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龙哥》的一段时间内,我会时常暗自庆幸自己不是个毒瘾难挡的瘾君子,庆幸自己生活波澜不惊,没有生计上的忧愁。但随着脑海里对这部纪录片的不断消化和反刍,我毫不吃惊地发现我和龙哥本身没有区别。我们都在不断抵抗肉身的某些欲望,但总是败下阵来,心里明知斗争无果,却嘴上还要做个斗争的姿态。在生活上,龙哥无家无业,卖毒品还是小打小闹,他总想来个大手笔,赚个大钱,急功近利。我又何尝不是,写东西本是恬淡之事,却总梦想一日字字如原子弹,炸死前人辐射后者。龙哥最终因为自欺欺人和时运不济锒铛入狱,而我身处于曾摒弃的上班族生活中,在所谓的蛋疼梦想和蛋疼现实中挣扎。龙哥的女友一开始就不是死心塌地追随龙哥,龙哥也心知肚明,两人名为情侣实为落难鸳鸯。在龙哥的身上,有太多中国人的命运轨迹。片中养着几条小金鱼儿的“小上海”(似乎是叫这个外号儿),让注射针扎在腿上,抚摸着麻木的鼻子忘记了一切苦难和艰难。那些睡在地下旅店的人们,黑了灯便可以旁若无人的苟且。几百块钱难倒了英雄汉,龙哥拖着个病体怀揣砍刀去和人谈事,回到家却整日卧床让女友开口向“唯一的朋友”周浩借钱。我相信龙哥和我,和每一个清醒的人一样,他必然知道自己走在一条随时会被流弹射中的黑巷中。我们都在这条巷子里行走,吸毒者和非吸毒者甚至是国家领导人、特异功能者、全球首富都在这条巷子里。当你觉得自己和龙哥等人是两种人时,你距离流弹便不远了。人生来便毫不光鲜,在任何华美的外表下,都他妈是一腔腔相同的腐败内质。
我一直认为,人很难区分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可以评价他是简单还是复杂。龙哥显然是后者。
龙哥显然是个复杂的人,他身上有种看似仗义的点,比如有钱了接济那些穷人,告诉周浩自己拿他当朋友,还给他偷相机,这些点都会让人觉得他这个人还挺好。但是片子看到最后,会发现龙哥很多时候不过是想从周浩身上骗点钱度日罢了。他接济那些穷人,与其评价这是仗义,不如说他深谙江湖之道,他知道万一接济的人里有哪一天发达了,可以帮他一把。可能有人会说我把他想的太坏了,但是去看看生活中那些混混的头目,兄弟有事了很仗义的帮他出头,不就是为了收买人心赢得更多支持嘛!
龙哥是位很懂人心的劝导专家,比如他跟周浩要钱,一直都说自己烂命一条没什么,但是就是可怜自己的女友。这么说第一是因为他要面子,不好意思说是为自己要钱,另一方面龙哥用女友要钱,会更能打动周浩,也会让周浩觉得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同时,龙哥记得周浩跟自己说过,不要拿他当傻逼,所龙哥很明确地补充说,人都不傻。这就相当于告诉周浩,你给我钱并不代表你傻,只是你心好罢了。龙哥以为他这样说周浩就不会觉得自己在他面前被认为傻,就会破除这方面心理压力。周浩当然不傻,给钱不过是为了完成拍摄罢了。
龙哥是位高超的演员,他声称自己吞刀片那次,见到周浩就哭了,哭的时候说:一听说周浩从大老远赶过来,自己就想哭。声音哽咽,很动情。但是直到片子最后,龙哥女友揭穿了龙哥应该没有吞刀片,吐得血也是从自己身上抽的,我才知道,龙哥的表演真的做到了“真听、真看、真感受”。那个哭是真的,但不一定是感动,可能是哭自己,只是那个哭配合那句表达自己感动的话,异常契合。
龙哥是个很复杂的人,他身上有些好的点,但是更像是为了生存伪装出来的。
与龙哥相对应的,是简单的人。简单的人并不一定是好人,只是有些头脑简单的人,没有做坏事滴水不漏的脑子,做了坏事常常漏洞百出。我有一个同学,属于那种说话做事都比较木讷,分析问题比较简单的人,他平时也乐于助人,但是他办的有件事儿让我印象深刻,他跟女朋友异地恋的时候,他又跟其他女生搞暧昧,他为了不让暧昧对象发现自己有女朋友,就把女朋友从微信删除了,给女友的理由就是:家里为了他能考上,把他智能手机没收了,还把他朋友全删了。他就这样骗过了女朋友,直到跟他一起考研的另一个同学把这个真相告诉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电视剧里那些黑社会老大的打手,往往是那种头脑简单的人,老大之所以找这种小弟,是因为人傻好利用。生活中存在很多这种简单的坏人。
当然,如果头脑简单的人成长经历各方面环境都是积极的,他有可能发展成一种单纯的好人,因为他们不会对接受的教育想那么多,好的往往很彻底。
一个人无论复还是简单,做个有底线的人就很不容易了!
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纪录片,但我将它列入周浩导演作品里的前三。《大同》,《书记》都是有既定的目标,《差馆》,《高三》,拍的是固定场所里的众生像。唯独这部《龙哥》是居无定所的游荡记录,从南到西的大幅度转移,耗时近三年,时间上来说几乎到了断裂的边缘,完成得艰辛宝贵。 周导最初并没有打算拍单独某个人,天桥下的盲流和吸毒者是最初的关注点。七年后的导演采访里他说到,在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白粉仔”中,这个叫做“龙哥”的人显得非常出众。不但气色尚可,有一女人阿俊随身相伴,身上还有一股仗义疏财的侠气所在,有一定的江湖威信,像吸毒者的“贵族”。 2004年,周导时年35岁,龙哥比他小一岁,年龄相仿。龙哥不但自己吸毒,还顺便贩卖一点,一克粉分成32小包,中间掺和点乱七八糟的自己赚点差价。镜头前事无巨细的记录着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和龙哥的坦然。这种坦然又夹杂着多少利益的成分在中,电影的英文名叫“Using”(利用)甚为精辟。记者和毒贩之间能做知心朋友吗?刚开始一定是一种互利互助的关系:导演希望能完成这个片子,龙哥希望能要点钱。 “谁也别当谁傻逼”,两人在互讽互勉中度过了数个春夏秋冬。传讯他入室偷窃被抓,当场吞了刀片以自保。看到连夜赶到的周浩,龙哥感动得落泪,口中吐血,观众不禁心中戚然。可事后阿俊却告知,那可能是一场演戏,十三岁就被劳改,江湖滚荡多年龙哥的演技浑然天成。很难去可怜还是可恨这样的人物,自私无责任的在荒蛮中求生,但他却又一种独特的邪魅狂狷,让身边的女人爱恨纠缠,跟着他挣扎沉沦,越陷越深。 谁知道这部电影的结局,吸毒贩毒的人没有明天,之前跟拍的人物最终只能横尸街头。周导努力想去拉阿龙一把,但只能看着他每一次回头,渐行渐远。当知道阿龙在云南贩毒被抓,一审判死刑的时候,他说“忍不住心中松了一口气”。这不可能是某个族群的终结,但可以为这个故事划上了句号。 周导在他很多部描写边缘人物的纪录片里,都会有意无意的插入旁人或者自己的一些看法。广场上饥肠辘辘的流浪汉,地上躺着被打得半死的小偷,医院里诈病者,天桥下奄奄一息白的粉仔,这些人可怜吗?他们大多会告诉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旁观者有鄙夷的,有怜悯的,另外大多数则保持了五味杂陈的沉默。 陶行知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龙哥比周围的人身份高那么一点,因为他始终保留一种道义。但他始终让习惯支配着自己,没钱就偷,偷了就吸,吸了再卖,中间没有一点可以转弯的痕迹。回老家找个普通的工作维持生计,又很难甘心。期待致富,逃离固有阶层不仅是贫民的梦想,也是中产阶级的焦虑。 用俯视的眼光去看待下一个阶层都是不公平的,纪录片用不带道德批判的角度去讲述了一个毒品和贫穷相关的故事,在国内纪录片中显得难得可贵。十几年过去了,导演与毒贩龙哥之间的奇特又真挚的关系保持至今,当中真实的情感让人动容。
10分 三刷以上
10分为周浩的态度和坚持 现在看了别人的评价 也发现using做标题更贴切 周浩的大部分都看过 感觉拍摄角度都像非正常拍摄 所以真实 制作没有现在主流媒体上的纪录片那么zhuangbility 那时候安利同学这部纪录片 大多还是选择像舌尖那样光影效果出众的 也是很可以作为价值观的区分度了
蛮早看的了 也是一时兴起想起来有看过 印象极深的 那时候就这个资源比较难找 大概因为话题比较敏感 周浩的几部话题都挺敏感的 再放到现在这个时代下来看 可能这种纪录片的生存更是困难
也许只有像这样的纪录片 才能不断提醒人们 提醒自己 撇开浮躁光鲜的人群 社会的底层 社会的边缘 社会的大部分 自己有什么好骄傲的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一念之差
《门徒》这电影 算是我国产片中 三刷以上的了 不过相比于现实来说 可能还是带着修饰的手法
龙哥是纪录片 主人公龙哥怎样 最后的下场不出所料 但又草率得出乎预料 周浩只是旁观记录者 并不像电影的导演那样可以编排别人的人生
用zhuangbility的话语来总结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如我 还是喜欢拿现实主义的悲观作品来不断告诫自己 现实的不完美以及残忍性 以来追求自己的理想主义
周浩这些年一直与阿龙和阿俊有着联系。阿龙和阿俊都留有他的号码,时不时会给他打电话。而周浩,也为了和他们保持联系,多年来一直未敢换号。并把阿俊和阿龙与他联系的情况时不时在其个人微博上披露。周浩也在早年间接受过南方人物周刊的访问,告知了一些龙哥的相关信息。
阿龙大约是1969年生人,周浩2004年与阿龙在广州火车站旁的烂尾楼相识,那栋楼里基本上都是吸毒贩毒者。与阿龙见面时,阿龙不仅身上有大约几十万的钱财,还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阿俊。在那栋楼里,阿龙俨然是老大一般,指挥众人,救济濒死者。
阿龙2006年10月被捕,被边防搜出身上有三包680克的毒品。被捕后被关押在云南省第二监狱。一审被判死刑,二审改判死缓。2011年刑期减到了19.5年。头发已经差不多都白了。时不时会问周浩讨要零用钱。2018年阿龙给周浩打来电话,告知他已经被调到广西监狱了。他的刑期也被减到了17年,预计2026年出狱。2022年1月1日阿龙打电话给周浩,说他出狱以后打算回家孝敬爹妈。
阿龙还有个妹妹,他离开家时,妹妹还只有17岁。再也没有见过。阿龙妹妹仍然会在节日给周浩发来问候的短信。阿龙妹妹的女儿都已经25岁了,阿龙妹妹也当了外婆了。但2020年周浩从阿龙口中得知,阿龙妹妹因为肾病去世了。
阿俊是甘肃人,早年间来到广州打工。最初在大排档里干活,一个月500。后来由于身患哮喘,承受不住繁重的体力活,于是改去夜总会上班。阿龙是阿俊的楼上邻居。有时候阿俊回来下班晚了,会吵到阿龙,阿龙便会下楼理论,一来二去,二人就此相识。尽管阿龙是个毒贩,阿俊却认为他本质不坏,只要对她好就好了。
二人分分合合,但终究没能分开。阿龙曾入狱三年,阿俊也等了他三年。阿俊还曾为阿龙打掉过一个孩子。
阿俊终究还是失望了。大年三十阿俊和阿龙吵了一下午的架。但晚上阿俊还是买来半只鸡和面条,二人勉强过了除夕。但转天大年初一时候,阿俊发现阿龙走了,而且把她的钱包也掏空了。
阿俊一无所有了。她选择嫁给了一个长途司机,在甘肃和广州之间跑长途。在跟随片中的那个人回到北方之后,后来又单身了。平静的生活在北方的小县城里面。现在又一个人在青岛生活。
阿俊在17年的一天夜里三点钟给周浩打来电话,说她半夜做了一个噩梦。她说:“一夜夜被噩梦清醒,除了扎针就是被无情抛弃的场景”。她好像并没有阿龙的联系方式了,但知道周浩依然与阿龙有联系,让周浩把那英的歌《默》转给阿龙。
巧的是,在阿俊打电话之后不久,阿龙也给周浩打来了电话,告诉他,他第一次看了《龙哥》,周浩于是把阿俊的话转告给了他。
《默》
忍不住化身一条固执的鱼
逆着洋流独自游到底
年少时候虔诚发过的誓
沉默地沉没在深海里
重温几次
结局还是 失去你
我被爱判处终身孤寂
不还手 不放手
笔下画不完的圆
心间填不满的缘
是你
为何爱判处众生孤寂
挣不脱 逃不过
眉头解不开的结
命中解不开的劫
是你
啊 失去你
啊 我失去你
忍不住化身一条固执的鱼
逆着洋流独自游到底
年少时候虔诚发过的誓
沉默地沉没在深海里
周而复始
结局还是 失去你
我被爱判处终身孤寂
不还手 不放手
笔下画不完的圆
心间填不满的缘
是你
为何爱判处众生孤寂
挣不脱 逃不过
眉头解不开的结
命中解不开的劫
是你
啊 失去你
啊 我失去你
来片子故事的发生地点已经有11年,被抢过包和手机,听到一些熟悉的地名还是觉得恐怖,因为这么多年过去了,城乡结合部的外貌还是那个样子,不知道底下藏着多少龙哥。中国人以家为单位,一旦离开家这个体系,个人就会容易走向崩溃。周浩很聪明,和龙哥互相配合尽力表演,最后出来的效果也很好。
如果这个片子仅仅到呈现吸毒者的复杂性,那我觉得也就比较一般,但这部片子最大的机关在于,我们甚至不知道龙哥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复杂的:他蹲厕所的时候到底打针没有?他的吐血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一切都隐藏在拍摄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暧昧性里,有些答案可能永远也不会再有了——哪怕龙哥还活着,时不常还要给你打个电话。这是永远无法全知的所谓真实的世界。
【词语放映周浩作品展】粗糙生猛而真实。导演将镜头对准广州边缘吸毒者。把他们从社会新闻中的种种标签符号还原为活生生的人。龙哥吸毒、贩毒、盗窃。伤了女人的心,说话也真假难辨。男人能看到龙哥的江湖仗义,女人能看到阿俊的委曲求全,电影工作者能看到导演与拍摄对象的高度介入、互相利用的关系。纪录片外,已入狱十年失去自由的龙哥能单线联系导演,导演却不能联系龙哥
性高潮可以使人感到极大的快感,但之后就会令人感到无尽的空虚,并尝试不断重复着曾经获得的极大快感,进而性上瘾。而毒品获得的快感是性高潮的几倍甚至10倍以上,可见毒品上瘾必然导致不归路。欲望才是人性的弱点啊。
看到阿龙假模假样用相机问周浩换钱,真是又气又恨,人要堕落了真的是连自己都害怕
能拍到素材就是4星。
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绝不回头的生活方式。
纪录片导演和被拍摄者成为互相利用的两个人真的非常重要,更喜欢英文片名USING!!
我觉得周浩一开始还是想真心帮助他们的,比如曾经建议送他们回大连,但后来发现无果,遂作罢。像龙哥这种真假不分的人我是真的hold不住,周浩可以。
12.25@瑞象馆(雾霾重,略) “不管好人坏人,都要有个接班人。” “不当演员真的可惜了。”“爱过。”“给你一个完美的镜头。” 演技剥落、终结。人与人之间利用、使用。心酸,或者并不。驾驭勉强,仍列周浩TOP3。尾字看到沈灏,有点唏嘘。
吸毒的人嘴里沒一句实话,什么唯一的朋友 借钱的借口罢了。导演借他钱也只是为了能让龙哥继续配合拍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友谊,互相利用的成分更大。
“我给你一个完美的镜头”
看完觉得 阿龙每一句话都是假的
看了之后觉得龙哥其实一直在演,和导演之间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编剧:老天爷
美国作家海明威评价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这个人是在用命拍电影。”周浩亦如此。他在聊天中说到,当爬过那堵墙时,我手上都是血。”我问他:“不怕感染艾滋病吗?”他回答:“怕,运气好而已。”
看得我心惊肉跳,贾樟柯让我看到了城乡结合部,周浩让我看到了底层边缘小人物真实的游离生活,这比什么第六代关注边缘人物的影片强硬多了,周浩真的是有想和这个中国这个社会体制谈谈的姿态。
虽然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但本片展现的吸毒者落魄、逼仄、毫无尊严的生存状态,还是让人触目惊心。导演在片中坚拒龙哥偷来的赃物、拒绝帮阿俊介绍三陪小姐工作的行为,也让我看到一位记者对职业伦理底线的坚守。
有很多元素非常熟悉,“不喜欢的拍摄(采访)对象”,被记录者伸手要钱,真话假话夹杂,深度介入对方生活……跟我至今没做出来的一个题很像。周浩本人对这种情感介入不太在乎,散场后追问了他几句,他建议说如果不舒服,就直接跟采访对象说。折磨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要么忍耐,要么放弃。……可谁又真想放弃呢。
周浩和徐童是华语纪录片里最适合做大侠的, 他们在社会的阴暗面里横冲直撞,粗粝的质感背后是细腻的豪情,他们的才华没办法用技术去考量,只能用性情去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