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不错,有点新意。中间有些拖沓,最后期待的高潮,没有想象中好。前面的铺垫了这么多,老头到底经历了什么,但是最后葬礼上的讲述,没有满足观众的期待。回头来看,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但却让他四十年的与世隔绝。回想这个故事,有些平庸,甚至不值得拍一部电影去讲述它。但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前面的铺垫部分,给人以充足的观影欲望。
本以为是一部喜剧,没有想到原来是一部悬疑剧,而且更新了我对悬疑剧的认识。原来,悬疑剧不仅是那些推理破案和那些剧情反转,还有这种前面的90%都是故事的引子和铺垫,只在最后把故事说了出来。没有什么精巧的情节设置,没有曲折的线索交织,只有主人公和其他知情者的绝口不提。
从一开始,众人对Flix的误会使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一个though guy,而这样的性格设置也令我没有想到坚守了40年,自我囚禁了40年,只是由于为情所困。用“只是”并不是轻忽情感给人带来的困扰,好似情感不足以让人为之做出如此决绝的事情。在我看来情感无论是多么坚固,在人的内心中总是柔软的。这可能和它的美好有关。而这份柔软下的坚强,能够阻挡来自外界的强压和击打,但却无法成为自我内心的桎梏,甚至是自我摧残的原因。尽管这里摧残着Flix的并不是这份柔情,而是那份自责。同时,这种柔情,也很难令我将Flix这样的硬汉与为情所困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但细想来,这前后并不是一种矛盾,反而只有这样内心刚强的人,在一旦陷入情海后更会矢志不渝,会在失去爱人以后,在自我责难中坚守40多年。
Flix的爱情并没有多难想象,毕竟情本身就是不知从何而起,一往而深。片子也并没有着墨与此,只是Flix亲口所说的自己再见到他的第一眼就爱上她,而也不知为何的她也爱上了他,而她竟也同意与他私奔,放弃家庭,只为爱情。似乎这是此片中所提到的唯一的罪,却最终让两人都承受了沉痛的代价。
不知道世上还有多少梦遗廊桥的故事,有多少泪还明珠的故事,有多少难成眷属只为遇不逢时的故事。但如果这些故事换个走向,是不是又会有许多红玫瑰变成蚊子血的故事呢?人生何来再选一次?又哪里有什么假如?故事之外我们大可以猜测,但是凄美的故事还是就这样自顾自地发生,而并不会因为谁的猜测和别的可能而退去惨色。
眼睁睁地看着爱人在自己的面前死去,而一切的起因,归根到底却是因为爱。这种爱给你是伤,给我也是伤,叫人如何抵挡?但如果再选一次,Flix还会做一样的选择吗?选择不去爱避免这样的惨剧吗?爱对方的意义难道只是在于自己吗?对方对爱的感受呢?止步于眼前的快乐就是够了吗?回避伤痛难道不是另一种自私吗?而如果把选择交给对方那是不是一种更卑劣的自私和残忍?Felix的幸运是没有机会再选一次,如同《童梦奇缘》中所说的,生命的可悲是它不能重来一次,而其可贵也正是其不能再重来一次。只是每个人在事后总是会纠结于很多的选择仍有回转的余地,纠结于本已不存在的选择改如何取舍,即便是已经做出的决定根本无法回头,仍旧天天在此间的徘徊与煎熬,这无疑是最痛的心刑。
Felix的故事并没有引起来参加葬礼的人太多的涟漪,或许有片刻地震惊于事实的真相,但可能是40年的间隔实在太远,除了几个相关的人外没有人真正的关心。或许以前的种种的骇人的传言反而更合他们的口味。但就是这个情节并没有多复杂的故事,对于本人却是40多年的反复咀嚼,如一口苦不堪言却永远不能下咽的药。十年生死两茫茫,40年,半死梧桐却无奈地苟延残喘,只因为有心中信仰的约束。所以到最后还是渴求牧师的悼词。这一切使得最后他重病却不愿接受治疗变得合情合理。
一生太短,一生又太长。面对太短的人生,Flix做出了决定,要和最爱的人私奔,哪怕背上道德信仰的恶名。而后又在太长的人生中自我囚禁,自我折磨,想用一种痛苦来麻痹,或是说代偿另一种痛苦,明明已经是痛不欲生,却也还偏偏想要痛苦来得更真实浓烈。而这种痛苦不死不休,连一点解脱的可能也没有。
电影里还有两句话的印象很深。1、牧师在葬礼上的开场白:我们以为是非对错,好与坏,往往如同黑与白一样分明,距离很远,但其实他们很近。2、Felix对读Dubby说:Dog's dream,关于一个人,你不可能知道的更多,你可以编一个关于这个人的故事,这个人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但这些都是真的吗?你不可能知道比狗梦更多的东西。
#微影评#《自己的葬礼》一个人见人怕的隐士竟然要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这么奇怪的故事竟然是根据真事改编,而导演不但将30年代美国南方拍出了点哥特味道,更赋予了这个故事那么点柔情。男主角将这个孤僻、古怪的老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4月12日的下午,打开朋友圈都是纪念王小波的文章,我给槽叔发了封面的那张照片。照片是我3月28日去文殊院的时候拍的。
当时我正准备从文殊院出来,转身看到那个人,就那样在对着大殿的佛像焚香祭拜。可能是好奇心使然,我停下来,站在文殊院门口的檐下,静静的看着那个人花了十分钟做完了漫长的祭拜活动。
也许是因为自己多少也深陷在对生活的茫然和无措中,不知道为什么,当时那个从背后看上去那么安静和虔诚的身影中,我隐约的感觉到了他内心的焦虑、困惑和恐惧,一种对现在生活和自身的疑惑。
这种强烈的感觉让我快速的逃离了那里。
我记得在20岁的时候,如同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的那样,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从20岁往后的五年,我每天都在焦虑和惊恐中度过,我用尽一切来抵抗生命的庸常和平淡,我害怕有一天自己耷拉着耳朵向生活俯首称臣。
可能那五年,在你们看上去,大多数时刻可能我表现冷静、自信和有逻辑,但事实就是在讲话和行为的过程中我没有一点点的底气,生怕被人一下子就拆穿,然后狼狈的将自己裸露在你们面前。
转眼27。在后来的两年中,为了摆脱焦虑和对外在的恐惧,我主动的向生活伸出手,试着和它和解,和自己和解。我以为一切都要开始步上正轨,我要坦荡的迎接整个生活了。
但文殊院的状态让我发现,自己内心依然如同像个容易受到惊吓的小孩。我害怕自己穷困潦倒、孤独终老,害怕皮肉松弛、满脸皱纹,害怕死了之后,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我活过的痕迹。我害怕每个别人都要比自己优秀和有力量,害怕茫然无措的状态再一次袭击而来将我打趴下。
这种状态持续的与我较劲,直到前两天断断续续的看了《自己的葬礼》。老头bush先生眼神犀利、行动果敢,无所畏惧的出现在被所有人指指点点的小镇上,用一根棍子就可以让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拿石子打他的马的年轻家伙弯下腰,然后帅气的离开。
你以为他无所畏惧?但他害怕的却是四个镇子的人对他的谣传将在他死后还永流传,他还害怕自己孤独终老死后也没人陪伴,所以早早的将生前唯一的好友charlie牧师的墓碑也做好了,立在他给自己选定的墓碑的旁边;他还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喜欢上了有妇之夫并且因为自己让对方命丧于一把锤子和一场火灾,不要任何人靠近自己建立起来的那座牢笼。
然而,有一天,他终于拿起了自己的枪,举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己能看到的葬礼,向在场的乌压压的一波人证明自己的善良和深情,以及曾经热情的活过,哪怕现在是一个讨人厌的古怪的老头。
不要以为只有老头和我对生活满是恐惧。
还有,多少人不敢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害怕被误解;多少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害怕被拒绝;多少人在外表现的光鲜亮丽而实际上每日只能以馒头充饥,就是为了得到别人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多少人想要表现的和别人一样,哪怕别人粗俗无礼,只是因为害怕被排斥在圈子之外;多少人,拼命的做一份自己讨厌的工作,只为了不要被公司开除而好应付一日三餐、房贷、车贷;还有多少人,为了逃避填满生活的虚无,而以酒精和毒药麻醉自己。
就是这么小的恐惧,压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让我们这些平庸的人步履维艰、小心谨慎。别害臊,步履维艰、小心谨慎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
王小波让我们领教着作为人所能发挥出来的对生活最大的反抗力量。可是,那是年轻的时候不顾一切的王小波们,那是那个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的年轻气盛的王小波。
你看,过了三十的王小波则会发出无奈的叹息,看着自己和周围的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一天天消失,最后变的象是等着骟的牛一样,活在受苦受难的生活中。面对这一切,可能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像bush老头那样,拿起我们的枪,拿起我们的起搏器,戴上我们的帽子,在庸常中对抗生活带来的无妄、荒诞和恐惧,强忍悲痛艰难,倔强的活在这个世上。
马上就是马尔克斯的祭奠日了,最后就用他的话结束吧:只有曼努埃拉知道他的大大咧咧不是因为他的无知和轻率,也不是因为他是个宿命论者,而是因为他忧伤地坚信,他将来必定会穷愁潦倒赤身裸体地在自己的床上死去,而且得不到民众的谅解。
700万拍出的导演处女作,几无宣传费,四块银幕起映,80岁老人家演绎的怪老头灵魂救赎记——配置如此低端,[自己的葬礼]不具备参加任何商业、或者以艺术之名进行的商业竞争,直到下线其票房收入也只有区区200万,却不妨碍它姿态奇特地入驻电影史。把一部独立小片上升到电影史的高度,或许太过小题大做。但一部电影能在小题大做时,只任朴素的技巧流淌,最后趋于完美,这本身已是一种高度。[自己的葬礼]做到了。
这是部第一眼看上去就没有什么野心,但绝对用心讲故事的电影,有着老式电影营造戏剧高潮的一切优点,不多的角色,挑一根线就能轻易拎起剧情,但却好看又耐看、配乐、摄影无一不合衬。
主人公菲利克斯是个有故事的老头,开片他便踩着古旧的琴声登场,加之那朝天空开的“砰砰”两枪,里应外合,令人十分受用。一片山林、一幢木屋、一头毛驴、一杆猎枪,以及一簇烛光下,菲利克斯注视旧相片中的白衣女子时,微微湿润的眼睛,无不在挑起观众想要上前去一探究竟的猎奇心。老人独居四十载,无亲、无子、无友,向前一步只剩死亡,转身却有半世恩怨可讲,承托这一黑一白两种状态的,是卡在这个节骨眼上,老人刚好起意要为自己办的葬礼,一切水到渠成。
其实所谓“葬礼”,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入土为安的仪式,而是菲利克斯一心策划的死亡前的狂欢会,形似[非诚勿扰II]中为孙红雷安排的那场“人生告别会”,但本片主人公无意总结后告别,而在于道出内心真相,一方面澄清多年来,自己在方圆几百里内被妖魔化了的声誉;一方面来一场幸运大抽奖,无条件送出自己耕作、守护了四十年的山林和土地。这为吸引陌生的乡民前来参加“葬礼”提供了物质诱因,也为下面的剧情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支持。但影片并未一根筋行事,拍照、见报、登广告、电台宣传葬礼等一系列步骤,都被导演融进充满喜感的桥段中,明确勾勒出这个老疯子的种种疯狂,好莱坞老式喜剧的魅力散落其间,惹得人笑中带泪,而帮其策划派对的殡仪馆老板、年轻职员等配角鲜明的个性也在此过程中得到美妙的展现。玛蒂——菲利克斯年轻时恋人一角的引入,更是声东击西,效果斐然,当所有人都以为她必然是相框里的白衣女子,主人公一心要冲破心灵牢笼,举办葬礼派对也是为了她时,剧情却陡然转向另外的方向。
在此过程中,80岁的杜瓦尔全程负责润滑因大开大合而略显生涩的剧情转折,奉献了一个老影帝(1982年凭[温柔的慈悲]赢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应有的水准。他与“殡仪馆馆长”比尔-墨瑞对戏时,[自己的葬礼]是一部凹凸有致的情节剧;与“旧日恋人”茜茜-斯派塞克相处时,影片又平添了爱情电影的温柔光泽。特别是影片最后一刻钟,他在葬礼派对上做的那番演说,克制又挥洒,不输阿尔-帕西诺封帝之作[闻香识女人]片尾的那段慷慨陈词。说是演说,却包含着抚痛追忆、真诚忏悔、挣扎诉说等好几个层次,没有用画面闪回作辅助,全靠表演支撑。整个颁奖季,只有演员工会独具慧眼,将提名送上,而那,正是奥斯卡欠杜瓦尔的一个情。
很难用语言形容罗伯特·杜瓦尔的表演有多棒!很难想象没有【Get Low】的奥斯卡还算不算完美的奥斯卡!
演员没的说,故事的铺垫也很好,但是高潮部分太平淡了,之前渲染的万众期待的葬礼,结果几句话就收尾了,没挖出什么必然的感染力来。
NOT BAD
还没到起伏各种点还没触到就这么完了,看着真累心
铺垫过长结局终究失望
这是一部Robert Duvall的电影
“My funeral,and everybody's in there but me……”电影本身不及罗伯特·杜瓦尔的表现,依靠他优雅从容的表演使影片显得很有味道,而奥斯卡未被提名也很遗憾。btw,最后buddy的小孩的那一笑配合响起的片尾曲,整个心都融化了……★★★★
大爱乡村风,故事没有预想的精彩,每一个孤僻的老年大叔身边都有一个温和的年轻才子。
精緻的小品,Robert Duvall 的精采演出,最後一段告白是精華。之前也被提得滿多的Bill Murray 其實還好,反而不如戲不多的Sissy Spacek突出。
哥特风浓郁让我想起福克纳的那个短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水准之作。 另,非2跟人好好学学吧,人家这葬礼办得。
好看。
好像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两个寡居的老头或是老太,伴随着的都是真真假假的各种传闻。本片试图深入其中,长片处女作能拍得这么稳倒很难得。影片并没有想象的精彩,好在有罗伯特·杜瓦尔,这个已经八十的老头,又一次精彩演出。
在被烈焰燃尽的时光尽头,我独自一人,我爱你。
为什么豆瓣总有人用片名做标签?还有其他电影能用“自己的葬礼”做标签吗?
每个固执的习惯背后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
看完感脚怪怪的。不应该很悲伤么?!难道是因为qq上一直有人给我搞笑的缘故?!!!
孤独是最适合本片的注解,当谜底揭开之前,老头为了年轻的错误囚禁了自己四十年,谜底揭开之后,老头的心结打开了却面临着另一种老无所依的孤独!影片安静优雅,孤独时刻暗涌,一个固执倔强的老头,一次另类的自我救赎,罗伯特杜瓦尔的表演绝对是今年奥斯卡表演奖项中最令人遗憾的遗珠!★★★★
我喜欢这个如烟的结尾,虽然与前半段的冷调叙事不是很相衬,但这股轻盈点化了人心。一个倔强的老疯子囚禁了自己四十年,却像祈祷游走了全世界。
你以为有口皆碑的怪胎完全是另一种生物吗?起因可能就是发生在你家隔壁的一个事件。起初他的选择不过稍微背离常轨,但是他不懂转弯,只得惯性地向前,向前,然后不知不觉就走了40年。有一天释然和解脱忽然不期而至,让人怀疑那些自制的痛苦是否代价太大,而事实上,唯一的功臣只有时间。
把自己束缚在爱与悔的牢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