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样一个奸杀儿童的人存在,你还觉得死刑是不必要的吗?忘却?正如凯尔泰斯的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早已陈述了“忘却的不可能性”。而电影也从一开始就否定了“忘却”。忘却是不可能的,人只能在不忘却痛苦的前提下往前走,所有的忘记不是自欺,就是软弱。复仇一定程度上来说或许更符合人性,“宽恕”往往是无能者的道德。就更不用说“忘却了”。电影里某一个受害者的母亲斥责男主角“你每折磨他一次就是又杀了你的女儿一次”,然而这句话却异常可怕。懦弱的道德主义者在面对仇人时表现出的无能的蠢样,只好搬出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话来蒙混,以为自己真的已经忘却,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仿佛在人性和道德上,自己比复仇者--行动者--更崇高了似的。复仇不能带来宽慰,难道置之不理的忘却就能够带来宽慰?就能够重新起步像一切没发生过一样去生活了?电影最后其实并没有给“复仇”以道德上的正当性。但是,男主角同样说了:他“不后悔”--因为他行动了。在这里,早已不是--或早已超越道德和对错这些浅薄范畴。电影只是在问:如果没有死刑,面对电影中的极端情况,实现正义的可能性还存在吗,人性会因此而崩塌吗?那么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呢?在面临电影里的极端情况,“不后悔”也许才真的恰如其分吧,而同时,死刑或许也是必要的。
--《七日复仇》短评
道德与法律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互相抵触的。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俨然责无旁贷地扛起了旗帜,勇敢地将它们之间的矛盾放大,在震撼人心的同时,往往更带来深思。纵观历史上的世界“十大禁片”,其中就有两部诠释了以暴制暴的哲学——《我唾弃你的坟墓》和《杀人不分左右》。此时的电影,已经超脱了艺术本身的价值观,而升华为对人与社会生存状态的一种思考。禁片之所以谓之禁片,大抵就是因为揭露的问题过于直露化,矛盾化。在这些问题面前,左右为难的人们看起来都“是非不分”,造成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纠结局面。这绝对不是关于蜘蛛侠、蝙蝠侠该不该存在的爆米花探讨,显而易见的真理不足为奇,只是电影的一种手法。而像《七日复仇》这类影片,才是真正意义上深入内心的终极拷问。到底孰对孰错,人们往往各执一词。
这部加拿大影片《七日复仇》,应该说是《杀人不分左右》另外一个大同小异的版本。只不过,不管从画面表现力度上,情感揭示拓展上,还是整体走向路线上,都更趋向于“和谐”。父亲对女儿无私无畏的爱与内心深处的自责才是影片要表达的内核主题。纯洁如天使般的女儿,她昭示的活力与青春赤裸裸地消失在眼前,这是父亲Bruno所不能够接受的。而此时的罪魁祸首,也只是被法律戴上了镣铐而已,不外乎就是背上个牢狱之灾,一天三顿照样按时管饱。“一命偿一命”这样很普通的道德“准则”,在法律面前却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人性的不法之徒施与他人以非人性的残忍手段,到头来却受到了他人极具人性的待遇。完全背道而驰的结果,使Bruno的复仇之心愈发膨胀。既然法律给不了应有的惩罚,那么就让他来替天行道。影片在一种极为压抑的氛围下,很快就进入了正题,通篇阴霾的天空往往带来的都是噩梦般的旅程。
不甚了了的几笔筹备过程,Bruno很顺利地将罪犯用非法手段“绑架”到了事先准备好的小木屋里。从Bruno致电警察告知,7日之后的审讯日期限会亲自自首,我们可以看出,Bruno从骨子里就认为自己的做法无可厚非,是对女儿在天冤魂最好的交待。当道德与法律相左时,法律往往体现出至高无上,冷酷无情的面目。Bruno的这种做法,让自己也成了一个通缉犯,引起了大小媒体的密切关注。这跟以暴制暴哲学的典范代表《处刑人》系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采访的方式来表现民众对于此事的看法,无疑是最聪明的手法,既真实又能产生共鸣。只不过,《七日复仇》下的佐料更为强劲,更有冲击力。杀害Bruno女儿的是个惯犯,身负好几起残忍的命案。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的当事人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显然是最有力的呼声,Bruno自然也欣慰不已。但是,当其中的一位受害家庭成员,表示自己已经宽恕罪孽,或者是不愿再回忆痛苦往事的时候,Bruno发飙了。影片关乎人性与道德的探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Bruno“绑架”了这位母亲,让她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给予罪犯应有的惩罚。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Bruno这样的勇气与决心,当然也不是支持他的这种做法。只是很多人,往往更依赖于安逸,按部就班的无事一身轻。不妄图自己能呼风唤雨,只求平静安详的一生。很多时候,人们都被各种条条框框无形地束缚着,有人麻木不仁乐在其中,也有人壮志未酬一心想冲破牢笼。
影片从头到尾,丝毫不见配乐的踪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压抑之感油然而生。Bruno是个冲动、睿智、善良的矛盾集合体,能够想象,以他的才华一定能对社会创造更多的宝贵价值。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将要把前程断送在监狱里。道德上也许大多数人认同这样的做法,但是在法律上,绝对不会网开一面。人是活的,所以能够灵活变通;法律是死的,为此较为机械。只能说,法律一直是在磨砺中由人为完善的。只是每一次的修订与完善,都是由一系列钻法律空子为“契机”,显得相当被动。以至于,在这个世上,从来都只有相对的公平与正义。这也是影片《七日复仇》所揭示出的,让人无可奈何的现状。
加拿大。虽与美国相近但文化不尽相同。电影基调与欧洲类似。整片夹着几句听得懂的英语的不熟悉的语境。最令人奇怪的是几乎全篇没有原声音乐,但百科中介绍确有音乐制作人。故事很简单:三口之家,爸爸是医生。女儿被性侵而死。凶手抓到后。爸爸劫持了惯犯,7天后是女儿生日。爸爸想折磨罪犯7天后再自首。我痛恨一切的罪恶,尤其在每天的新闻中看的性侵男孩女孩后都气的要死。法律对他们的制裁在受害人心里感觉太轻了,将心比心,换成我,我也恨不得将之千刀万剐方解心头之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父亲的痛苦心路历程。罪犯曾奸杀过三个女孩,其中一个四年前遇害的女孩的母亲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已经忘了,爸爸的做法是错的。愤怒的爸爸绑架了那个母亲带到罪犯面前给她一个石锤......母亲痛苦的说你每折磨他一次就等于回忆重现眼前......电影有几句对白很有深意,爸爸与有类似创伤的探长通话:你觉得把杀你老婆的凶手关进监狱你的心就舒服了吗?每天晚上你个人寂寞的时候你会想什么?可怜折磨了罪犯的爸爸到第七天也尽崩溃甚至想自杀。那我们不禁要问怎么才能化解心中的恨呢?上帝说:申冤在我。可是我们现实的目光往往看不到这样的一个结局......四星
一位平凡父亲的内心独白:
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上午忙完了一台手术,手术很成功。作为一名医生,能将病患从死亡线上挣扎地拉回来,那种成功感难以言喻。接到女儿,牵着她的小手往家里走,我觉得今天可能是我平凡生活里面最幸福的一天了。“你是最棒的”——对着她,我总是会说出最温柔不过的话语。下周五,我的宝贝女儿就要9岁了。她好像一天比一天独立,今天她说要一个人去送邀请函。真是很难想象,当时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小小人儿已经这么大了。她蹦蹦跳跳出门之前,妻子给她头发上扎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发带。我的女儿很漂亮,和她妈妈一样。工作完后很累,但回家之后又觉得充实和美好。睡醒一觉起来该和妻子商量一下,下周我们该如何庆祝家里这位小天使的生日。
以上,可能就是影片中父亲睡醒前的内心独白。
复仇片也看过几部了,这部影片是很正常的剧情。但我为什么想要给5颗星?
我是个受父母宠爱的独生女,很自然的能想象到这位父亲对女儿的爱。作为医生,他的生活好像很简单:在医院工作,同事认为他为人绅士、做事有分寸;业余没有不良嗜好,下班之后有机会就去接女儿回家;妻子是位画家(推测),两口子性生活和谐。当女儿遇害,自责和愧疚充斥着他的五脏六腑。眼泪也流不出来,喉咙处苦涩难言。当我看到最后一部分,第七天,父亲昏昏沉沉的看到女儿的幻像,他一言不发,只是小心翼翼地牵起女儿的小手带她去洗漱。他解开系在女儿手腕上的发带,一点点地用水抹掉她小小的脸上的污垢。清洗到耳部血迹的时候愣了愣,鼻子又是猛地一阵酸。他见她细细的手腕上有几道伤口,把那血痂擦掉之后,又是一串红红的血汩汩地流了出来。他是医生,伤口和血,甚至千万奇怪的五脏都见识过。但看见那一小串殷红之后,溃不成军。“我没保护好她”,可能这是当时父亲脑子里唯一的想法。从那小小人儿躺在他臂弯的那一秒起,这位父亲就有跟自己说“你有责任保护她,有责任抚养她成人,看她结婚生子。”看到女儿一个小小伤口都会难受半天的男人,怎么能忍受住女儿的惨死?
影片中出现了好几组对比的事例:警官妻子被小偷枪杀,他送罪犯进了监狱,自己却不敢睡回双人床,只好卧在沙发上睡,每天都会不自觉地盯着看妻子被杀害的那盒录像带,好像能用意念折磨那个可怖的罪犯一样;主人公妻子日渐沉郁,好像睡过去之后就会逃离这个世界,这个已经没有了女儿的世界;曾经被害的几家人里面,不支持男主人公做法的单亲妈妈,用4年时间来掩盖伤口。这一些情节都过渡的比较自然,不突兀。
影片中出现的那头鹿,是隐喻,暗示男主人公的心态。初见,鹿已经死亡,男主人公停住脚步注视了一阵,但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是继续走远。这时候的他是麻木的,好像一头栽进雾里的人,仇恨使他两眼一黑。再度注意到那头鹿,它已经被啃食了一大部分,他不忍,像此地无银一般用废树枝掩盖它的残躯。这时候的他是惶恐的,他貌似是在给自己做一种心理暗示掩饰自己的恐惧和无措,“没事的,没事的”。第三次见,还是不忍心,拖着鹿,摇着小船将它扔到湖中心。他好像有点迷茫和无助了,心理建设起来的防御墙好像是在一砖一瓦地消失,他想躲避这种恐惧,生怕它将他吞噬。最后一次,鹿的残体被无名的力量推到了湖岸边,他盯着它看,像是被施了定身术一样,久久不动,它也睁着那毫无生气的眼盯着他看,好像在问他,“你后悔吗”。这时候,与其说是寻求解脱却无果的无力感,不如说是被深渊凝视后的沉默,席卷而来。
这部影片没有配乐。我一度认为配乐是当代剧情片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这部电影,让我自己的大脑开始给一帧又一帧的画面,一段又一段的情节配乐。但突然又觉得,这种无声的压抑,才是最合适的背景音乐。
回到主题,当代社会该不该以暴制暴?影片中警官说“我要救的,不是罪犯,而是他(男主人公)”。我想说,人,永远都只能自救。无数哲人都探讨过的人性,好像各有异同。人性本善,我是相信的,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之说,我也是较为坚定的支持者。没有一个完美的公式能够计算或者框定一个人的想法,所以人的选择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要他们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罪犯奸杀幼童,他该负责;男主人公以暴制暴让罪犯还债,他也选择被铐上手铐。这部影片就是一个普通父亲的回应,他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选择这种方式,你说他是为了逃避也好,说他只是为了出气也好,但终究是他的选择。我们有表达看法的自由,但没有审判他人的权力。很多人说,法律有。对,可是法律作为工具,它能抚平所有心伤吗?这不是一场权力游戏,而是一场内心对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自古以来没有精确的一个界限。所以少论对与错,因为你永远无法体会当事人的感受。
以上,观影有感,2019年3月第一部五星影片。不想拿它和其余复仇片做比较,没有为什么,就是懒。
极具人性张力的严肃作品,在一个主线的经典伦理悖论之下(何为正义与私刑的辩证),有着医生和变态狂两条鲜明的人格轨迹,在片子的后半部,救死扶伤的医生与变态杀人狂的界限开始模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失控而变态的行刑者。
此外,众多配角的内心挣扎与痛苦,同样真实而触手可及。从剧本和表演上来说,这都是一部近乎完美的戏剧。
侵害、残杀幼童是一种罪无可恕的重罪,出于对这种发指罪行的痛苦而萌生复仇,表明上看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见杂货店女孩)。但私刑的成功,必然导致另一层面的侵害与残忍,法律为我们提供的,许多时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结束问题的办法。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义,因此法律才有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尽管我这样相信,却依然难以释怀,回想起今年早些时候那些因伤害事件失去孩子的家庭,他们的愤怒与绝望,又该找谁去清算呢?法律无法给出答案,只能帮助我们忘却,这正是康德所蔑视法律的根本成因。
和美国拍的《折磨》内容一样 两部同期上 很奇怪 这部拍的很深刻 美国版很肤浅
我纯粹是冲着海报去的,没想到还成
不伦不类。十分平淡。
如果这样会好一点
成本分析来看,父亲做这事不值当;从道德情感来看,父亲做这事绝对值得。人类如同圣经所言的原罪虚荣般有种习惯,自我崇高。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追溯展望上下五千年。却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人。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人,爱自己爱家人,博爱的是神。我更喜欢这样的结尾:正确么?不知道;后悔么?不!
复仇。死刑。阴暗。沉闷。手术镜头还是不错的,挺真的。
如果是我,我一定折磨丫的更狠。结局太不给力了。。。
和美版翻拍的也差不多,也说不出哪部比较好,纠结的唻。。。一些残虐桥段我全部忘光了,只记得那个男的好像献身了,片中全裸
开头开的蛮好的,直接展示了女儿遇害现场与尸体的种种细节,使得后面一切顺理成章。但是!你他么挣扎什么啊要不要这么圣母,你在这内心戏一堆报仇还受着折磨,他奸杀你女儿的时候可开心的不得了。只要想想你女儿死前有多么绝望就得了
疼啊疼啊 就是没dan的看得也疼。。。
不满意结局。正是因为忘记和背叛,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如果罪犯在第一次强奸后就被阉割,还会肆无忌惮地奸杀这么多幼童吗?复仇本身并不会让人崩溃,医生是因为没有妻子和他人的支持才崩溃的。三星半吧,给加油站的那姑娘
跟纪录片似的
没有配乐。 我是赞成死刑的,不是因为有些人已经坏到不能给第二次机会的程度,而是这个社会还没能进化到可以给人第二次机会的程度,所以生不如死。
na/si
太重口味了 心痛死了 哎。。。
浪费一个好名字,,可惜不喜欢这种恶心恶意折磨观众神经的片子
医师的复仇,比狂暴更可怕是静默。像暗流。感情战胜道德以近乎残忍的理智进行审判,扭曲的正义比想象中变态。以恶制恶也许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黑暗的憧憬,但极尽折磨与惩罚,也逃不出虚无。腐烂死鹿映射出他的恐惧,最终自己也成行尸走肉。人是感情动物,爱可以令其冷血、发疯。影片压抑的色调与留白,好
无需评价
和 折磨 几乎一模一样。。。这是电影复制么?
伦理又不彻底的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