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抢劫案…
犯案人员是四个在校学生,包括艺术生、体育生、甚至还有成绩优异的学霸!
而他们的抢劫目标竟然只是——一本书。
不抢钱、不劫色,只偷书…
这波文化人的骚操作,快搜君只能表示佩服——
《美国动物》
影片在开头信誓旦旦地铺上了一排字幕:这并非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这就是个真实故事。
美国,肯塔基洲。
斯宾塞,一个十分有天赋的艺术生,在图书馆中看到了一本名为《美洲鸟类》的画册。
和朋友沃伦提及了此事,谈话间萌生出了将其偷走卖钱的计划。
斯宾塞萌生这个念头的原因,一方面来源于对于艺术的迷茫。
他发现曾经那些著名的艺术家,都历过不同程度的苦难,而他的生活则顺风顺水,甚至有一点“幸福”。
另一方面,则是青春的迷惘和冲动。
不喜欢一成不变,想搞点事情,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斯宾塞或许只是随口一说,沃伦却上了心。
先是在谷歌上搜索怎样策划一场完美的抢劫案。
再是看经典犯罪电影,学习前辈们的先进经验。
按照电影中的套路:他们绘制了图书馆的平面图,踩点记录了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时间。
还制定了全套计划,包括进入图书馆,控制管理员,逃跑路线及销赃方式。
发现人手不足后又拉了两个人入伙,一人接车,三人抢劫,安排妥妥的。
看看他们幻想中的盗窃计划,颇有《碟中谍》的行云流水和潇洒恣意。
但当一切准备完成,他们乔装打扮进入图书馆后,却发现事情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次抢劫时,他们遇上了图书馆开会,满满一屋子人。
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他们,只好狼狈收场。
首战失败后,四个人显然没了自信…第二次行动也不再搞变装花样,直接上场硬抢!
一切如计划进行,先绑了管理员;再开始抢画册。
但当他们准备撤退时,意外又发生了,他们不小心按错电梯层,将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下。
好不容易到达地下一层,却发现这里是个死胡同!
没办法,最后他们只能丢下画册,仓皇逃路。
最终,最有价值的画册没拿到,只拿了2本书,但这2本书也价值上百万了。
更蠢的还在后面,在沃伦和斯宾塞找拍卖行估价时,两人还留下了自己真实的电话号码…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要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片,电影用了很严肃、严谨的方式表现了这一切。
当我们回过头去看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想讲述的不是抢劫,而是成长本身。
除了他们为这次偷窃做的准备,它让我们感到更多的是成长中的迷茫,以及被身边人不断怂恿,推动着向前走的命运。
幻想犯罪,每个人都有过。
但能否坚守住这些信念和规则,从而不让自己为一时快感和利益所驱使,不让犯罪的兽性所驱使,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我想,这也是电影命名为《美国动物》的原因之一吧。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当贝影视搜索观看哦~
智能电视下载当贝影视,精彩一搜即看!
为啥第二次不用原来的方法了?【主动求剧透,没看过的人别看哈】
大家啊,来帮帮忙。6.17在上海百丽宫影城下午的场,放到关键段落卡了,然后放映方给倒回去再放,到同样的地方继续卡。于是放映方直接给跳到了十几分钟后……
段落是卡在 Spensor 与 Warren 在第一次Heist行动失败后的争论处的,然后中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下一幕就是他们第二次行动的尾声了,只见管理员大妈被绑了……
那么问题来了:
1. 中间发生了什么?
2. 为什么他们不用易容这一招了?
路过的来看看啦,比心。
半纪录片式的故事讲述手法很新颖,缺点就是剪辑比较混论,故事刚刚起色即被真人叙事部分打乱,故事完整性难度加大。初看深觉高分诡异,但细想也有其必然性。现身说法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同时增加了教育意义,片尾四人的归宿也再次升华--青春年少犯的错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不错的未来。单就这一点就比我国电影以判刑为结尾更具教育意义。
如果不是真实事件改编,难以相信抢劫竟然有这么愚蠢的设计,怎么会有如此草率的现场勘察、放风人员安排的意义何在?第一次虽然放弃,但第一次的准备还是很充足的,第二次出手就是搞笑的,真面目示人、指纹、监控等完全不放在心上,被抓是必然的。
慌乱、恐惧、躁动的青春演绎的很到位,试问谁的青春不犯错?
电影中有些想法也是不错的,行动前先行了解销售行情以及找好潜在买方,以各种方式找到可能销赃的路径并扫清各种障碍都是跳出高中圈子及固定思维,当然最后的揭秘使得该部分成为模糊的存在,已经分不清楚到底是否存在过。
电影名称看的很怪,难道强调人的动物性?可被驯化?
我在家里已经待了一个半月了,每天什么正事都不用干,除了看电影就是看电视剧,间插着做做即将出发的旅游攻略。 每天凌晨六点睡,下午四点起,和正常作息完美错过。截至上次出门已经有十四天,这十四天除了下楼倒垃圾以外没出过家门。 下楼倒垃圾都要等到半夜,因为穿着睡衣素面朝天的我实在是不想碰到小区里其他穿着整齐的人。 下次自己想出门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出去估计也是为了看狗十三。 bytheway上次出门是为了看无名之辈。
事实上我挺慌的,可是我还是蛮开心的。 我开心的点是,我六点睡四点起,我和正常人不一样。我开心自己这点儿与众不同。
这个学期的任务量早完成了,我身边的人在忙关于明年他们这个时候会在哪儿的事,他们有时候也会问我,你打算怎么样。我不考研,不出国,不找工作。可事实上我会换一种正面一点委婉一点的表达:可能考研或者出国或者工作吧,我没想好。 这个时候他们都会顿一下好像不知道回答什么,他们可能觉得我是在隐瞒一些胸有成竹的伟大前程或者真的只是觉得我在三分钟热度的胡诌,我很想发誓我真的没有,我是在很含蓄的表达我的迷茫。 当然我的朋友们还是很善意的,一般接下来他们会自主的开始帮我分析,会和我说如果你想干点什么你真正想干的你可以先去相关的地方实习blabla。
电影里沃伦说:我从五岁起就开始为加入球队而努力了,而且我完全不知道为什么。
谁不是呢。 幼儿园培养爱好,小学学奥数,初中报课外班,高中上市重点,和所有人一样从小到大也学一个特长,大学也是选择了更迂回、更保险的专业。 和“加入球队”这种感觉差不多吧,都是一条在外围打转没有靠近核心需求的路,走这条路就只是为了不在起点干站着。
当人生走到一个瓶颈,发现预设道路无法满足自我期许时,怎么办。 偷书蠢蛋组用了一种极其牛头不对马嘴的方式,真的傻气的冒烟。 其实我能get他们的思维逻辑——认不清自己也认不清世界那就认钱呗。于是“实现自我”和“大捞一笔”这两码事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对接起来了。 和微博上“有钱真好”的段子一个逻辑:我&&&&的不幸是因为没钱,别人%%%%的幸福是因为有钱。 但凡有这种想法的人,没搞清楚幸福也没搞清楚自己,真的给了一个亿吃吃喝喝花上天去也不会真的幸福的。
所以偷书失败了。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根本不是钱。
自我反思下,我和他们还不太一样。 其实我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我不敢。我是怂,他们是蠢。 我也没比他们好到哪去。
想要与众不同其实就是实现自我,老说找自己找自己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为了生活的稳妥起见都互相靠拢逐渐变得相同。 人生真的应该抱持着证明“不同”的劲头活着,即使证明这点对生活(生存)本身毫无用处,但是认命的活着真的没劲。
我的人生观不太普世,且暂时我也不想被世界“普”。
一辈子真的很长,没有点不同我真的活不起劲,就算我暂时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实现与众不同,所以哪怕六点睡四点起,有这点不同我至少还觉得生活有点劲。 虽然这点不同的方式有点怂。
同样是展现动物性,偷书蠢蛋小组人家是“动物凶猛”,我这算是“动物懦弱”。 其实我觉得我该学点他们的凶猛。 不是偷书。
5星,这片子逗死我了! 映射现在的某某后也非常的应景呢, 脑残任性。 想干啥就干啥, 自己还能给自己找到一堆大道理呢。 美国的动物退化,会从洞穴外走入到洞穴内。 而美国人呢, 作奸犯科,就会走入大牢失去自由。在价值观面临新时代想法的时候,生物法则并没有改变,退化暗示着犯罪,也必然受到惩罚。这片有教育意义,看看挺好的。
我不太懂朋友的定义是什么,我想我有过朋友。我有时候会觉得很孤独很难受。 很多时候我会感到很难受,做着一份不太好的工作,眼睛痛,身体痛。 我想知道你的选择是什么,为此你做了什么努力。 亲爱的,大多数人都只是你身边的一个过客,不要为他们的看法所左右,即使关心你的人也可能会做不那么好的事。 最近看了《美国动物》,讲了一群年轻人因为谋划并盗窃大学图书馆中的珍贵图书而入狱的故事。这是个真实发生的案件,当时的年轻人都一出狱并开始新的生活,在影片中他们和演员一起试图还原当时真实发生的情况。电影的讲述方式很有意思,这是2004年发生的案件,2018年拍摄的电影,当时发生的很多细节那群年轻人已经记不清了,他们和扮演他们的演员一起坐在车里看那些发生过的故事和正在发生的故事。 不推荐你看这个,因为即使最后亲身经历这件事图书管理员讲述了她对这件事和这些年轻人的看法,“改变生活的状态应该通过帮助他人,做有意义的事来实现而不是伤害他人,谋划犯罪。” 因为,面对未来时,并不需要真的自己去走一段弯路来明白正确地选择的重要性。你可以选择更好的路,因为不需要把自己弄的遍体鳞伤,因为…… 希望你活的容易一点。
四星半,完成度很好。能看出来剧本灯光摄影剪辑都有巧思,笑点和转折数量够。形式上的创新增加了质感,同时限制了张力。结尾回归纪律片式的总结,处理得有些轻松了。Evan小哥的表演很加分。在某一时刻四周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这群人确实很闲/画都好好看!
应该叫美国蠢货吧,给他们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就消停了,还是太闲了。
God damn I love heist films AND documentaries and this is PERFECT
青少年犯罪警示片2333还蛮值得看的,质感很棒,配乐很喜欢!年轻时我们总不愿接受平庸,殊不知安稳是多少人的梦寐以求…… with Hanni 18年上海电影节@长宁来福士
God job moviepass!真不错!
本片最难得的气质,是一种久违的年轻的电影的灵气。过场式剪辑很灵气,纪录片这么拍很灵气,中二沙雕故事讲成颇具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很灵气。虽然最后老太太突然说教大为失色,但总体瑕不掩瑜。展示了一种又丧又怂的犯罪新状态,也正指向当今大部分年轻人的心理状态。
没想到这个中二病是真实事件,过程又惊险又好笑,实在是不适合抢劫啊你们喂。
GPA2.5的美国大学生真实写照。
七年牢狱流出的眼泪,都是青春期脑子里进的水。
比完美偷窃更精彩的是一无所获,比生而不凡更困难的是甘于平凡。记忆是个骗子,混淆男人的围巾颜色;青春是场闹剧,捉弄少年的蓬勃野心。规划路线图,猜不到人生的走向;复制易容术,逃不掉衰老的追捕;寻到新买家,卖不掉天生的愚蠢;窃来珍本书,赎不回幸运的眷顾。时间会偷走全部妄想,宣告你成人。
叙事和纪录片完美的创意结合,该幽默的幽默,该严肃的严肃,毫不吝啬地展现施暴者自身的创伤,既不怜悯又不judgemental,结尾也是一样的语气 @SFFILM Victoria
妈的,太屌了,观影时候的紧张感与焦灼感完全和去年的《天才抢手》媲美,演员和真实人物原型共同出演的点子也真的是太cool了,剪辑酷炫,顺便致敬《落水狗》和《黑暗骑士》,导演对于视听的把握真的娴熟到了一定地步。
D+/ 尽管承认叙述过程是有趣的,但整体还是太倚重类型了。对人物的心理情境呈现以及其他细节刻画非常欠缺,只是依赖情节推进的刺激、纪录片的文本式补充以及到位但程式化的表演,中后段愈加拖沓乏力。到头来更像一期美式青年法治在线,缺乏创作预期中的情感复杂性与社会纵深——说到底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一种好莱坞式的平庸收编。
北美村里大学生口语手册:1.我要离开这破地方;2.我的生活不能一尘不变;3.我们一定要找点刺激不然一辈子就这样了。
青少年犯罪教育宣传片。真人事件改编,将案件过程再度演绎了一遍并穿插真实人物的采访,手法老辣娴熟,剪辑真是太棒了。
【SXSW】【#2】形式上的确酷炫到难以招架(虽然我仍然在消化打通剧情和纪录片的屏障这种事),娱乐性也十分到位,不过给故事本身奠基的概念真的好蠢啊--如果只是剧情片的话还好,但是一旦把纪录片元素加进去之后,蠢人将蠢事做绝之后反省出来的哲思一下子就成为重点之一—而它真的不值钱。7/10
虽然导演努力拍得很有躁动感了,但从计划到实施到打劫内容再到最后的销账,这就是美国史上最白痴的抢劫案啊!真人口述部分太说教了,像失足人口在写回忆录,一开始流露出来的踩线精神反而更真实些...
看多了各种高潮迭起、技巧高超的“神偷片”,这部尽是纰漏、满是犯罪bug的作品好像一部逗喜剧。穿插的虚实镜头和原型出镜突出了这当中几个人物的心理戏(尽管有点拖),美国动物或许是被冲昏头脑、忘了错误与代价的动物。四个男演员从气质还是肌肉都好喜欢【羞耻表白一下Charles的原型人物~
大型反青少年犯罪教育公益纪录片,看完真的会思考一下还是别铤而走险了吧不然蹲号子捡肥皂被车撞啥都没捞着也就罢了,哪天万一被人拍出来简直神他妈傻!真人Warren长着年轻版杰克尼克尔森的脸顶着梅尔吉布森的头型,优秀。Spencer真人也是太帅了吧!!!
纪录片出生的导演搞的这出非常冰血暴式的“现场还原”式叙事看上去有一种……非常的“虚构感”。开场的不可靠叙事的场景变换剪辑(在盲视或无姓之人中都有类似的例子),最后一个跟前面呼应的不同时间里的虚实之间的车里车外的对视——这个作结的桥段设计的很漂亮,总觉得某些气质可以搞的跟今敏一样,或者某种类似大卫·芬奇+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混搭质感。有让人想起英剧《皮囊》,还有最近西雅图塔科马机场的地勤劫机事件,那个想开飞机去看不愿意离开死去的鲸鱼宝宝的鲸妈妈的29岁已婚美国男子Richard Russell。故事(真实事件)里的四名奥杜邦劫匪,如果不是在那个年纪把青春里的某些不安发泄出来,估计到现在三十岁就要像Richard Russell那样去劫机自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