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俊二式语文就是散文式的表达,故事性并不强,旨在表达一种感觉,一种怀春少女的美好真挚的对与爱情的向往。他可以花很大力气在与电影并不直接相关的情节上,比如搬家,与邻居的交往,在学校里的社团活动,甚至还有在电影院里假象的色狼(就是在那,我看到的那个黑白电影里的那个织田信长那么眼熟,再仔细一看原来是江口洋介)。岩井俊二就是会在这样的很多地方不断的给观众积累那种嗑了药之后的感觉,观众们看上去电影很平静,波澜不惊,其实已经就快被他击溃。在快结束时再来一个比较巧妙的安排,表达主旨而不至于让你有郁郁而终的感觉,这时候你是不是就崩溃了?
我其实一点也没有鄙视人家的感觉,反倒是挺佩服他的,因为我觉得他的幸运之处就是已经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可以较好的兼顾到散文性和故事性,在故事的安排上常埋有伏笔,前后呼应。所以人家能吸引纯情少男女为之感动是应该的。谁在年轻时不需要一个能拨动心中那根弦的人呢?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众所周知,日本大学一般于春天四月开学,而四月又是日本樱花漫天飞舞的时候。岩井俊二的《四月物语》讲的正是在这个季节的少女心事。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精心布置的结果。尽管片名是春情勃发的“四月物语”,影片却特地把松隆子饰演的女主角榆野卯月设计成来自寒冷的北海道,又故意把第一幕的主视角设置成第一人称,视窗中是仍包裹着厚重冬衣的家人在送行。四月的北海道仍然寒气逼人,卯月此时坐上来开往春天的列车,前往东京。
开头的“冷”是女主角性格的一部分,也是剧情的要素之一。或许不应该称之为冷,而是自立中带有一丝笨拙。这在开头的搬家段落中有鲜明的刻画:卯月抡起袖子,充满斗志地想帮搬家工人一起干活,结果却几乎帮不上忙,甚至不小心带了太多家具,把起居室塞得几无立足之地,最终在工人建议下,半推半就地让工人把一些家具再带走。
与邻居打招呼送礼、社团自我介绍同样一开始颇为尴尬,她试图大方,甚至直接把自己形容为性格开朗,实际上仍然小心翼翼,一不小心便支支吾吾。
一方面,卯月离开家乡,终于在东京展开一个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她也是一个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青涩少女,千里迢迢从故乡北海道来到首都东京,一切都是新的,自然一切也都是挑战。榆野卯月是一株北国的花,花骨朵还沁着冷气。
慢慢地,影片出现了更多看似不相关的叙事:驻足停留欣赏校园乐队演唱、出入书店武藏野堂,多次询问店员工作时间、观看黑白电影《织田信长》,被疑似变态男子吓得落荒而逃……这些段落一直到影片最后20分钟都没有特别清晰和连贯的情节逻辑,一直到社团活动的航拍镜头后黑幕过场连接的闪回,才慢慢晕染出一切的原委。
原来,卯月的高中阶段暗恋一个姓山崎的学长。学长考中了武藏野大学,一所位于东京的大学,因此她也暗自将这所大学定为自己的志愿。但考取武藏野大学,对于卯月这样成绩一般的女孩,却不是容易的事。于是她充满仪式感地学习,偷走学长储物柜的名片,捧着她读不懂的国木田独步的小说《武藏野》……一切都以“暗恋”的名义。所幸最终考进同一所大学,这被榆野卯月称之为“爱的奇迹”。
这一段闪回,是在卯月的独白中进行的。有趣的是,简单朴素的钢琴旋律在这里也被赋予了主角般的身份,有意盖去同期声;甚至布光也特地做成了镜面反光,点状、带状地打在《武藏野》的封面上、卯月的手臂上、脸上,熠熠生辉。这就在镜头语言上充分表现出了卯月回忆时的心理活动。毕竟是做音乐录影带出身的导演,岩井俊二深知如何处理不同的时空和心理。在这一表现下,北国之花在春风中舒展开来。
如沐春风般的回忆过后,影片进入最后一个段落,也是让“爱的奇迹”最终升华的段落。卯月又一次来到山崎学长打工的书店,并终于被学长认出是校友,内心的蝴蝶翅膀扇出了无数飓风。恰巧天公作美,大雨瓢泼,引发了借伞一幕。上文提过的卯月驻足欣赏乐队演唱、出入书店、观看黑白电影,全都是回忆和“蹲守”暗恋对象山崎的伏笔,在这里悉数自动解开。而末尾大雨、红伞与开朗的卯月则串联了起来,给卯月的形象做了收笔的同时,也给她的四月物语写下了未完待续的休止符。
有人认为,这一个结尾戛然而止,并没有拍完。这种想法其实非常典型。或者更应该指出的是,如果把《四月物语》看作一个简单的“暗恋故事”,那么对暗恋叙事的欲望便得不到满足,势必会认为结尾并未完结。
暗恋仅仅是《四月物语》的表层。它在叙事上呈现为暗流,需要观众去串联和破译,这与日式纯爱一贯热衷的直观、铺陈乃至催泪大相径庭。事实上,《四月物语》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少女从被动到主动的成长,而暗恋则是她成长的药引。
借伞的桥段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被困雨中的卯月借用老先生的伞,折回书店找学长借伞,这一行动本身是卯月心理的一个突破。当学长拿出一堆客人留下的伞让卯月挑选时,卯月挑了一把大红色的伞,说“那……这把”;其后打开,学长发现伞是破的,自己重新打开了好几把伞,却也都是破的,或者过于花俏。这时卯月摇摇头,充满元气地笑着说“就这把!”这个备受是枝裕和赞赏的细节,于不经意处表露了卯月从一个事事怕难为情、不敢多说,到坚决果断、内心坦诚的转变。雨中的红伞,正是此刻内心雀跃不已、情感自由奔涌的卯月的象征。
熟悉松隆子背景的观众或许知道,《四月物语》其实正是松隆子的父亲松本幸太郎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影片摄制资金正源于父亲的支持。《四月物语》是松隆子的荧幕处女秀,甚至也可以说,松隆子的演艺生涯从出道开始便是作为知名歌舞伎演员的父亲动用影响力铺就的。影片一开头的车站送行,主视角中的一行人也正是松隆子的真实家属。
换言之,《四月物语》其实是一桩父亲的委托,为的是庆祝女儿的成年(松隆子当时正好20岁)。作为命题委托,岩井俊二需要表现的,其实是一个父亲对女儿即将脱离自己羽翼的不舍与期望。而在剧本的体现上,便成了一个追寻暗恋对象一路南下、在东京独自生活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电影毫无保留地使用了松隆子手持场记牌的照片作为海报,并让松隆子包办配乐的钢琴曲部分,也是影片作为委托的一道注脚。《四月物语》至今已有二十年,松隆子在之后的《悠长假期》、《恋爱世纪》、《告白》、《四重奏》等作品乃至个人钢琴专辑中大放异彩,她的成绩有目共睹。
那首充分体现日本传统音乐调性的《樱花》是这样开头的:“さくら さくら 弥生の空は”(樱花啊,樱花啊,暮春三月天空里)。和我国一样,日本人也把十二个月份取了别有诗意的名字,其中三月正是“弥生之月”,也叫“弥月”,草木渐丰。而四月,恰恰有着“卯月”的别名。
因此,四月并非实指的月份,而正是女主角卯月。换句话说,与其说《四月物语》是“发生在四月份的故事”,倒不如说是“四月的故事”。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所真正试图呈现的,是松本幸四郎对松隆子最深沉的期望——首尾呼应的中年男性形象也正是这一意图与期望的彰显——是少女远离家乡,独自前往东京生活,并从被动者逐渐转变为主动者的成长故事。
北国之花于是在东京的春雨中饱满地摇曳起来。
-----
原文发表于《虹膜》微信公众号20180928
很久以前,我写过一篇小文,名叫《四月物语》。那时候我只恍惚觉知有这样一部电影,内容,影像却不甚了了,我只匆忙记述着我的四月,点滴伤怀,情何以堪。却不知自己原来怀揣的是一个殊途同归的故事。也许四月,就是这样一个在轻柔春风与温煦暖阳中让人曼声吟唱的好时辰,歌颂的无过青春,爱情。错过的未错过的,等到的等不到的,全都一般妥帖美好。
电影照例在岩井俊二式的钢琴行板与漫天樱花中缓缓铺展,不疾不徐。面目酷似中山美穗的松隆子带着冰雪般的皎洁光芒绽放在我们面前,眼中满是少女清纯如水的温柔,素衣,长裙,白袜,是整个时代遗失已久的学生气质。初到都市的北海道少女似乎有些茫然无措。电影对白不多,人物全无,好在女主角养眼。我们只得跟随这位低眉顺眼的武藏野大学新生榆野卯月踩着单车游荡于东京春意葱茏的大街小巷,离群索居,郁郁寡欢。
东京大而无当,人情淡漠,但仅有的几次善意邀请也被卯月一一拒绝。这沉静的少女似乎十分歆享异地独居给她带来的寂寞。无论是冷清电影院里一个人的老电影还是古旧书店中匪夷所思的人类学书籍,都让人对这刻意清淡的生活愈加怀疑。我渐渐开始隔着银幕心疼起这个飘逸的少女,她这样美,又这样孤单,哪怕一碗咖喱都没人共食。二八年华,小姑独处,嗟叹处却是平地深埋的艳羡,不禁想起那些在丽娃河边捧一本书听蝉鸣蛙声的日子,和在草坪上睡着的下午。年轻的时候,孤独,并不意味着痛苦。
直到影片只剩下三分之一时,导演才不慌不忙道出其中隐情。东京,武藏野,人类学,都是刻意为之。清涓的心只等待一人开启。默默守候,水到渠成。卯月追随心上人来到武藏野。常常出现的小书店,只因盼君在此,“不经意”的邂逅实则煞费苦心,一把破伞还了又借,借了又还,把他搅和在瓢泼大雨里一样成了落汤鸡,但即使情感麻木,心肠铁石,也无法不记住这个梨花带雨的少女。
“我考上武藏野的时候,我的老师说:‘这真是奇迹啊。’如果是奇迹,那也是‘爱’创造的奇迹。”这是影片的最后一句话。小女孩天真的心机,却像连骨带肉的刺,藏得很深。这种情感并不是面目模糊的“男主角”的吸引力可解,只是无可遣散的青春情怀与心灵慰藉而已。我已经过了还可以称之为“少女”的年龄与心情,因此也只能同列为一样试图去理解这种情感,而无法感同身受了。恍惚记得自己也曾经在北方寒冷的冬夜街头苦苦踯躅冻得两度入院,只为看自己喜欢的男生一眼。当时觉得只要他一个眼神,一句问候就足够我心满意足的生活上十年八年,少女的心,绵软而坚定,甘于付出,索求却少得可怜。卯月的故事明显是一个好的结局,一切都如愿以偿了。我的也一样,不过等待的时间稍稍延长。年纪还小的时候总希望两个人能生生世世的在一起,可十几岁的孩子,想想明天都过于困难,“生生世世”,实在并不是比“明年”更抽象的概念。长相厮守无从谈起,未来冗长可怕,像黑黢黢的山洞,谈论今后莫如马上十指紧扣来的温暖切近。但我们为了这切实的温暖,又可以处心积虑,兢兢业业的谋划很久,因为这目标的具体,并非“与子偕老”这般空洞可怕。年少的热情,是足以摧毁一切牢笼桎梏的。
爱极了落英缤纷中的松隆子,连惯于讲述青春甜蜜残忍的岩井俊二也不忍刁难于她,最终放手成全,这女子美的并不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的邻家味道,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清澈如水,叫人心动。这样一场安静的风花雪月,也该和由她演绎。
岩井俊二和许多大师级的导演一样,喜欢在影片中穿插自己拍的仿旧黑白片。上次看卡纳莫多瓦的《对她说》,对影片本身感觉一般,但是对其中导演自拍的默片评价却十分喜欢。片头字幕看到有江口洋介的名字,知道并非男主角(因为丰川悦司为导演得意人,出现了他别人至多只能做抢戏男配角),但他出现在这部导演自拍的老电影里实在让人没有想到,江户时代的造型依然不掩盖他的光芒。一直以为江口洋介是日剧鼎盛时代的一座高峰,他身上没有任何大和民族男子惯见的矮小平庸,高大,清俊,潇洒挺拔。十分难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我说,人生若只如初见,相看执手却枉然。又哪来那么多的辛酸过往,爱恨情仇。“四月”便恰如人生初见,带着虚幻的美好,梦呓般甜蜜。但是四月总会过去,哪怕收稍上美好的暗示,也及不上磨人的时间。我们只能在一天中不到二十分之一的时间里,邂逅榆野卯月,和她的悲欢离合,其余光阴,各人喜怒哀乐照常增减,各不相干。
这是一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电影,青春,无论是还在手上的,紧抓不放的,悄无声息的,斯人已逝的,都是不可留不可求不可追。因为脆弱才梦幻,因为短暂才绚烂,因为不置可否才更令人牵肠挂肚。
人生若只如初见,暮春繁花巧嫣然。最是东风舒偕时,霎那芳菲流云散。
关于这部电影,就说到这里。
这是我第三次观看此片,当然每次都是有其原因的,第一次是大学毕业前期,刚亢奋的从家乐福把DVD机器搬回家没多久,它并非我观赏的第一部岩井君的影片,第一部应该是《情书》,《情书》是高中同学娜介绍给我的,当然由于她过于夸张的推荐使得我对于影片的感受虽好,但却没有好到达到心理预期的程度,但是由此我认识了岩井俊二这位日本导演。
第二次看是由于偶然看音乐频道正在播放四月的原音MV,勾起了我再次欣赏的欲望。而这次是由于正巧得知松隆子今年要结婚了,而对于松隆子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四月中的她。自然身为喜欢日剧的女性的我一般比较关注得都是影片本身或者其中的男星,对于女星不太关心,但就算不怎么关注也还是有自己比较钟意的类型,就是说对这样的女孩抱有好感。松隆子就是喜欢的类型其中之一,当然最早打动我的是赤名莉香,但更多是东爱中的这个角色,和铃木保奈美本人关系不十分大,而对于松隆子则是连同四月中的角色还有她本人我都相当喜欢,究其原因大致是由于她们都符合我内心对于真善美的诉求,人品和外表都合我的胃口。
四月的剧情其实相当简单,来自北海道旭川的女孩榆野卯月来到东京的武藏野大学读书,通篇都是叙述一个大学新鲜人的日常生活,她和邻居的相处,和同学的关系,还有参加校内的兴趣小组,观看电影,租自行车随处闲逛,去附近书店读书买书…诸如此类,想想我大学时期也和她差不多,当然这是电影,难免有它的风格,我们当时的生活更叽叽喳喳一点,如果拍成胶片肯定是纪录片,一点不唯美,逃课,以及一下课就冲到对面商店买东西吃,中午饿狼似的冲进食堂买饭,边吃边抹油边谈高年级帅哥,通俗版的大学生活,该收回来了,就不说我们的大学生活了。简单来说,《四月物语》作为影片不以情节取胜,胜在结构和风格,抒情散文诗般的优美恬淡,那么纯情的影片(纯情和矫情不同,纯情是自然流露的,矫情是做作生硬的)让我无法不喜爱。伴随着简单的钢琴曲,暖色调的画面清新柔和,女孩榆野安静而带点羞涩,纯朴自然之美打动我的心。松隆子演得真诚动人,与其说演,不如说本色上镜,这原本就是一个十八九岁女生的原生态风貌,因此自然灵动,不需要演技之类比较高级的东西掺和进来。岩井的片子个人风格强烈,他的作品就是他的气质,可以把一种类型的片子拍到极致就是一种本事,所以我不同意有些人喜欢评论某个作家的小说没有高度深度,某个导演的影片缺乏社会责任感之类的,每个人的气质本来就不同,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都不同。
谈及岩井我几乎喜欢他的所有影片,如果说他的作品有什么共通性的话,那就是对于各式各样青春的表达呈现以及传递出来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有些青春残酷疼痛,比如《青春电幻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有些青春清新美好,比如《四月物语》、《情书》;有些青春梦幻纯真,比如《梦旅人》。
回到四月,在导演静静的叙述中,直到影片临近结束我们才知道榆野离开北海道来到遥远的东京念武藏野大学的原因,她是因为暗恋曾经同一高中的学长,由于偶然得知学长在这所大学念书,她才选择了武藏野大学,一个原本成绩恶劣的女生,因为爱而创造了奇迹,我们不妨理解它为爱的奇迹。 榆野的爱是单向的,它单向到不需要一个我们称之为结果的东西,无论是好结果,女孩和学长出双入对了还是坏结果,女孩无法和学长交往,这些都不重要,对于榆野不重要,对于影片更不重要。与其说榆野喜欢得是学长这个特定的人,不如说她喜欢得是自己沉浸在这种爱得氛围中的感觉,学长只是她投射这种感受的一个载体,她不用背负任何结果,于是女孩永远能拥有自己的这份幸福。
从头至尾影片除了靠钢琴曲贯穿其间,还有红色也贯穿其中……红色的房门,红色的围裙……以及红色的长柄伞……
如果要问我有什么镜头记忆深刻的话,有两个我绝对忘不了。其一就是刚目送走搬场的工人,榆野一手提着椅子,一手掀开衣角抖落躲进衣内樱花的场景,那画面对我来说美得无懈可击,简简单单不怎么煽情或者花力气就能让人感动一把。还有一个场景我的印象更深刻,甚至产生了某种情结,影片最后,大雨中撑着破红伞的榆野,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幸福……镜头拉远,纯正的红,长柄伞,并且是木柄的,以及我由此而来的红伞情结。当然自己也明白留恋得是那种心境,红伞只是一个象征物,给自己的情怀一个希冀的附着处而已……
最近发现自己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电影,尤其是日本的片子,小日本其实挺可气的,但你不得不承认小日本拍的电影还真有大师风范,与中国纯粹的追求商业价值的粗制滥造简直是鹤立鸡群。优势是显然的。
这回又看了一部《四月物语》,岩井俊二的一部制作,这位大师的手法,通常把画面和情节处理的很唯美,记得看过他的另一部大作《情书》,日子是有点早了,但感觉很好,有些东西可能需要细细的品味吧。
故事呢讲述的是一个小姑娘为着暗恋的人,从一个小地方考到了东京著名的一所大学武藏野大学,这在后来被她称作爱的奇迹。
其实故事情节很简单,可能主人公的事情发生在任何任何那个年龄的人身上,就是因为简单,普通,导演在塑造人物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直到故事的最后时刻才加以揭晓,短短的一个钟头的电影可谓韵味十足了。
渐渐的发现自己也喜欢上了四月这个季节,樱花飘落的季节,让人幻想的季节,只可惜金华的地方永远没有春的气息直接从冬天一路小颠到了夏天,无奈总有些遗憾。
影响比较深的一个镜头是漫天的樱花纷飞,飘落了主人公一身,然后轻轻一抖,又是不停的樱花。画面很美。
樱花的季节是春天吧,日本的大学不像我们,开学是在充满希望和幻想的春季,所以也就有了整个故事的开始,突然想到一句话“哪个少女不怀春”出于内心的渴望也罢,出于身体里荷尔蒙的作用也可,抑或是那个季节特有的情愫,少男少女总有一份感情吧,不过觉得现在这份纯粹的爱情是不是被太多的人抛弃了,换来更为物质的,现实的,很多人都说大学里应该有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因为那是那么的单纯。
其实我觉得没必要,人人只要保持天性的纯洁,总会遇到纯粹的爱情,而且大学里的也并不单纯。
突然又想到现如今的高中,好像感觉感情是个万恶不赦的东西,就像夏娃偷吃了禁果,被赶出了伊甸园。那是万万碰不得的东西。家长老师是谈此色变,但是那个年代的孩子总是很张扬,你越是不让,我越是疯狂,迷失的孩子倒不少,其实不是因为爱情本身,而是舆论的反对。
爱情怎么说呢,不是坏东西,看你怎么把握,《四月物语》里不是创造了一个爱的奇迹,所以如果是好的感情,让他们把握度,不要变得疯狂,因为那个年龄本来就是情窦初开的季节,遏制反倒是不好的。
岩井俊二两部电影都塑造了暗恋的情节,其实都很美好,但是相比我更喜欢《四月物语》,可能主角的原因,可能情节的原因,可能还是故事本身吧,呵呵
好电影还是大家一起分享。
最后还是想引用胡兰成对张爱玲的誓约:“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送给大家,爱情很美,看你怎么把握!
截图截到手软!美!简单而丰富。女主角一个人在公寓吃自己做的晚饭那个长镜头不动声色地就让人想哭。守过一点寂寞,爱的奇迹才会到来。幸福就是忽然下起大雨的下午,他为你撑开的伞把把都是破的,你却笑得很甜,爱让所有残缺变得美满。
那些刚看48分钟就无聊的关上的人,我想告诉你们有多遗憾。好像每个人都暗恋过,像四月的樱花雨一样美丽;却又好像很少有人说出来过,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去靠近。电影最后说:世界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岩井俊二的67分钟只讲了这个极其简单的故事,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许多的暗恋不也是这样吗?
開場的雪、尾場的雨,神來之筆。永遠記得長澤雅美對此片的評語:「松隆子把我永遠無法演的都演完了。」
真的不是松隆子个人写真录像带?看完有情不自禁的微笑,像樱花飘散,雨水垂落那样的情不自禁。哎,我也想找学长借把伞(害羞
主题与其说是暗恋,不如说是成长。第一次离开家上京念大学,东京的樱花雨很美,邻居和同学也慢慢变得熟悉。一个人逛书店看电影,生活中有笑有泪,更多的却是陌生人给自己小小的温暖。独立生活后的兴奋失落彷徨孤独害怕喜悦,都要一个人面对。为一个人离开从小生活的地方开始独立,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喜欢看她骑自行车的样子,因为我们那么一样,会因为一个名字做那么多可笑的事情……不为人知
原来所谓的巧合,是穿越千里的故意.
武藏野,武藏野。默念。那本书,那个名字。就固执的喜欢了这样久。是不是都成了咒语。年少时的懵懂爱恋,是不是会因为胆怯而不敢切近。回想起,当时恋上的,究竟该是怎样被想象和记忆给符号化了的偶像呀。暧昧。升等。喜欢却又不可言说。小小喜悦或是失望,都又小心翼翼折叠好了埋了那样深。他的嘴角他的笑容。他的衣着他的小动作。那个弹吉他的侧影。就这样成了心底的剪影。堆成了你属于自己的小秘密。
好象简单的小情绪,清澈,简单,温暖,美好,
最美好的暗恋,在异乡,春风春雨春樱,有你就不孤单,每个四月都要看一遍。一尘不染的美好憧憬,她的目光流转之间,心底有无数头小鹿在乱撞。松隆子的大好年纪,情窦初开的日子,好像是永远的四月,开满不败的樱花,回来的路上和风细雨沁人心脾;筱田升的摄影常常在逆光里拍出青绿鹅黄的懵懵懂懂。
关于青春的寂寞、纯真,还有,执着和勇敢…暗恋是一种幸福的寂寞——应景看的,淡淡的淡淡的很容易被樱花迷醉~东方人就是擅长“暗恋”这项运动……
岩井俊二还是要在18岁之前看完啊,最迟20。
关于暗恋的一部无限美好的电影,岩井俊二又一次真切地把捉到了少女青涩的心理情感,清丽淡雅的气息浸入心脾。四月里,落樱缤纷,花散如雪。独自一人开启新生活的卯月,腼腆地做着自我介绍,加入垂钓社,随风挥动起鱼竿,骑上单车,穿行于影院和书店间,坐在郊野的长椅上看书,邀请邻居一起吃咖喱饭。苦心孤诣的努力与突如其来的大雨终于成就了“爱的奇迹”,而更动人的则是一束束生活中的细节:开门后映入墙上的一道光斑,影院中空落的座位和闪动的放映灯,偷偷将毕业学长储物柜上的标签揭下藏起的小心思,于绿野中独自捧书阅读时随轻风拂动的发丝,透过树荫洒在面颊上的暖阳,外表静默内心涌动的对视,还有那一把把客人留下的、坏掉的雨伞。(9.0/10)
1、暗恋的学长怎么长得像怪蜀黍;2、可能真正的怪蜀黍的好处就在于不会让女孩子等太久……
年轻真好 平静却不平淡 带着些许执着 在只有自己知道的自由角落 默默的成长 静静的开放
破雨伞让我笑出了十二岁的声音。我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旧书店……下雨天……爱人……爱的书,在阳光下翻动书页,尘土轻微飞扬……岁月静好,每天都是读书天。
卯月是不是就=四月呢?岩井俊二太可爱了!岩井俊二化身岩井俊二郎,特别拍摄一段八分钟的短片“生きていた信長”,江口洋介化身江口洋介山饰演的信长,在杀完斋藤二人又,居然还坐在岩石上,点燃一根香烟,说一句“天下是我的了”然后对着镜头贱贱地吐烟圈。。。太好笑啦!
她的一些潮湿的小情绪。
没什么连贯的、引人入胜的剧情,《四月物语》最多不过是一篇关于春天的散文诗,画面气氛唯美诗意,背景音乐动听优美,最底下却的一条名叫忧伤的河流在涌动。坐在黑暗中,久久地,我怀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还有对青春岁月的不堪怀想,飘落的樱花和雨水仿佛落在身上,使得细碎的忧伤萦绕一夜挥之不去。
岩井俊二一辈子都在拍这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