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滑板少年

正片

主演:刘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剧照

滑板少年 剧照 NO.1滑板少年 剧照 NO.2滑板少年 剧照 NO.3滑板少年 剧照 NO.4滑板少年 剧照 NO.5滑板少年 剧照 NO.6滑板少年 剧照 NO.13滑板少年 剧照 NO.14滑板少年 剧照 NO.15滑板少年 剧照 NO.16滑板少年 剧照 NO.17滑板少年 剧照 NO.18滑板少年 剧照 NO.19滑板少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滑板少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罗克福德市人口不到20万,却被评为全美国第二危险的城市,犯罪率居高不下。据罗克福德警局提交的2015年最终犯罪数据统计,接近四分之一的犯罪,是由于家庭暴力所致。刘冰、基尔·约翰逊、扎克·穆利根就生活在这个城市中。三人经历非常相似,在他们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家庭暴力的影响,各自的种族以及他们居住的罗克福德不景气的经济,也使得让他们常常显示出脆弱和抑郁的一面。三个年轻人为逃离动荡的家庭而团结在一起,通过滑板真正寻求的是对各自生活的逃离。而当他们面对成人的责任时,意想不到的发现威胁到他们长达十年的友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心跳回忆ONLYLOVE赛车总动员2英语幸存者:泰国 第五季星学院2之月灵手环俏如彩蝶飞飞飞魔法禁书目录3午夜系列之爱情旅馆实境之旅-桂林白细胞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黄金口袋黑修女们格瑞特真相酒仙十八跌夫妇圆满秘诀~不交换吗?仅此一晚~龙卷风(原声版)上偷车2015赎爱幸福很囧展览会之画意乱情迷野生厨房 第二季跳出我天地假面骑士极狐:4位王者与黑狐狂野街头玉米地的孩子8旅馆飞贼白菊花

 长篇影评

 1 ) 等等我,我的滑板

纪录片《Minding the gap》(中译名:滑板少年)的片头,主角之一的Zack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整个社会都在给你灌输,像个男人,要坚强;像个汉子,喝玛格丽塔酒的都是软蛋。我们不是按自己意愿成长的,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放肆地做自己。然后在某一时刻,每个人都把自己弄丢了。

搭配这段话的,则是三个不再年少的青年又一次拿起滑板重温过去和启程未来的画面。滑板在他们的童年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赋予了他们冲出家门,接触社会,勇敢地“像个男人”的魄力;当然,也创造了让他们彼此相识且共同成长的机会。在这部电影里,构成影像的核心元素并非只有现实人物本身,还有滑板这个非人的“物”,二者之间存在的彼此纠缠且势均力敌的能动性,共同建构了三位青年儿时的成长轨迹。就像布鲁诺·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所言,处于客体的物并非消极、历史般的存在,而是与人一样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即滑板这个“物”不只是承担隐喻符号的功能,而且还作为行动者参与到了三位滑板少年的成长世界建构之中。

童年对三位少年来讲都是一场噩梦。Zack两岁时被母亲抛弃, 缺乏柔情似水的母爱的滋养,导致Zack那“温润”的一半缺失掉了。他试图从父亲身上寻找那缺失的一半,可男性的阳刚之气却将这份“温润”蒸发为乌有。父亲对他严格要求,要让Zack活成他理想世界的模样,那或许是父亲未了心愿的寄托,或许是父亲对残酷生活的反应,无论是什么,都将这股重担压在了还不明事理的Zack身上。得不到母爱的滋养,又有父亲期许的重担,在“家”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这种双重的折磨挥散不去,一直萦绕在Zack身边,不断加深他的痛苦。

Keire由于无法满足父亲的心愿,没有顺从父亲的要求,而屡屡惨遭父亲暴打,不堪重负的他想逃离不断将他捆绑的家,那约束他心灵的痛。刘冰同Keire一样,童年时常遭受暴打,但不同的是,刘冰遭受的是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男人——继父的暴打。陌生的阳刚之气所带来的压迫,是一种更残忍和绝望的伤害,而在刘冰的童年里,母亲这个角色也是缺失的,受到残忍伤害却得不到温润的滋养,他的童年可谓是最凄惨的。

对于三人来讲,冲破“家”这个空间的捆绑和伤害,成为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无奈之选。无独有偶,三人都选择借助滑板逃离他们身处的环境,滑板成为了刻画他们“悲”的载体,同时也是承载他们希望的载体。他们乘着滑板去到新的地方,渴求摆脱当前的环境和状态,这就使得他们的“悲”更加凸显。滑板似乎是真正可以带领他们离开伤心之地的唯一依托,让他们得以和现实生活“和解”。有了滑板,他们似乎就有了行动下去的动力,而这个动力竟是来自于与他们漠不相关的,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出行工具。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位少年乘着滑板穿越街道,穿越城市的不同角落,穿越空旷、辽阔的大自然,没有伤害的约束和积压。脚踏着滑板,在与滑板的不断摩擦中,他们爱上了滑板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自由,滑板参与建构了三人童年零星的快乐。滑板所给予他们的力量,足以对抗家庭带给他们的伤痛,所以他们才沉迷其中,以至忽视了时光的流逝,在滑板上生活到可以离开它的年纪。

同时,滑板也促成了他们与自然和社会链接的作用。社会是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这意味着接触社会,就等同于踏入了无数条由无数人建构起来的群体观念河流之中。这些河流彼此纠缠且势均力敌,汇聚起来合成一整套不被破坏的观念汪洋,构筑着社会的稳定。滑板是少年们与社会接触的连接器,一头承载着他们的痛苦与希望,另一头浸染着不同河水的不同脾性。滑板像是一艘“愚人船”,将被原来的空间(家)驱逐出去的“神经错乱”的少年们,载到了一个可以另他们容身,轻松过流浪生活的地方。这个地方由于多个观念汇集,因此少年们也同时接触多个观念,他们产生了迷茫,找不准方向,成为了漫无目的的流浪。借助滑板原本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寄托,但滑板另一头所带来的反向力量,也让这份寄托兼存着不安。所以,我们看到Zack、Keire即便长大成人,仍旧过着迷茫的生活,那句多次挂在嘴边的“我不知道”成为他们对未来的描述。

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他们看似长大了,学着成人的模样,说着“Fuck”等之类的脏话,企图与在家中那个未长大总是被伤害的自己告别,努力去适应社会的群体观念,去做一个符合社会群体观念想象的人。但如何取舍和平衡自我与这片观念汪洋的关系,年轻的他们显然没有良好的处置经验。他们乘着滑板去往未知的社会,一方面心灵获得了安慰,另一方面心灵也染上了迷茫。Zack在影片开头说出的那番话,是他们成长经历的真实写照。但需要肯定的是,虽然他们迷茫,但获得心灵的安慰才是支持他们生活下去的最大动力,所幸这三位少年都靠此活了下去。

参考文献:

[1] Bruno Latour,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0.

[2]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2 ) There is no escaping in life, so they skateboard.

看预告片的时候,以为只是一群滑板少年的热血故事而已。但看到片子最后,泪流满面。

这部纪录片的故事线结构太棒了。从一开始迷人的滑板long shot,自然而然带出来对这些酷炫少年的好奇,以及拍摄出这种长镜头的摄像师的好奇。从一群cool kids在一起玩have a good time,到慢慢聚焦在其中一两个人发现他们messed up的生活经历以及背后的真相,到后来导演/摄像师本身的亚裔小哥揭露自己的伤疤,到最后明白,滑板对他们来说,是他们生命中真正的热爱,使他们成为了童年挚友,是他们在一个人口不足20万、家庭暴力频发的、无法逃离的sterile小镇的唯一出口。

Zach是有挺明媚笑容的白人男孩,对世界一直在比中指,根本不想长大。21岁的女朋友生了小孩后,他不得不被命运推着走,但通过酗酒根本无法逃脱。最后还是干脆放弃小孩,自己继续做着修屋顶的工作。

Zach逗儿子开心 抱着他滑板的这一幕实在是迷人。

Keire是个很憨厚的黑人男孩,似乎就是不怎么读书懵懵懂懂。和爸爸说I hate you之后离家出走,在爸爸五十几岁死前都没和他和解。最后,去墓地千幸万苦才找到他的坟头,痛哭流涕。他在餐厅努力洗盘子,后来做服务员,觉得比洗盘子好多了,而且能挣钱补贴家用。最后和儿时的小伙伴渐行渐远,试着高考,最后决定离开他曾经口中逃不开的小镇。

Bing告诉Keire "I saw myself in your own story." 他眼里有泪花

导演/摄像师Bing Liu的妈妈很显然是英语很差的一代移民,在披萨店打工后被一个white trash追上结婚。Bing被继父家暴,他的妈妈也被继父殴打。他制作的这个片子,简直是一封对滑板和与小伙伴一起度过的岁月的情书。结尾处三个小伙伴的montage,让我看出了深深深深的爱。Zach有着很cool很不羁的狂妄,Keire还是那么憨厚可爱的笑,而他,就是一个nerdy兮兮的亚洲小男孩,从小到大一直在拿着相机,记录着这群人和故事。

和妈妈对谈这里 调色实在是太温柔了(整部片子的调色和grainy的感觉真的是迷人)

Zach最后在河边说,You're your own enemy. There is no espacing in life.

有些人,比如说像他自己,就完全放弃,不断下沉,因为生命对他来说就是fucking shit。年轻时他可以藐视一切,长大后,他不得不赚钱养活自己,抛弃不断在吵架的女朋友和自己的小孩。

有些人,比如像Keire,就没有放弃。他带着他的憨厚劲,讨厌工作但还是在努力,慢慢攒钱虽然被哥哥偷走,但还是最后决定离开不需要付房租的家,去挑战这个世界。永远后悔没办法和父亲和解,但他也明白,朋友都会来来去去,但是家是永恒的地方。他爸从小教他要意识到自己是黑人,但也因此感恩,因为他会让你要求的很少,因为白人孩子认为是问题的事情,对黑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因为黑人拥有的太少了;他爸在他5岁偷东西的时候,把他往死里打,但也因此让他改邪归正了。

而有些人,就是Bing Liu,带着温柔和深沉的爱,去花十几年的时间,记录和反思这里发生过的一切,最后向世界呈现了一部那么特别,那么优秀的纪录片。这种absolute intimacy是让所有的纪录片导演嫉妒羡慕的,但他有勇气向世界去呈现他最私人的回忆,以及他自己本身的vulnearbility,这点真的很难做到。而且,他让Zach和他女朋友对家暴事件给出不同解读,没有想要去sensationalize任何角度,作为共同成长那么多年的朋友,以及这部片子本身的主角之一,他对讲故事的掌控力,令人佩服。

这些在家庭暴力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最终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可能看起来都不怎么样,但却不让人绝望。可能也是因为这部片温柔的调色和取景,但更是因为,这群少年有真正热爱的滑板,他们可以穿梭在无人的小镇里,一起野蛮生长。他们逃离不了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可以不断练习突破自己,他们可以在那些像风般驰骋的瞬间,感受幸福和自由。

这就够了吧。

有两处billboard的使用很妙 一个是出现在Keire回忆父亲的片段后

另一个是 出现在Zach决定放弃自己的小孩后

第一代移民女性的困境 很让人心疼

本来Bing在很酷的滑 结果被一个很butch的保安大姐踢下来 笑死了

Can totally relate!!! haha

Baby真的好可爱。

 3 ) 看完3个被家暴少年玩滑板的故事,我想和他们做朋友

说起玩滑板的少年,你们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炫酷”、“勇敢”、“刺激”、“青春”之类的词。

不瞒你们说,我最初的想法也是这样,认为他们是冒险家,敢于挑战身体的极限。毕竟很多视频中,滑板这项运动总是给人热血沸腾的感觉。

但直到我认识了三个男孩,才觉得并不是所有的滑板少年都那么不羁潇洒,滑板的背后是他们不幸的童年和苦苦挣扎的青春。

这三个男孩就是纪录片《滑板少年》的主人公——

● 获奖情况:第34届美国独立精神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第28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等36项电影节、纪录片节提名

1

Zack

滑板爱好者,16岁离家

Zack,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亲生母亲在他两岁时就抛弃了这个家庭。之后父亲再婚,继母和父亲经常因为他吵得不可开交。

父亲的管教很严,渴望自由的Zack便总想逃避这个让人喘不过气的生活环境,16岁时,他终于离开家开始独自生活。

那时候的他还是个阳光少年,也是个无所畏惧的正义战士。

当看到黑人小男孩被人用钉子猛刺肋骨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大声叫骂着赶走了施暴者。他救下的黑人小男孩Keire,成为他最好的朋友之一。

在Keire眼中,自己的朋友就是一个英雄,他夸奖Zack时眼睛里流露出满满的崇拜。

Keire

后来,Zack的女朋友怀孕了,他成功当上了新手奶爸,换尿布、喂奶、带娃……为了养家,他还找了份修屋顶的活儿。

懒散的少年开始学着做一个好父亲,放弃了自己的滑板爱好,放弃了啤酒,学着变得稳重,身上少了那份轻狂。

他想倾其所有让孩子快乐成长,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抱着孩子去玩滑板的时候,Zack的身上充满了父亲的温柔。

可惜好景不长,每天在家里带孩子的苦闷生活让他渐渐失去了耐心,他开始和女朋友争吵,埋怨女朋友总是出去玩不顾家。

争吵过后就是酗酒和家庭暴力,Zack将拳头挥向了女友,拒绝沟通,消极自闭,甚至开始抽大麻、吃软饭。

Nina(Zack的女友)

终于,在他被事业上的合作伙伴欺骗之后,选择了逃离,撇下了女友和孩子去了另一个城市。

或许我们会惊讶为什么原本勇敢、温柔的男孩会变成这样?但其实仔细想想,命运早已为Zack埋下了这种苍凉的底色。

单亲家庭长大的他,一直试图从父亲身上寻找母亲的影子、获得母爱的温暖。

但是,母爱的缺失和家庭氛围的缺失,让他不知道该如何与爱人处理关系,他没有可以学习模仿的对象。

Zack的内心脆弱不堪,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一直跟随着他,没有得到过爱,也就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只能在一次次逃避中麻痹自己……

2

刘冰

滑板爱好者,被继父家暴多年

身为本片导演兼主角的刘冰,在片中的镜头寥寥可数。

他九岁的时候跟着母亲搬到了罗克福德,妈妈在披萨店上班,后来从那里带回了一个男人。很快,这个男人成为刘冰的继父。

从这之后,刘冰长达十七年的噩梦开始了,第一次和继父独处,他就遭到了继父的毒打。

慢慢地,被家暴成为家常便饭,继父甚至把刘冰按在地上,掐着他的脖子,小小的他差点窒息。

家庭暴力造成了刘冰内向的性格,在滑板店老板眼里,他是个一直躲在角落里不说话的小孩。

但其实在这个家庭里,遭受家庭暴力的不只刘冰一个人,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甚至他的母亲都被继父毒打过。

刘冰的弟弟

刘冰的妈妈

然而,胆小懦弱的母亲没有做过任何反抗,她也不知道两个孩子被家暴的事实。

就这样,母亲不停工作,继父不停施暴,儿子不停逃走。整个家庭陷入混乱和失控中,一个人的暴力,导致一个家庭的残破

如今多年过去,继父已经过世,不善言辞的母亲在镜头前一直抹眼泪,她说出了当年第二任丈夫的家暴行为,真诚地向儿子道歉,忏悔自己没有好好照顾他。

此时,刘冰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我想要一个说法,我想为我自己要个说法,我想为这个家要个说法”,似乎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面对哭成泪人的母亲,有无说法又能怎么样,毕竟她也曾孤独无助,也曾经历着相同的痛苦。

虽然现在想起以前的事情,刘冰还是会发抖和焦虑,但此次拍摄和母亲的对话,也是刘冰的一次释然之旅,他给了自己与亲人、与生活和解的机会。

他说:“平时我和妈妈很少谈论继父的事,只有在镜头前,我才敞开胸怀说出我的遭遇和感受……我们无法纠正过去,我们只能向前看。”

3

Keire

滑板爱好者,家暴中长大,曾离家出走

Keire,全片最温暖、最让人心疼的存在,他的笑容很憨厚很真挚,仿佛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他烦恼。

他会因为完成了高难度滑板动作而欢呼雀跃,也会因为星期四不用上班而开心得像个孩子。

然而他的笑容背后,隐藏着很多心酸。

身为家中幼子,本该得到很多宠爱,但是Keire拥有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家暴,只因为他不愿意子承父业。Keire的父亲是一名木匠,他想让儿子也当木匠。

Keire的妈妈

一次争吵中,父子俩大打出手,儿子选择离开家独自生活。他离开家时,和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恨你”。

独居在外,Keire一边玩滑板,一边在餐馆刷盘子。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又成为餐厅服务员。

虽然黑人身份、家庭暴力、父母分居一直伴随着他成长,但他没有自暴自弃,仍然在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仍然对未来抱有希望,仍然选择拥抱这个世界。

要多么坚强,这个黑皮肤的孩子才能在充满歧视的氛围里笑得灿烂。要多么善良,这个被家暴的孩子才能在遭遇无数次毒打后选择原谅。

纪录片中,Keire再提起父亲时怀有愧疚,也念念不忘父亲留给他的回忆。比如被父亲毒打后他再也没有偷过东西,比如父亲曾循循善诱开导他接受自己的黑人身份。

对着镜头,他说出了自己当初玩滑板的一部分原因,他想向父亲证明自己并没有浪费生命。

最后,他在父亲的墓碑前痛哭流涕,这时他明白了父亲对于自己的意义,就像他说的:

我有时候对滑板很生气,真的很生气,但是当一天结束后,我依然会爱上它。就像我爸爸一样,他虽然打我,但是我爱他至死不渝

作为刘冰的纪录片处女作,他站在朋友的视角,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勾勒出了三个爱好滑板的年轻人面对的关于成长、关于青春的困惑。

他们无一例外遭受着家庭暴力,而在美国,这样的家暴平均9秒钟就会发生一次,它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不可逆的伤害。

尤其是伊利诺伊州罗克福德市,经济不发达,失业率几乎为全美最高,犯罪率持续增长,这种情况下,家暴时有发生似乎也就没那么被人重视了。正因为如此,Zack、Keire、刘冰才从小生活在家暴里,战战兢兢承受着痛苦。

《滑板少年》片头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不是按照自身意愿长大的。”确实,我们无不在枷锁之中苦苦挣扎,而家庭或许就是我们一生中如影随形的枷锁。

到了片尾的时候,刘冰问Zack、Keire、Nina和自己,从这部纪录片中得到了什么?这些即将走出青春徘徊迷茫期的少年们,分别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Zack:挣扎的活着,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向我一样,所以我逃离这一切。 Keire:像一次免费的疗程,得到了治愈。 Nina:我一直都是别人的女儿、妈妈、女朋友,从没有机会弄清自己是谁。 刘冰:我拍这部片子的目的是,我需要向前,而不是活在过去。

《滑板少年》整部纪录片在街头滑板运动中开始,也在街头滑板运动中结尾。

滑板在三个少年的成长轨迹中,陪伴着他们的孤独,见证着他们的伤痕,接纳着他们的宣泄。

他们一直在试图摆脱家庭的枷锁,于是他们选择了滑板,穿梭在无人的小镇里,野蛮生长。

虽然伤痛一直在,虽然逃避没有用,但是他们随着滑板起跳的那些瞬间,那些如风般驰骋的瞬间,至少他们是幸福的、是自由的。

*点击“阅读原文”看纪录片《滑板少年》

文中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截图、网络

 4 ) 镜头内外,善恶并存

镜头内外,善恶并存 Minding the Gap 2/19/2023

暖洋洋的周六中午,一边吃着红烧带鱼配白米饭,一边看了这部纪录片。最开始是在豆瓣上听说的,后来在网上找 Hulu 上的好电影的时候也看到它。

如果说这部电影好,大概主要是出于真诚二字吧。导演从小开始对自己生活和朋友们在镜头下做出记录,难能可贵。这群滑板少年里,domestic violence、缺父少母、缺少来自父母家庭的正面影响是共通的主题,而大环境是美国一些州、一些城的逐渐衰败。导演对自己着墨不多,金发的痞痞的白人小哥贡献了最多的情节跌宕,黑人小哥其实是最温和上进的孩子,可是攒下的辛苦钱放在家里被兄弟偷走,也反映了他没有建立银行账户、没有信用卡来建立信用历史的意识,也是在起跑线上就被耽搁了。自助者天助之,相信他能逐渐羽毛丰盈。

镜头内外,善恶并存。空荡荡的街道是滑板少年们独享的舞台,不管前一晚街道上或者少年自家的天花板下发生了什么。

 5 ) All in all, we will be better at it day by day.

An honest film! Skateboarding is a shaky roof, temporarily sheltering boys from their shakier daily lives. Skateboarding is also a filter, sifting through kids from diverse colors and successfully singling out the lower class. Finally, skateboarding is only heading forward, leaving what has been past behind. All in all, we will be better at it day by day.

 6 ) 自由气质

在Clevel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看的,前半段几乎完美,人物介绍和镜头运用都很新颖和富有冲击力,后半段结构开始有点松散,但也算是贴合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吧。最喜欢里面音乐和滑板镜头相得益彰的片段,非常动人,有种自由的浪漫气质在里面。一旦出现Zack抱着孩子滑滑板或者把婴儿篮放在画板上的镜头,我后面的白人阿姨就会感叹“Geeze...”,再次证明坐在电影院的白人和影片里的白人不是同一类人。

 短评

Keire: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一种解药,当我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只要玩滑板,我就会没事……当解药失效,所有糟心事又回来了。—— Zack:我感觉到压迫和绝望,我知道我就是我自己的敌人 这种感觉糟透了,你的每一次决定都使你现在的生活更加糟糕,无处可逃…… —— -Bing's mother:我尽量在帮你。如果你拍这部电影 能让你感觉好一些,那么可以,你不能改变过去。-Bing: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也许我...也许你是对的,我需要向前,而不是活在过去。-Bing's mother:我希望你可以,只要我能让你感觉好点,那么可以。-Bing:嘿 咔……

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第一个镜头出来就能确定导演是一个对moving image有着genuine creativity的创作者;倒也不是说勤勤恳恳拍出好看影像的人就不如这种天赋型,最后电影的质量和这个也没啥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天赋型选手拍出来的作品每一帧都很美,是可遇不可求的享受,而勤恳型的太难避免观影过程中有无聊的时刻…叙事与讨论也比我预想得复杂很多,导演脑子很清楚,insider/outsider这种极大的创作困难也化解得很漂亮(后来加入的剪辑师作为完全outsider视角功不可没),聪明,懂苦,还温暖真好。跑题:autoethnography做这么好简直学术榜样;我觉得他本科学文学还是帮助很大,因为autoethnographer基本就是个novelist

10分钟前
  • 力荐

真好啊,所有动人的、感伤的、难过的、激动的,都被极为有效地讲述给观众,滑板只是引子,不一味贩卖情怀也无意回避磨难,导演镜头中两位挚友的笑容都太令人印象深刻,与母亲的对话同样难忘,往日的痛楚和当下的辛酸都化作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忱,街头滑板少年的身影或许是彼此老去后仍会乐意谈起的往事。也难怪近年美国独立片会爱拍滑板了,不过相比其他成色尚可的剧情片这部纪录片或许更值得被珍藏,几乎是私人影像的最佳呈现方式了。

14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要像个大男孩,风吹又日晒,生活自由自在

1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一边看一边感慨万千,跟着影片的节奏在情绪起伏,偶尔湿润双眼。一个年轻人对家庭残缺、暴力很隐晦的控诉,做得很温柔但是就是能感受到他的激进想法。这是一部导演疗伤的私人记录,却能抚慰无数孩子,愿你们健康长大将来看这个片子不会再太埋怨这样成长起来的父母吧。[A-]

17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啊人生。。。高潮那个估计是去年电影里最喜欢的一段剪辑了

21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刘冰最主要的身份还是摄影,区别于国内在组里压抑坏了的执行与掌机,攒够了愤怒(或许还有经验)便伺机转导演,他选择了纪录片,大概是一个清醒且诚实的选择,希望提名所带来的关注,不会毁了他

24分钟前
  • 苏乏
  • 力荐

我们从缺爱的环境中逃离,我们在偏见的目光里成长,我们一路贴着地面飞行,我们追寻自由也扛起责任。

28分钟前
  • Captain_C
  • 力荐

华裔导演处女作,非常私密的影像记忆。三个玩滑板的发小迅速成长为彼此陌生的个体,生活也未如人意,只有滑板能让他们重回少年时。因为是拍摄身边人的故事,素材积累得很扎实,镜头非常生活化。集编剧剪辑摄影和出镜于一身的导演有前途啊!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得我都爱上keire了,想给他一个拥抱。看到他的笑容就会知道,他会越过越好的。

37分钟前
  • imma_be_a_star
  • 力荐

今天看到一个友邻的日记,想回复点什么,但是打完的字又删掉了。后来又看到另外一个友邻分享了一张图片,这上面写着:我们希望用言语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正是这种感受,很多时候在想说出口的时候无法说出口,怕种种安慰也造成种种错位,但是幸好有电影作为一个共同的缺口,很多感情得以不必明说。我相信在友邻日记的结尾被提到的这部纪录片里,彼此都能找到一个相同的位置,也许观看就是最好的安慰了。也许又不需要安慰,因为安慰算什么呢?大家都没有答案,明日或许依旧如此,只能尽量生活下去,怀抱着绝望以取暖,冬天也肯定会过去的。

39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纪录片#666. 纪录片版的[少年时代],自我治疗式的纪录片,观念和手法都相当之现代,尤其是导演对自我的曝露非常有效且有力(包括导演自己作为滑板高手拍出了一些极为惊艳的运动长镜头)。Archived footage用得非常好,这种对资料的占有是旁人完全无法企及的。对破败城市、破碎家庭、小镇青年、滑板社群、家庭暴力等等主题的开掘也比较深刻——“滑板是对抗孤独和家暴的逃避/救赎方式”,很刻意地选择了白人、黑人、亚裔三个主角(但非常有效),当然Keire那段的种族问题处理得比较生硬(而且提出的太晚了,影片基本过半才开始聊种族,这个不太合适……)。结尾又拿资料影像做了个剪辑,异常煽情。年度佳作。

43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有着对话功能的私影像,非常感同身受的体验——兴趣似乎总来自于对孤独与苦痛的疗伤,接着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情感宣泄的出入口。有段特别打动我,就是母亲对着儿子摆好的灯光、镜头,一个劲叹自己婚姻的失败和人生的无常。这段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缩影,它仅以兴趣作为一小部分,更多则是沉浸在家庭、成长为重心的历程里,抚摸“爱与痛的裂痕”。

46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和《篮球梦》一样,不仅是讲运动,更是在讲人生。

51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很私人同时又无比贴近内心、情绪脆弱敏感的影像。伊利诺伊州小镇的几个滑板少年,都因为家庭的缺失、生活的四处碰壁,而走在一起用滑板找到新的窗口。但到了后来,滑板并不是重点,在好几年的跟拍中几个人从叛逆、迷惘到释怀、成熟,可以说是生活的磨砺,也有人失去棱角带来的感伤。无缝拼接的剪辑有些像少年时代,要不是有个小婴儿一点点长大,还真不知道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导演本身的滑板视角让运动镜头非常有魅力。付出了真心的电影总是会闪着技巧和器材都无法掩盖的光芒啊。

5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运动镜头太美了,视线循着少年滑行的轨迹,仿佛能听到耳边自由的风。这种自由感不仅体现在影像层面,还落实在结构上、剪辑上、甚至创作动机上,这一切既来自导演对拍摄主体的熟悉,也来自陌生,熟悉带来亲密感,陌生引起好奇心。更奇妙的是如此自由的表达讲述的却是一段段被锁住的人生,原生家庭的痛如咒语般牢不可破,唯有回望之时才能读懂彼时之爱。

5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真实地看哭。《燃烧》的现实,只不过,是充满希望又温暖的结局。

58分钟前
  • Xaviera
  • 力荐

让你看看被生活欺负过的美国少年人的脸。导演很厉害,不留痕迹的一步步深入。

1小时前
  • Sabrina
  • 力荐

#BIFF 私人影像记录 以滑板作为支点展开几个滑板少年的成长历程 真实的不像话 导演这么年轻就如此全能 看好他!! (他依然在ins上发滑板的视频ㅠㅠ

1小时前
  • 세븐
  • 力荐

横冲直撞 被误解被骗 成人的世界 总有残缺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