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的电影院门口逛逛,随便拿起基本电影宣传册看看,无非就是大导演、大手笔、大明星、大投入、好莱坞特效,什么大IP改编,你要是忍不住诱惑,买张票看一眼之后呢,你就会很大声的骂娘,全篇除了几个游戏般的特效,几个硬挤出来的笑料,几个漏漏大腿的小明星或者出来打打酱油满脸褶子的几个老戏骨,其他的都忘记了,尤其是故事情情节不知所云。
中国的导演,功夫都在嘴上,吹牛很在行,讲故事的本领看来早忘了。看看人家印度,别说唱歌跳舞你们比不上,哪天人家不跳舞,开始给你正儿八经的讲故事了,你更加比不上。
这部片子虽然有些通过主角的不断回忆及唠叨强行拉你入戏之嫌,但是三个故事的层级还是扣得很紧的,同时对人性的把握也很到位,就是因为律师的妻子及情人心中有鬼,才被做了替罪羊。
所以,本片推理、逻辑、人性,还有印度高科技的办案手段的匮乏描写的还是很真实的。
很多人是不是在沾沾自喜自己发现了剧情的BUG?很多人是不是洋洋得意自己早早看出了男主的谎言? 但是你们忽略本片最大的伏笔: 这是印度警察,这不是CSI,也不是Bones, 这是只有一个二层小楼的印度地方警局。 所以男主说过: 你们对真相毫无兴趣。
而这个片子本事讨论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两个案件,社会,妇女权益,基层政府。编剧以调侃的语气说出的却是对社会现状的无奈。
乍一看还是挺唬人的,不得不说情节编排以及男主演技,让我从一开始就更倾向于相信男主说的是事实,虽然也在不停的告诉自己,两个人说的都可能是真的也都可能是假的,不能有情感偏颇,但从各方面还是男主的话更让人信服,而且是不断确定这种事实的真相。
看到男主无罪释放时还有二十分钟,就知道后面一定还有反转。没想到这一切竟然全是男主做的,泄露受害者名字,杀妻杀谢卡尔以及陷害女主和情夫,果然这是他编的最好的一个故事,估计这会成为他下一部书的内容吧。 很多悬疑剧都属于乍一看挺唬人的那种,其实知道结局在回过头来看,经不起细节推敲。
故事线较为明朗,作家杀妻后,跑到谢卡尔家,威胁女主。此前,谢卡尔刚在家中捉奸,谢卡尔和情夫相继走后,作家来了,中间来的不是老太太,而是情夫,最后谢卡尔回来被杀,女主找警察,基本真相都在女主的叙述中,只是都被男主颠倒黑白了。至于情夫的血迹,是真的被谢卡尔推倒,桌子也是作家来之前碎掉的,所以不是女主心生一计,而是作家无意间发现女主偷情从而心生一计,妙啊。那种时候还能想到把粘泥的鞋子换掉,思维够缜密,以及之前给妻子药动手脚,我想的也是查药的数量,毕竟这种也是经典桥段,人家不做这种表面的,直接在胶囊里加量,也是够有耐心的,你说万一这吃的不是胶囊,是片咋整吗?或者不是罐装的,而且压膜的胶囊你又咋弄呢,巧合太多,再者,女主没情夫呢?
所以,很多地方按着编剧的节奏走还是不错的,不过的确经不起细节推敲。但是,像这种反派醒了并且顺利逃脱的电影着实不多,很大胆,总体来说,中规中矩,节奏紧凑,反转到位,该有的都有,而且印度电影竟然1个多小时就完事了,少见啊少见。
看了《天作谜案》电影,一个小说家妻子死了,他报警了,然后逃跑了。后有剧透。 逃跑途中撞车受伤,不得已就近找了一户人家求救,而正巧就是玛雅家,也就是他的律师家。 进他家后,律师死亡,警察逮捕了他。小说家妻子是因为心脏病而死的,她真的是正常死亡吗?律师是小说家杀的,还是谁杀的? 剧情反转又反转,我是发现了: 一,时间紧急容易做仓促的决定,所以,想好之后不妨缓一缓。 有时候,视角有盲点,或者在那个鼓动人的氛围里,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决定,然后就陷入和电影中警察一样悲催的局面。 二,印度警局查案水得很,除了有个警察很认真。其他就是社畜心态。 有个警察睡着了,领导问他事情,问完说你继续睡。你说,多么和蔼可亲的领导啊。 还有个警察当着领导的面吐槽工资低、加班多,想要跳槽到银行。 三、信任是黄金。之前玛雅为了掩盖偷情的事实撒谎了,被警察发现。警察陷入小说家陷阱,误会情夫杀死律师。 如果玛雅当初就和情夫老老实实交代,也许警察不会那么信任小说家,事情说不定就是另外一个结果。 四,细节是魔鬼。片中警察没有好好琢磨手头上所有线索,只凭那么几条线索就急着结案。 其实,除了其中一位警察,大部分人在乎的是结案,而不是真相。 如果他们真的认真查看律师的鞋子、医药箱、杀人的道具、小说家妻子服用的药物,也许就能早点获得真相。
印度的悬疑电影也很不错,之前看了钢琴师啊这类的印度电影,知道他们很善于反转,今天看了这部剧,又是一部还不错的片子。故事有凶手的刻意手段,也有一个个巧合形成了这个故事的反转和悬念。虽然有些地方有漏洞,但是也还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尤其是最后凶手嚣张的给警察打电话说明真相并且离开了这个国家成功脱逃,也算是惊到我了。
又见高智商犯罪片,可惜无论从剧情逻辑还是细节推敲方面,不合理的漏洞都太多了,制作也相对粗糙,最关键的是整个片看起来非常无趣,讲故事的手法过于平淡,不知道啥时候能出现下一部《误杀瞒天记》啊
挺好的,很悬疑,最后翻转,真凶逃跑了。
一个故事用不同的口供反复演绎,看观众更愿意相信哪个版本,话说印度底层警察还在用竹棍抓人,经常在工作时间睡觉。#20180219
故事情节还是比较吸引人的,唯一遗憾的结局,最后一个乘客应该是自杀女生的父亲,然后毒杀作家。
《看不见的客人》+《误杀瞒天记》,依靠一次次叙述,混淆也寻找真相。把控很好。结尾没有被抓,更赞。
1、私心偏爱的反转片,《看不见的客人》式的层层谎言迷雾,两人各执一词的罗生门案件;2、“有人利用真理获益,有人利用谎言,而我则利用巧合”。
终于看到一部没有歌舞的印度片了,结尾反转不错,只是有点急....
确实是小成本的悬疑推理烧脑片,但是后半程明显发力不足了,总有新的证据出来,刷新警察对于整个事件的认知,但结尾还是有bug。罪犯杀人的时候,死者的老婆特么在哪呢……但印度能拍成这样我已经满足了,至少没有歌舞,我很感激。
警察辦案靠臆想,兇手脫罪靠自信
本片确实是一部非典型的印度电影。悬念、谜团、推理、反转才是本片的灵魂。杀人一定要偿命么?答案是逮不到就不用。剧情、对白、节奏推进都相当好。但结局一般。如果多年以后,德夫偶然读了老婆买的涉案作家的新书。然后发现新书里的谋杀情节才是当年凶杀案的真相。这比作家逃逸前自嗨自爆强多了吧……
满眼《看不见的客人》的痕迹。明明有个最大漏洞,男主说他被偷情男砸了,那验一下那个钝物的指纹和血迹不就知道了。要是没有男主的血迹,那就是他说谎呀。。。
为什么最后最后居然不是凶手被抓!!应该再给一个反转啊我的妈!!!我不服!!我不服!!!
“有人利用真理获益,有人利用谎言,而我利用巧合” 罗生门格局,每个人讲述的都不一样,真相交给观众去猜。演员请就位、坏人逍遥法外系列。
其实很多情节经不起推敲,和《误杀瞒天记》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
看完《催眠·裁决》再看这部,更觉一路都在不断加星。一出罗生门,无非看如何隐瞒与嫁接,这次天平上上下下间,真能越来越引人。分寸拿捏得好,就连喽啰都有戏感。猜得时对时错,很有兴味。院线电影里,也就只有外片能用这种结局了,虽说过于有恃无恐,差点就败了氛围。还好,顺利收尾。
印版蓝光原盘
推理的过程有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感觉
一个案件,两个证人,同时也是嫌疑人,故事以此开始!通过悬疑推理,层层解谜,以真相大白结尾!总体而言,摆脱掉歌舞的印度悬疑片还算及格!不过剧中的巴格有点多,且结局牵强,让观影效果大打折扣!
除了印地语跟英语交杂装逼有点烦,整体的套路设置高过那些西班牙烧脑很多,而且比较合理。是的,主演说了,借助巧合
虽然也是建立在常规刑侦手段之外的真相翻转,但好在存在的环境是经渲染而成的印度无作为警方环境。电影是一个说服人的过程,主角亲身示范将不同意象组合利用巧合打败真相,是绝佳的心理战,也算是非常切题了。两个主角的的叙述感都不错,这个推理的演绎比被拿来比较的《看不见客人》要好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