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以各种方式死去,我们先要振作自己,做好该做的事,觉得不对就讲,那样才能激起反抗。”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内核应该是坚持真理、尊重事实、正直勇敢。
《新闻记者》获第4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男主松坂桃李、女主沈恩京分获最佳男女主奖。获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32届日刊体育电影大奖最佳影片奖。
豆瓣上对这部电影褒贬不一,诚然有许多美中不足,但获奖肯定是有理由的,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该电影讲述了报社新闻记者吉冈与内阁情报调查局公务员杉原面对施压,追查秘密并揭露事实真相的故事。影片前期从清理“叛徒”教育局长和被强奸女性发声未果几件新闻事件入手,为观众撕开了内阁秘密的一角。随后男女主两条故事线,因神崎自杀和“绵羊情报”交织在一起。男女主的正义感和勇气并非平白无故,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进行了大量的铺垫:女主吉冈的父亲同为新闻记者,因撰写揭露真相的“错误报道”而自杀;死者神崎则与男主杉原共事,并曾一人承担了更改“不正当”公文的责任。具有正义使命感的男女主通过神崎留下的线索探寻到了“新大学”项目的真相,面对内阁的不断施压,没有选择缄默,而选择曝光邪恶的黑幕。结尾以杉原的一句“对不起”戛然而止,杉原后来的境遇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但杉原的选择在前期铺垫下显得并不突兀。
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叫《新闻记者》,也是想表达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内核应该是坚持真理、尊重事实、正直勇敢。有人曾说过“记者就是记着”,“记着”的一切应该是真实的,而事实的真相则应该被人们铭记。电影中曾说“人会以各种方式死去,我们先要振作自己,做好该做的事,觉得不对就讲,那样才能激起反抗。”如果说求事实是记者的本分,那么讲事实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美德。难吗?难。吉冈的父亲与吉冈之间的连接,除了女主角色塑造之外,还有时代连接的意义,正义使者这些年前赴后继,他们的牺牲是否唤起了人们的良知?又在社会中泛起了多大的涟漪呢?许多人说这部电影压抑,我想不如用“沉重”一词形容更为准确——新大学建造目的的真相是沉重的,揭露者面对施压的舍生取义是沉重的,社会现状中发声者的呐喊是沉重的。
美中不足的地方有许多,比如剧情略显俗套、前期节奏较慢等,其他影评有提到,这里不再过多赘述了。
电影后半段说明了情报中的绵羊正是神崎所画,而此绵羊与美国达格威试验场中死去的绵羊相呼应,引出了“新大学项目”的军事目的。达格威试验场是一座庞大的军事基地,主要担负各种化学、生物、放射性、高级爆炸武器的生产、杀伤、防护、试验等相关工作。1968年,在犹他州的沙漠中,6400头绵羊由于吸入了化学武器药剂,突然死亡。美国军方不得不赔偿农场主的巨额损失,同意以后停止向空中喷洒神经性毒剂。这一事件成为美国生物武器研发历史上著名的“绵羊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情报中的绵羊与神崎给女儿画的绵羊在面部有着巨大不同,粉色绵羊的笑眼变成了两个黑色圆圈,这里是否暗示着这个邪恶的秘密被双眼遮蔽呢?
这部影片也成功说明了色彩运用“少即是多”的道理,整部电影光线偏暗,运用了大量冷色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男主工作环境的灯光和色彩大量运用了蓝色、白色、灰色和黑色,以至于男主这个人物被电脑屏幕微弱的光照亮时,他所表达的意义更为明显。女主的工作环境则大量使用的侧面光,让人物更有质感和表现力。
图中这个镜头在蓝黑色大量铺墨的画面中,女主的红色围巾则营造出了一丝危险,同时也象征着一丝希望。比如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斯皮尔伯格隔离了除红衣女孩之外的所有颜色,他利用红色小女孩的境遇,拖动了所有观众的心弦。
首先我想先说说女主。想必在看这部电影时,没有人会因沈恩京是韩国女演员以及曾出演《阳光姐妹淘》而产生违和感。她的日语和英语都非常流利,在电影中完全没有为她的人物塑造减分。她扮演的吉冈,在走路姿势和体态上应该都有用心的推敲,通过她的走路姿势就能够看出这个角色的坚强和勇敢。再来说说男主松坂桃李,他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非常细腻,没有特别夸张的动作,靠面部的控制就能传达出杉原的纠结、害怕、怯弱等情绪。尤其是与上司多田的对手戏中,将复杂的情绪融合进眼睛和嘴唇的颤抖。一直以来桃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奇迹那天如此重要》里的摇滚青年,但这次的表演情绪更加内化,同样精彩。
导演情绪控制得太内敛:缺刀锋,静多,细多,节奏冗长,dp设景纯但缺层次,美学不够我菜。整体容易令目的target受众失焦。若非颜值..选角成功,两人都有赤诚热血又委屈的电眼,但演技情绪线波动小,对比层次没有,考量日本国情也许可以接受。4mins内显示分镜精心设计有象征,但整片却难成大师之笔,该冒险点,这题材本就是质疑的刀。主旨:小螺丝动摇大头太难,少了其生存挣扎描写更丢真实性与冲击性。题外吐槽:这样男女主只活在梦里,现代jzm腻成油条只想安分稳定养家糊口。一文不名的真实信息really no one cares now ppl just wanna have fun.
《新闻记者》于2019年上映,日本著名导演藤井道人执导。《东都新闻》记者吉田接到一份有关日本政府文科省要开设一所医科大学的策划书,为发现事件原委,她和原外交官的内调省职员衫原一同合作。调查过程中,发送文件的官员神崎自杀,以此为契机,政府以大学为名建武器研究所的真相逐渐展开。文章见报后,政府决定以“谣言”的名义对应记者,衫原受到上司调回外交部的鼓动,对公开作证动摇,政府的黑暗与官僚的斗争将吉田推向深渊。开放式结局,在衫原与吉田相隔一条马路时,他说出“对不起”,随后影片戛然而止,把想象与反思留给观众。
本片获得日本电影界最高奖项——学院奖的最佳男女主演,本文将从《新闻记者》的蒙太奇手法、镜头来论述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践行注意力原则与快感原则的作用。
一、蒙太奇手法
1.叙事蒙太奇
影片开始前三分钟的时间里,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交替剪辑,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内,以三重空间为界,分别叙述三条不同的事件。2月20日2:14,东都新闻报社的传真机收到日本政府建新医科大学的策划书;2月20日2:16,女记者吉田边在家中翻资料边收看一档谈论媒体的未来的谈话节目;2月20日2:18,日本内调省官员衫原在位于霞关(日本政府机构集中地)的办公室内观看同一深夜节目。
从影片中显示的时间开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记者与职员的生活逐渐统一到一处。这种手法无疑为叙事提供了便利。开头时,展现多个人、多件事,节省观众时间,并给观众以期待。尤其是在《新闻记者》这样的类型故事片中,布下悬疑线索,才能引发观众注意与猜测,抓住注意力。如同导演在另一部影片《青色归途》中使用的平行蒙太奇手法,讲述七个不同的人发生的事情,互相交织,展现年轻人追寻梦想,在大城市打拼的故事。
2.声音蒙太奇
蒙太奇画面是显性的,声音蒙太奇是隐性的。两位主角之间并未对话,无声胜有声。他们收看同一档谈话节目,三分钟的片头,节目的声音未断,一直作为画外音出现,使用线性蒙太奇的手法,以一种声音统一三个时空。除了同处一件事情外,同时听到一种声音,也是一种蒙太奇的表现方式。在记者家中,声音是“日本媒体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基本以讨论记者如何进步、纸媒变化为主;在职员处,声音是“记者这种职业,一方面是向读者说明政府在干什么,一方面也在为权力机构看家护院”,当切到衫原的画面时,节目便开始讨论起政府权力滥用的问题。虽是同一档节目,且在同一时间播放,但刻意选取了不同内容的谈话,对应不同身份的人所思考的问题,隐藏了一个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加强两个主角之间身份的对立。两位主角实际上就是记者的代言人与政府权力的代言人,导演此举一方面使观众进一步了解本片主题:记者、媒体对社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时空交叉,作为一条线索展开故事。
3.对比蒙太奇
另一组镜头中,神崎站在楼顶,俯身向下欲跳楼,镜头从后上俯拍他,而衫原来到他的家中找他,镜头同样采用后上俯拍镜头。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导演欲用蒙太奇的方法将两人的行为统一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清白的人死去,活下来的人要为他洗清冤屈。
二、电影镜头与剪辑
1.主要特征
描述记者故事的电影属于侦探片、调查片等,如《公民凯恩》以记者探求玫瑰花蕾的秘密为线索,发现凯恩传奇而又曲折的一生。本片不仅有关事件,还有关记者,在镜头上最为明显,小景别多,特写突出,全片很少有大全景,较多中景、近景与特写。日本是少有的拍电视剧比拍电影更为重要的国家,电视剧常用特写,导演电视剧、电影两开花,自然也会使用更多特写镜头表现人物,与希区柯克所说的特写镜头要“少而精”背道而驰;当给到特写、大特写时,我们就能知道这部片的被叙述主体是记者吉田,借她的眼睛,我们也能看到一部分事实真相。
2.大特写
开头导演用10个镜头表现吉田手写或打字的大特写镜头,6个脸部特写,只拍到下巴与额头之间的部分,2个全景,1个中景;与此相比,每一组特写镜头前或后,都是报社或她房间的全景镜头,这些跳切突破了景别要依次衔接的规则,且以固定镜头为主,用剪辑来压缩时间,提供大量信息,快速表现人物职业与身份特征。如同爱森斯坦所说,远景与特写切换能够营造对比蒙太奇,一个记者在夜晚的家中铺满了剪报与材料,随后便是她年轻的脸,这其中缺少很多信息,让观众疑惑“她是谁?她有什么样的经历?”
她和其他记者被集中在一起讨论白岩聪上新闻的事件,此处用了5个大特写镜头,且每次别人说话时,画面都是特写,与吉田同处于一个空间,表示她听别人的意见。个人的镜头不仅表现吉田的脸部,还有传意的功能,突出主角,以特写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与主角共情。如看到新闻后,她移开视线,摸头,继续看报纸,开始思考,大特写还原出了一个人的思考过程,揭秘记者在做判断时的脑部活动。
吉田和主编互动时,4个特写镜头。其中1个是手部特写,她白嫩的手指向报纸,质问为何将她的内容放在不起眼的地方,主编深色、粗糙、戴着婚戒的手则放在报纸上,并无动作,弱势的人在动,强势的人不动。被回应“无法做成大新闻”后,她开始思考、并撩起头发。这些特写镜头除了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外,也在放大人物的情绪,尤其是吉田个人对于事件的看法,都通过镜头得到形式上的放大,以此增加情绪对观众的感染力。正如美国著名影评人安德鲁·萨里斯所说:“有了特写手法,电影便进入一个新的境界。[1]
影片关键部分,吉田在神崎家发现策划书的底稿,由此确认匿名发件人就是神崎。不足一分钟的片段中,有4个大特写镜头,其中包括一个长达9秒的面部特写,2秒的眼部特写,还有5秒面部特写,这些镜头组合起来,延长了时间,减慢了影片的节奏。美国电影《聚焦》多表现记者和环境的关系,使用全景拍摄居多,节奏快,对话推动情节,显然与《新闻记者》偏含蓄的风格不同,黑暗,隐藏在静静的日常之中。这些极具冲击力的特写镜头,在面向温和的沈恩京上不显突兀,反而能以眼波流转、嘴角开闭来表达人物思考。这些镜头最终展现一个记者如何思考、调查、发现真相,通过大特写,表现工作流程。
3.物品的特写
人物特写减慢节奏,物品特写也减慢了节奏,为此导演用3个不同的角度拍摄传真机和策划书,变换视点,展示空间全貌的同时不让观众乏味;在开启抽屉时,用3种角度与景别,右上全景、左下全景、右上特写,表现开启抽屉发现真相,也是一种蒙太奇的形式,普通的开闭动作得到多种延伸,增加了视觉变化。
4.反传统的镜头角度
衫原与上司对峙时,俯视拍在对话中处于上风的上司,仰拍明显占下风的衫原,他们的景别一致,但是镜头语言却仿佛传达出对官僚主义的不满。一般来说,对有权威、处于强势的人用仰拍,对于弱势的人用俯拍,但是这部电影却一反常态,变换了位置,因此也就使得原有的意义发生改变。
三、结语
影片用特写镜头突出人物,隐藏信息在演员的面部上;特写与蒙太奇的使用,减慢了影片的节奏,延长时空,在形式上放大了小记者对政权黑暗与官僚主义的斗争,展现了媒体与个人第四权利必不可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迪.试论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以《精神病患者》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5
[2] 陈涛.早期电影的脸: 特写与身体镜头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
今天看了《新闻记者》。这部片子据说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讲述了记者和内阁府公务员合力揭露政府丑闻,批判首相官邸和内阁府私下以成立大学名义实质搞可用于军事的生化研究的故事。
主题很吸引眼球,又敢于在参院选举前上映,并且到现在还没下线,网上日本人也是一片好评,可见这个题材抓住了日本普通民众对自民党政权不满的情绪。
但是,这个片子真的很好看吗?我还是持保留意见的。个人觉得有以下问题:
1.情节拖沓,叙事不明。女主为什么会对这个事件感兴趣,为什么会对自杀的人同情,男主为什么义无反顾地“背叛”自己的组织,男女主如何形成同盟,男女主如何坚定决心揭露丑闻等等,交待的都不够明确,而且铺垫太长太拖沓,他们为什么死心塌地揭露丑闻的决心叙述的理由性不够,让人觉得是为了宣扬正义而宣扬正义,无法获得观众心理深层次认同。
2.选角问题。女主我一看觉得眼熟,后来一查沈恩京是小黄真伊的演员,男主松坂桃李不用说,大家都认识。两位的演技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为什么选个韩国女演员来演,是日本女演员没人愿意得罪政府吗?虽然沈的日语说得还可以,但是韩国腔的日语让一个日本女记者分分钟跳戏,松坂桃李这几年演了很多日本兵,让他来演充满正义感的公务员也真是分分钟跳戏。看着他俩就像是看朝鲜第一名妓和日本兵在对戏,实在难以不跳戏。本片演得最好的是田中哲司饰演的内阁府参事官,虽然是反面角色,但他让人感到他是一个有情之人,一个无论如何都要维护组织并爱护下属的领导,不是一个脸谱化角色。
3.画面呈现问题。政治黑暗不一定要用画面灰暗来表现,全片内阁府都不开灯,白天就和在地下室工作一样,参事官的办公室也是一片昏暗,连手中纸张的字都看不清,这还怎么工作?报社也好不到哪里,全天不开灯,我估计报社人员的眼睛没多久都要出问题。男主家的取景也都是晚上,自杀上司家也是不开灯,不知道剧组是不是为了省电。反正整片都是贯穿着一种压抑的画面感。其实这并不能直接表现出政治的黑暗,反而容易引起观影人的不适。
4.结尾不明不白。最后男女主分别站在国会议事堂前斑马线的两端,欲言又止片子就结束了。虽然是开放式结尾,但是最基本的正义是否得到宣扬没交代明白,看电影时旁边坐着的日本人都傻眼了。
日本的电影电视剧总爱讲述类似题材,但总也讲不好,不是立意不够,就是不能升华主题。这一点,日本人还是要多和好莱坞学一学。
「是真是假不是你说了算,是人民!」
《新闻记者》里的这句话让我想起曾看过的韩国电影《夺命头条》,当新闻台长官在面对警察的质疑时说著 「不是我们决定真相,而是观众选择去相信了什么才是真相。」 ,将属下因抢快、或者捕风捉影写成的错误新闻合理化,也就是变成「真的」,为的是什么?为收视、为独家,为的是还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各种理由。在资讯量如此爆炸的现代,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似乎已经没人能真正说的准确,俗话说三人成虎,指鹿为马久了马也就成了鹿了,更遑论网路科技发达、新媒体的窜起让此现象变得更加严重,人人都可以是公民记者,人人都可以将所见所闻撰写成文放上网路,随着有人浏览有人转发分享,不知不觉间就成了一篇「新闻」,相比过去要求严谨的时代,现在人们对于新闻接受度越来越高,各种趣闻、轶事都能是篇新闻,而选择相信或不相信、判定是真新闻还是假消息的,都是观众、读者自己。
《新闻记者》改编东京新闻的社会现记者望月衣塑子的同名畅销小说,电影不仅以她为原型,更将她过去所揭露的诸多丑闻以不同的新闻事件插入电影之中,以虚构新闻影射真实事件,大胆的批判著日本政府愧于人民的腐败贪婪,同时却也忧心着日本人民对于新闻的漠不关心与是非难辨,立场中立来辩论著何谓「新闻」?电影让望月衣塑子客串政论节目来宾一角,和其他几位来宾像是前文科省事务次官前川喜平、原纽约时报东京分局长马丁法克勒以及新闻劳联委员长南彰等人,针对新闻对于现代人的意义、是否具备媒体识读能力、还有新闻是如何影响扩大至整个国家等议题去进行论述。为了让望月衣塑子自身对新闻的观点能确实体现在电影里,也似让她的坚持与付出被更多人所知,《新闻记者》以虚构的东都日报记者吉冈一角,来代替她付诸行动,除了报导真实更是要揭露更多被刻意隐藏的真相。
「你要比任何人相信且怀疑自己。」
吉冈的父亲生前是备受晚辈敬爱的资深记者,然却因一次的错误报导受到抨击,最后承受不住选择结束生命。父亲对吉冈的影响很深,她投入这行业是因为他,旁人看起来就像是继承衣钵,不过感觉上更像是她很想知道「为什么父亲深爱的新闻会将他杀死」,吉冈在东都日报服务多年,工作能力备受肯定,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敏锐度之高,往往能从一篇报导中、相关的资料堆里,嗅到任何不对劲。近来不论是电视台、报章杂志、广播都连日报导著一则性侵案的新闻,媒体穷追猛打着加害者,人民也都在等他道歉,然诡异的是当受害女性出面召开记者会,声泪俱下的控诉著自己遭受到的噩梦,网路舆论竟反而开始猛力挞伐这位女子,认为是她不检点、认为是她勾引人家,还将她的个资全部挖出,风向整个吹向加害者,从加害者成了受害者,从受害者成了加害者,就连帮女子说话的人、包含吉冈都成了被攻击的对象,诡谲变化让吉冈开始怀疑是否有人在背后操弄一切。
不久后,吉冈便收到一封上头绘有一头绵羊的匿名传真,内容是政府推动的新设大学的机密资料,直觉认为这件事有追查的必要,于是她开始积极投入调查,企图厘清这份机密资料的真伪,与此同时,一名曾替内阁府工作的官员神崎跳楼自杀,过去深受他照顾的后辈、目前任职于内阁情报调查室(内调)的杉原大受打击,不明白前些天还好好的前辈为何会自杀,前辈的离世加上孩子的出世,让杉原开始找不到方向,过去埋首于工作而疏于家庭的自己逐渐清醒,欲想推辞不再做泯灭良心的抹黑、放假消息、颠倒是非的事,却反遭长官以言语暗示将会扰乱他的生活,夹在中间陷入挣扎的杉原,意外得知前辈生前最后经手的是一桩新设大学推动的案子,看见接手他的位子的同侪欲言又止的样子,使杉原怀疑前辈的死和此事有关,于是他联系上了在告别式认识的吉冈,两人遂分头进行调查,最后总算在神崎深锁的柜子里找到了资料,确认那只绵羊就是神崎给的提示,原来新设大学案只是幌子,政府真正要做的是将新设大学用于研究军事生化武器之途...
「这是捍卫国家的重任!」
「我们所捍卫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先去了解望月衣塑子过去曾揭露的丑闻或者报导过的新闻,就会发现《新闻记者》谈的其实就是「真实」二字,从主线那桩新设大学变成研究军事武器的机密计画,是指2017年安倍内阁所爆发的「加计学园开设兽医学院的关说弊案」,逼迫有关当局重启调查的就是穷追猛打、提问尖锐的望月衣塑子。开头的性侵案新闻是2015年的记者伊藤诗织遭安倍首相好友、前TBS电视台长官山口敬之下药性侵一案。电影里所出现的情节在真实世界里曾经上演,伊藤诗织在召开记者会后受到许多日本网友匿名谩骂,她的照片与个资也被贴出,而她在记者会上因为衬衫釦子未扣被批荡妇,认为是她诱拐山口敬之、她的形象和普罗大众认知中的受害者形象差很远,觉得整起事件都是伊藤诗织在设计山口敬之等。《新闻记者》和现实生活有着共同连结,似曾相识的既视感让在看电影的过程里感受到的格外强烈。
《新闻记者》节奏很快,大量资讯、名词从四面八方窜进观众脑袋,连稍微喘口气的时间都不太有,满建议在看的时候设法去用其它相似的词汇代替脑袋比较不会容易打结。电影以吉冈与杉原为故事双主角,分别以记者与政府官员来论新闻的真与假,除了要揭露日本政府所做的一切丑闻,同时是要反思新闻存在的必要性与意义性,最重要的是问著每个人,在早已混乱不已的当今社会里,我们所捍卫的是什么?是新闻自由亦或是其它?而现在我们所走的每步都深深影响着下一代,当杉原的孩子出世后,他选择不再做沉默的机器人,开始想替孩子打造美好无忧的未来,于是他问著自己「能否替孩子留下些什么、能替他们再多做什么?」
《新闻记者》反映着真实,如同一面照妖镜照出许多被藏住的丑恶,于日本上映后引发热议,不能说的秘密被迫以这种形式公开,不知情的人群起激愤,早已知情的人避之不谈,《新闻记者》在做的是激起日本人民对「真」的渴望,对于新闻、政治、社会与自己的国家不再冷漠,如果人民能够懂得明辨是非、积极投入,就能够一起监督政府。喜欢电影偏向冷的色调,带点灰暗的画面感加深给观众的感受,小虾米对抗大鲸鱼的情节安排,与多重视角的不停切换,步步逼近真相的铺陈,都替电影加分不少,最后留下的空白给人宽阔的思考空间,是替当今社会现况与出现的乱象抛出假设,也像是种另类注解。情节本身值得一看,饰演吉冈的沈恩敬表现同样值得注意。
想要说实话太难了。
真相还是流言不是你说了算,而是人民,可是人民没有权利知道真相,只能相信流言。
最后,这个世界需要形式上的民主,换取政治上的和平与安定,人民不知真相亦不敢发声。
每个国家都有这样那样隐藏真相的方式。问题是国民会不会意识到,会不会相信,会不会反抗,问题是强权下的人民如饲养的宠物,无力无助无济于事。
#Japan Cuts# 动机薄弱,表达费劲又不到位,前半铺那么慢甚至要把所有相关方的所有神态拍一遍,后半收尾潦草快速的不行,所以拍那么多有什么用呢?煽那么久又为哪般呢?能不能别举着大义的旗帜来贩卖先入为主所认定的大义呢?实在无聊
拿日奥还是过誉了
台北院线,看了快一半都没明白这个故事要说的是什么就死了一个,然后干脆睡了一大觉,待重看。沈恩京2019年怎么跑日本去演了两部电影。
我对藤井道人的风格的质疑年初在《日与夜》就讲过,情绪铺得太滥,这体现在他包括配乐、调色、慢镜以及特写的运用上。这片在通常被认为政治无关心的日本和《主战场》一起引起注意倒确实是好事一桩,而且又恰逢要选举的时候。对日本政治的直白批评以及对一些社会事件的直接影射(伊藤诗织、安倍幼儿园、改9条)令人敬佩,但从电影角度来说还任重道远。
既然都有自杀的觉悟了,就不能不敲章么? 有了提供自己名字的觉悟了,临了还是承受不住诱惑和压力。所以啊,根本就是人性的软弱造成的。脑子想清楚了再做。| 女主在报社的镜头干嘛一定要手持??脸撑满镜头,然后又晃得那么厉害,镜头运用莫名其妙。
这种社会话题电影倒是很日本。很严肃,很压抑的设定。似乎,一切也都是无解的,沈恩京挺好的,有不同于日本女星的性格魅力。
因为实在好奇沈恩京妹妹的日语,选在天气之子上映当天错峰观影。感觉女主角这种台词短且少但能洋洋洒洒写出报纸整版报道的设定比起归国子女更符合汉字圈日语学习者诶。
「日本の民主主義は形だけでいいんだ」其实国名换成别的也多数都通用吧
6.5/10。为什么我想到《我不是药神》?抛开结局,前面是个标准的记者为追寻真相而对抗世界的故事。真相发现的一刻配上阳光,依旧能被触动。男女主的演技都很好。我一度以为在看国产电影,直到结局的出现,阳光被掐灭了。
记得就在前不久,又有基因复制还是克隆的新闻热传来的,虽然克隆羊引起很多争议,并被明令禁止相关研究,但我相信这个项目会一直是每个生物科学家所热衷,且被政府悄悄掩盖的,正如核武器。这种“危险”是双刃剑,它是人类科学的奇迹更是人性的失败,它可以被美其名曰为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而实则是谋取利益最大化,甚至毁灭人种的黑暗手段。良心与个人利益,甚至简单的平凡生活都成了一种选择,有时真令人无奈。影片题材虽不算新颖,但表现力还感染力尚可。沈恩京在日本也没有水土不服的迹象。结尾应该不算开放式,男主那句无声的对不起,女主震惊的眼神,观众不难想象,男主是步了前上司的后尘。。。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真相。
选松坂桃李是不是因为他看上去总是气色不太好、像常年在小黑屋工作的人……
前几天看的几部不错的电影都打了三颗星,有网友说打得太低了,主要是它们的题材主题对我没什么触动。这部日本电影我打四颗星,揭露真相的不易和重要的政治主题感动了我。是小说改编,但依据了许多真实历史事件。该片是3月6号即将揭晓的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影片、导演提名的作品,也就是去年日本最好的五部电影之一,值得观看。
松阪桃李演的唯唯諾諾的懦弱內閣官員形象還蠻出彩。正因為人物的設定,所以結尾他選擇道歉的行為一點也不意外,無論是他決定被安排消失,或者是自殺(更傾向的結尾,因為沈恩京的表情,以及之前他收信了解實驗室真相時顫抖的手)。兩人不同的方向,在片中第一次相遇,導演已經用一顆互相背對對方的鏡頭表明了,結尾兩人隔了一條街道,恰好回應了這裏。其實不太像〈聚焦〉,更讓我想起是枝的紀錄〈如果雲知道:一個高級官僚的生與死〉,體制和權力的目的,就是調動輿論掩蓋事實真相。「這個國家只是形式上的民主」,對於政權而言,它甚至不關心絕大多數國民的生死,這也是結尾的無力感來源,它甚至沒有像大多數英雄電影呈現個人vs政權的勝利。但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要運用公民的權利,去監督,去思考,去質疑,不放棄對事實的追求,這是我們對抗的方式
太压抑了,看完我只想和本田翼生孩子!
很闷,一直在隐忍中蓄力,到最后戛然而止,最后上升到生化武器的层面,反而觉得没什么认同感了,因为这个真相离现实太遥远。最大的看点是沈恩京,塑造了一个外表木讷内心敏锐的女记者形象,因为演的是一个在纽约长大回到日本的日韩混血,一切都不违和了。这个片子包揽今年日本电影学院奖大奖和影帝影后,真的说明2019是日本电影的超级小年。
这么平的片子,竟然日奥最佳男女主、最佳影片拿个遍,真的惊得下巴要掉了。
女主人设为美国出生日本人,倒是解决了口音问题。
电影一般。但若熟悉最近几年日本的政治现状,也就了解这类电影的价值了。
题材很wowow,按wo台的风格这个故事可能被命名为「达格威的羊群」。(也许是每个国家)形式上的民主主义。对于生活在魔幻国度的我们而言,看到新闻记者揭露国家(政府)黑暗面的题材难免心生感慨。个人对抗庞大组织无疑需要超乎寻常的正义感,责任心与勇气。国民构成了国家,国家却不一定在乎它的(大部分)国民。记者对于真相的追求不得不受到来自上层不可言说的压力,真的太难了。电影的结局好绝望。PS.沈恩京好神奇,感觉开始在日本拍片以后整个人氛围都不一样了,不仅戏路拓宽了,演技也是显著提高了不少。
沈恩京这个表演吧,你也搞不清楚这个角色的设定究竟是不是听不懂日语。关于黑幕和媒体的对峙,简单浅显,“这个国家只需要形式上的民主”,这种金句在缺乏张力的故事下抛得异常生硬。以及小翅膀这角色,有啥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