们实现了愿望。而政客们许诺底层人的呢?不但没有兑现反而更糟,年轻人自然会感到虚无,投降无政府主义,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幸福,其他的一概不在乎。
于是,四个男学生最自然而然地奔向作为一个年轻男孩最需要的性和爱。甚至不需要号召,不需要指导,本能地诉求是反抗最有力的声音。
开始只是幻想,羞于表达,歌曲反复唱加强了内心的声音,于是开始实践。在大竹葬礼男学生和大竹妻子做爱看着牵强,其实相当自然,很美好。内心的想法随着歌声一点点流露出来,古川也请投于中村的情感中,她养着脖子迷离而不确定地眼神看着中村,好美。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第十一个人谷川和中村都没能按捺住用原始强烈的方式去表达爱意。
谷川在讲台上讲着日本民族的发展,战争,起源。这都没能阻止四个男学生心底的实践动力,谁关心那些民族大义,辅助政治家统治的把戏而已。
正值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压抑的考试体制下,幻想的是真实的肉体。有各式各样的女性,美丽而神秘的大家闺秀型,邻家女孩型,成熟御姐型,每一种类型都满足着青春期少年空虚的灵魂。什么考试,什么理想,什么反越战,与我有何干,我只想提为真实的人生,拥抱真实的身躯,这无聊又空洞的时代,叫我如何度过。
影片讲述了60年代的日本东京,反越战的热潮十分高涨。就在这种气氛中,四个高中生上田,广井,丸山和中村考完了他们的大学入学考试。考试中,他们不约而同的迷恋上了一个坐号为469的女生,并幻想着如何强奸她。当晚,他们和其他三名女生与他们的老师大竹前去喝酒。在酒席上四处都在唱着反战和青春的歌曲,可是喝醉了的大竹却大声唱起了春歌。因为玩的太晚,所以一行人便在附近的旅店住下,大竹在自己的房间里拧开了煤气而自杀身亡。无意见进入大竹房间的中村看见了这一情景却没有及时救治,而是趴在大竹身上唱起了大竹刚刚唱起的那首春歌。第二天,警察来到处理了此事。一名叫金田的女生担心四人而返回来找到他们并加入到他们中。在大竹的情人谷川小姐家祭奠大竹时,中村又高唱起了春歌,并将自己的行为告诉了谷川。金田搞清楚了469号女生的名字,她叫藤原眉子,是个千金小姐。他们一行人来到眉子家中正在举办的反战民谣会上,并告诉眉子想要强奸她的想法。而眉子也接受了挑战。他们来到四人幻想的大教室中,在谷川劝说未果的情况下,他们终于扑向了眉子……
这是由日本著名导演大岛渚与1966年拍摄的影片。他一生拍摄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青春残酷物语》,《感官世界》,《御法度》等,这部片子也不例外,看似简单无聊的情节中却暗藏了深刻的思想主题和对现实尖锐的批判。影片背景是 60年代的日本,战败的阴影似乎已经过去,反战的气氛非常浓厚。这一时期也是日本经济复苏、并出现所谓“经济奇迹”的年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主导日本未来的年轻一代,如中村,眉子等人,他们的想法却是懒散和颓废的。中村四人他们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没有什么具体的打算,表现出来的是迷茫,空虚和对事物的冷漠态度。他们无所事事,考完试就开始抽烟喝酒,彻夜不归的到处游荡。坐在一起讨论的不是未来而是交流他们对眉子强奸情景的幻想。这一点,导演在片中给于了巧妙的说明,四人的幻想的画面和真实画面不时交替,打破了叙事结构的单一,使人物立时丰满了起来。他们好像是美国的“嬉皮士”,无所作为,以冷漠对抗世人。大竹的死并没有让他们有丝毫的伤心,还说些话冷嘲热讽。心中的迷茫和对性的压抑,让他们不知所措,只能以幻想来借以自慰。他们对政治漠不关心,玩世不恭,表现了他们心中强烈的无政府主义。在现代社会制度下,这样一群被压抑的年轻人心中的苦闷在压抑的环境下没有宣泄的出口。中村没有挽救大竹也表现了他心中对一种绝对自由化生活的向往,而老师正是压抑他们人性一群人的代表。他从大竹的死中得到了一种带有愧疚感的虚幻的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无政府主义和渴望绝对自由的心态也反映了日本经济奇迹中年轻一代的普遍心态。而代表着日本小资产阶级的眉子,她对政治相当关心,在家中组织了反越战民谣会,高唱着反战和青春歌曲。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从四人对她的幻想中把她想像成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可当四人提出要强奸她时,她却没有任何反抗便与他们来到教室。谷川对四人进行劝说时,她却对此一脸麻木,她想让以沉默这种无声的反抗来证明他们不敢对她怎么样。这种沉默,消极甚至是自我折磨的态度也代表了日本社会一群人的想法,他们没有能力靠行动来改变社会,所以他们选择沉默与自虐的方式来试图改变社会。但就像影片结尾那样,他们的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终究会被毁掉并伤害到自己。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对这种行为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可见导演对经济复苏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人内心想法的高度关注。
整部影片镜头剪辑流畅,暗淡的光线的运用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叙事结构也不出奇。但是影片结尾处与其他几个镜头我却看不懂。结尾处,谷川在貌似劝说他们四人时说的却是日本民族的起源和相关历史,好像是在配合着动情的表情背课文。说到一半时,被一群男人侮辱过的金田突然表情严肃的走上讲台一言不发,而谷川却下来继续背课文。看的我一头雾水。几个片断的结果也讲的很暧昧,没有明确指出。还有在送大竹去旅店的路上,镜头一是女生在前走过,男生接着走过,镜头二却是同一场景女生又返过来走过,而男生却没有。还有中村在从大竹房间走出的几个镜头中,同一场景竟然两次经过。我对此很是费解。这也许就是大师耐人寻味的地方吧。
在影片中反复唱过的那首春歌意义何在呢?也许就像影片中大竹所说的,春歌是人们在被压抑时唱出的心声,在他们感觉压抑时就自发的唱出来让自己感到好受,可现实却并没有因此改变。这应该就是整部影片所要反映和批判的深层思想的所在吧。
那个年纪的孩子脑袋里没有反战,没有未来,没有民主,只有白花花的肉体啊~青春年少膘肥马壮再上点催情药还得了啦.
影片中反复唱过的那首春歌意义何在呢?也许就像影片中大竹所说的,春歌是人们在被压抑时唱出的心声,在他们感觉压抑时就自发的唱出来让自己感到好受,可现实却并没有因此改变。
那个时代本来也充满了很多躁动和混乱,片子讲了四个青年人的一段时间,他们不喜欢中年老师,因为觉得太多东西都被那个中年人给占了,所以没救大竹老师,他们都想搞考场上遇上的469姑娘,集体意淫。片子中间出现的几首歌都挺好听的,春歌有意思,女版的也好听。
有些电影是看完了想长篇大论一番,有些电影是看完了深有感触却什么都不想说。这个虽然是后者,悲剧的是还要交1200字以上的报告。
天啊 这粗粝的质感和强硬的新浪潮风格 我还以为是大岛的早期呢 音乐像直接从戈达尔那里截的一样 剪接和超现实场景肆无忌惮 大岛真是热血啊 看得我很起劲啊
1967年日本的春天,温柔的爱和残酷的死亡,压抑的政治环境和蓬勃的荷尔蒙萌发。
本片透過乍聽淫靡而難登大雅之堂的黃色歌曲吟唱,既諷刺了日本軍國主義,也批判了日本人的性別欺凌。此片有著大島渚作品一向少見的嬉笑怒駡橋段,與其作品向來的悲劇沉重取向可謂大相徑庭,但一派黑色幽默中揮之不去的徒勞無功,卻又與大島渚其餘作品中強烈的宿命論(無力,麻木)互相呼應。
这就是那种一脸铁青式的理性,没有血肉没有日常气息。突兀,大刀阔斧不留余地的去掉枝枝蔓蔓而只剩下硬实的干涩的剧情本身。
7.7 看懂是不可能看懂的,春歌以一种对抗性的、明确自我的姿态出现,反抗着传统、外物乃至起源以谋新,主角们肮脏龌龊了一整部电影,到了终于能够强奸之时,却不知怎得又退却,巨大的迷茫虚无在于,突破了所谓的压抑之后会如何,却实在连影踪都不见。
战争关我鸟事,政治与我何干,你们说日本的祖先是韩国人,who cares! 我不妥协我也不反抗,我只想唱着春歌把小妞上。
果然青春就是暴走的性欲。一つ出たホイのヨサホイノホイ,一人娘とするときにゃホイ,親の承諾 得にゃならぬ……
当高举黑太阳大旗奔跑在街头的热血青年在循环往复年复一年的“运动”中年华老去,变成了雪地里如服丧的队伍般动作迟缓表情麻木的中年人;年轻的男孩们对成年政治世界毫不关心满脑子只有白花花的大腿;饱涨着原始的残暴性欲的新生的底层在考场的讲台上强暴文绉绉的永远保持着高雅的中产少女的幻想;淫靡低俗的春歌是不知所谓政治为何物的底层人民被挤压至变形的欲望的释放,是矿工男孩在矿井里密会的那个早已死在他们相遇之前的女孩的幽灵,是开始就不允许存在的东西;因而底层的少女在文质彬彬的温和中产们其乐融融的反越战趴体上因一首春歌被当作妓女轮暴;但是看似狂妄躁动的少年们却在得到“同意”之后,面对在梦中肆意糟蹋的少女的胴体与泰然自若的眼神,依然局促,困顿,迷茫——“来真的吗?”。还是熟悉的大岛渚母题:爱是我所剩的最后的反抗。
只能说是渐入佳境了=皿=是不是但凡六七十年代总逃不过迷惘与性压抑之类的话题。春歌说起来是下层人民解脱的方式,归根结底不过是弱者的意淫罢了,不过倒是个很好的角度,虽然提起学生来总是这几样东西。最后是在政治与性之间的选择吗。。。
漫长的无聊、不可能的沟通、坚不可摧的冷漠、沮丧与随波逐流的漠不关心,热血喂狗,或者去喂养春歌和性幻想。单眼皮弥漫痴气的眼睛,黑色太阳旗,色情海报,大雪里的游行队伍,塑造氛围的事物总是很简单又精确。
7/10。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民间对抗官方的冲撞和反思纠结于青年的心声,反越战募捐签名上他们心若旁骛、乱写名字,跑唱在示威队伍前面产生戏谑效果,念念不忘[阿拉伯的劳伦斯]反映内心的英雄向往,可现实中目标只能转移到追求女孩,偶尔借春歌对抗唱军歌的少年们抒发叛逆。色彩冲突运用:红毯与白雪。
模仿法国新浪潮《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日本人真的变态,男学生不务正业,流氓痞子,整天想入非非,想强奸轮奸女人。这是心理障碍吧?日本女人也变态,服从甚至幻想被强奸。一群神经病。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日本鬼子在中韩搞那么多慰安妇。因为日本男性真的有性虐的略根性在他们骨子深处,一群性变态。
怎样鉴别黄色歌曲
两场斗争最后的胜利者又以虚无主义者的态度淡出,当时候日本的春歌大概和美国的嬉皮士运动是同时期的,都主张从非正统的角度去反叛传统和主流,这也是所有新浪潮的共同心声之一。
用歌探讨两代人不同的反抗方式,且同一代也存在分歧,军歌与春歌,春歌与民谣,歌声大小以及演唱是否流畅成为这场荒诞狂欢中话语权争夺的形式。自60年代初安保斗争始,经历60年代中期对朝鲜人的发现,本片大岛渚更为全面地思考日本国家的概念,即开头反对设立建国纪念日游行定下的基调。日本到底是什么,是从日本神话中虚构出来的承继自神武天皇的万世一系,还是日之丸旗、军歌所彰显的大日本帝国残影。大岛渚让上一辈谷川演讲了一番“日本人的故乡是朝鲜”此类民族起源说,便是直白回应这个问题。战时这种说法曾用于动员朝鲜人民,而战后在日朝鲜人又被单一民族起源说剔除认同范围。唱着反越战民谣的学生对金田所唱的朝鲜慰安妇春歌一无所知,也正如沉溺于情欲幻想的四人对演讲无动于衷,所谓的反抗也只是一种宣泄式的迷惘。究竟,死亡有没有意义。
1960年代,日本学运思潮已成为遥远的失败,岛国经济复苏但国民精神冲撞虚无。新生一代用春歌对抗主流思潮与传统文化,甚至唱着春歌静观权威步向死亡。影片中幻想与现实穿插交替,现实部分也主要去展现心理状态,所以表现手法偏意识流与超现实,多处明显模仿了左岸名作《去年在马里昂巴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