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原来并非天意弄人
1962年的夏天,4个胸怀各自梦想的‘乡下小伙‘寄居在同一屋檐下,在东京那么大个城市里的他们,渡过了此生最难忘的夏天,一个完完整整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夏天,洒下了青春热泪的夏天,也是他们此生最自由的夏天。
梦想是什么,自由是什么
容介是4个人当中最现实的一个,也是最坚守自己梦想的一个,看似矛盾的两句话,放在一个人的身上,我想是容介对梦想的执着告诉他,要想守住自己最后一块自由的天地,与残酷的现实妥协是唯一的途径;经历17天的无眠工作后,容介回来问章一、龙三和圭,自由是什么,圭的回答是:自由就是可以专心致志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那时的他们来说,没有了自由就等于放弃了梦想,为了赚钱而去做不自由的事更是对梦想的背叛。我也一直是那么认为的,自由就是可以自在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事实上呢,现在的生活确实无拘无束,和父母远隔千山万水,可以说自由的不能再自由了,也可以说是被约束的不能再约束了,更像是为了他们在做着这一切,为了他们而留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我的自由只是表面的,我的心就像是放飞在高空的风筝一样,那根线永远都在......
于是,变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是好,甚至连最初的梦想都被丢在了角落里,落满了灰尘,可容介没有,经过一个夏天的努力,创作出的作品确不被认可,心里明明知道会不被接受,还是做了,这就是对梦想的坚持吧,不为钱,不为名,为的是给自己的内心留着那么一小块纯洁的圣地,就像最后容介和初恋女友的的对话:
“容介,你不想成为漫画家吗?”
“我,只想留住自己的世界”
多少人放弃了自己最后内心的那一片净土,多少人又还能回忆起那年青春的夏天,我一无所有,我一事无成,但我爱你的心不变,电波里传出的章一的歌声,这是那首歌,在他们畅饮的傍晚和流泪的雨夜的屋里写下的歌,无论何时也会记得最初那么爱过又放弃的人和事。
容介坐在回家的火车上,手里拿着的是章一、圭和龙三的告别信,信里的蒙泰朗的诗:
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
无能且悲伤的青春
额头乍现第一道皱纹之时,我们领悟到的
是对人生的信任及认同
亲爱的朋友,
如果是你就一定能够明白
我的微笑是什么意思
直到现在人们才知道
人生不会骗人
人生
从来都没有骗过人”
最后片尾时,容介依旧还是如2年前坐在同样的屋里,用手打着格子,画着同样的没有销路的儿童漫画,依旧相信着漫画里的世界,“你觉着奇怪吧,很奇怪吧”
青春的梦惊醒后才意识到,原来人生才刚刚开始,那年的夏天是段如夏花般绚烂的生命,又如秋叶般静美的死去了......
2 ) 热血总在夏日时
以漫画家为题材的漫画,就像以死跑龙套的为主角的喜剧之王一样,充溢在日常琐碎之中的,全是笑与泪。
在这部漫画改编的电影中,从乡下跑到东京的年轻漫画家荣介,与梦想成为歌手、画家、小说家的三个年轻人一起,挤在同一个屋檐下,在上顿不接下顿的日子里,度过了一整个夏天。
“看看我们能创造出什么东西。”
四个年轻人初聚在荣介家的那晚,几个人东拼西凑地吃了顿饱饭,喝着小酒。龙三说,若干年后,等我们都成名了,回想起今晚来,一定会觉得这真是个历史性的夜晚。
只可惜那一晚一晃就过了好多年,功成名就后的“历史性”却始终没有到来。第一晚的酒足饭饱之后,大家不得不面对的,是令人沮丧的现实。ship 咖啡馆的咖啡和爵士乐填不饱饥肠辘辘的肚子,自喻为艺术的作品也换不来印在万元大钞上的圣德太子。在囊中羞涩的生活中,难以点破的爱情更是奢侈而不合时宜。
当夏日即将结束时,所有的梦都不得不醒来。在赶回老家的火车上,荣介读着友人们的告别信。龙三说,并非天意弄人。话是没错。只是这样的感概,总要到挫折之后才会明白。
当荣介再次回到大家曾经共同度过那个夏天的地方,薰问他,你还想不想成为漫画家。此时,收音机里传来的,是章一在这里创作出来的歌曲。荣介闭上眼睛,狠狠地听着那破锣般的歌声,回忆着那些吊儿郎当的朋友们。
伊谢尔伦的风说,与青春有关的故事,似乎总发生在夏天。
那当然。
还有什么样的季节,比夏天更适合那团炙热的火呢。
PS:今晚在豆瓣FM中听到这部电影的主题曲,看了下电影简介,然后就找了个在线播放的链接一口气看完了。这样的速度对我而言还真是难得一见。
PS 2:把以前习惯的长句切短了写出来,感觉好轻快!
PS 3:要不是那个各自从良的结局,真想给5星好评。
3 ) 对里面五子的一些感想
以为只是以偶像为卖点,但原来内容这么有意义。我看到了丰满的梦想,看到了骨感残酷的现实。青春的那年夏天,我们还在追逐梦想,共享友谊,虽然贫穷,但我们并肩一起尝试。友情、亲情都描述淡淡地,但情感却很真实。
想说二狗真心演技派,荣介是令我可以完全认真起来,不出戏的角色。以他为主线是正确的选择,全剧也只有他,自始至终坚持漫画的理想。虽然中途试图勾引有夫之妇令我有点惊愕,但那些有原则的倔脾气出自二狗身上,着实令我有少许惊喜。少爷一副邋遢潦倒的样子,与平时在番组中看到光鲜的他外表反差很大,除此更多看到只有他的傻劲。还是比较喜欢毒舌的影山管家或者吉本魔鬼。反而觉得leader很适合这些朴素平凡的角色,有萌点有犯傻点,看到他装傻的样子就想笑。不知是否因为最后的信影响,再加上一副小丸子的装扮,感觉人物简单纯朴,很有昭和时代的味道。之前没怎看过aiba演戏,很认真,不知是否角色问题,与荧幕中的aiba很相似。马子俊算是nino外另外一个亮点。戏份比较少,但敦厚的形象很深刻。五子去洗澡时那双亮晶晶羡慕的眼睛看着nino说话,最后十分满足与鱿鱼过农民夫妇的生活,与现实blingbling的他反差度很大。一直疑惑为什么不增加一个同是追求艺术的伙伴一起呢?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另一种群体的生活吧。
其中的友谊很淡,一开始三子帮nino骗母亲到医院治病,后来就在nino那里骗吃骗住。但在那个夏天四个年轻人为自己梦想努力,我却是好喜欢这种感觉。比起现在的青春追梦剧中那些一定会成功的桥段,只是给我一段这样的时间去追梦就已经足够了。毕竟大多数的例子都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金钱虽万恶,但对生活却不能缺少。
4 ) 蛮好
你真的想做漫画家么?喜欢二宫和也的奈一定也会关注这部电影吧。
什么是自由,记得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随心所欲的做自己爱做的事,就比如容介画漫画,龙三写小说,小章写歌,我画油画,现在夏天快要结束,我放弃了画画,龙三也说不再写小说了,随心所欲的季节,居然成了放弃梦想的转折点,真讽刺啊。仅仅靠画画或是写作,是无法生存的。
关于青春与梦想,还有重病的母亲终于来到大城市接受治疗这些桥段几乎就是《柠檬时期》和《东京塔》的综合,看的时候又有共鸣了,一群人为每顿饭发愁,终于想到自己开始做饭然后把咖喱饭锅煮穿了,这里都笑死我了。
火车不可避免的再次出现在电影中,这已经是两天里连续三次在日本电影里看到这样的镜头了,又是月台的别离,这次换成了四个朋友之间的分开,一样的伤感。
PS:澡堂墙上居然还有《入浴者心得》。
5 ) 温柔地杀死你——《黄色眼泪》
喝酒的最佳境界不是醉酒,而是酣畅。当然,人是奇怪的动物,生活中并不鲜见花钱买醉的人——他们喝酒,只为寻醉。
在电影里,有一样的法则。醉酒——刺激派电影。酣畅——温柔派电影。刺激派电影又可以分为两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怪力乱神、奇幻特技的诸多低级感官刺激的所谓刺激,那就是类似与“二锅头”的暴烈廉价刺激。如果仅以日本电影为例,那么它在60年代中期出现的诸多“桃色电影”就可以归于此列。另一派的刺激,就是诸如激进的大岛渚、吉田喜重、今村昌平、铃木清顺们了。他们以粗暴的方式与旧式日本电影决裂,以惊世骇俗的气魄推动日本电影的新浪潮。
那么,除却这些以不同方式走在风口浪尖的电影作品以外,电影之海里敦实而大量存在的,即是我认为的“温柔派”的电影。它们对你的“利比多”视而不见,你妄想凭借它们来释放你的欲望之火。它们甚至做不到“电影梦境”基本法则中的一条——“催人泪下”,你满腔的哀愁就是化不做泪来沾湿衣襟。在这样的一片温吞中,你却久久不能释怀,酣畅死去。是的,在我以为,“温柔派电影”遵循的法则就是:温柔地杀死你。
有时候,埋头在生活之海的我们也会探出头来,甘愿,让凛冽的海浪涤荡、让灼热的烈火炽伤我们那些日渐麻木的灵魂,悼念我们就要忘却的已经死去的梦想。我们需要刺激。然而从来没有人质疑,那些可以长久的滋润我们心田的,终究还是那些波澜不惊的涓涓细流,和冬日里的那一抹暖阳。
2007年出品的日本导演犬童一心的新作《黄色眼泪》正是一部这样的温柔派电影。
时代——激进与饥饿
《黄色眼泪》的故事发生在1963年的日本。全片之间共插入了三次黑白映画。这些黑白映画有的甚至只是图片形式,再配以新闻解说词,像一把历史的刀,为这部影片刻上了时代的年轮。
这个年代的选取非常得有意思。1963年,整个日本都在轰轰烈烈地筹备举办1964年第18届奥运会。也许是巧合了,2007年,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如火如荼的准备工作也正在大张旗鼓的进行时中。就因为这样的一种巧合,两个发生在不同国家的,似乎毫无关联的年代之间,就不经意地生发开许多耐人寻味的关系纽带。至少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均是激进的与饥饿的。
且来看看60年代的日本社会状况:日本经济在战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而得以迅速复苏,并且借1964年举办第18届奥运会之际,快速勃发,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而同时期的日本电影业,却正在经历第二个黄金时代盛极而衰的哀伤年代——1960年日本电影年产量达547部,创下日本电影史上新的历史纪录。然而因为1964年奥运会在日本举办,彩色电视机在日本变得相当普及,电影业遭遇“滑铁卢”,此时大批低预算、短周期的桃色电影粉墨登场,这类影片在当时整体电影业颓势的泥沼中,是日本电影人可以苟且偷生的最后的救命稻草。这种状况在本片中也有直接的表现——漫画出版社主编声嘶力竭地教育荣介:“今后的读者要看的是——惊险、速度、性感的系列故事。你不能总是走抒情风格。”
一切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一个问题:经济问题。一个极力渴求发展的社会,就像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很难保持足够的理智,去在经济和文化之间划一条“黄金分割线”一样完美的线,总是难免过于重视了谁,又忽略了谁。发展问题,也总是从解决温饱做起,然后才能谈到精神和理想。然而,“饱暖思淫欲”,物质上的困苦又似乎是繁衍文化产品的优良环境。而物质上的贫瘠,又只能让所谓“理想的信徒们”无可奈何地去“为五斗米折腰”。正是因为“米饭”和“梦想”这一对悖论的存在,《黄色眼泪》里的主人公们才有了发生在1963年暑假的那一段辛酸又甜蜜的有关青春的往事。才会有影片最后的“点睛”一般的诗文——“在人生面前,青春,是如此的狼狈无能而且悲哀。如今已有皱纹爬上额头,我们学到的是,对人生的信任和妥协。”那样的年代里,怀梦的,当然不只是这样的四个青年。人人都可能怀揣过梦想,只是最后大都难逃现实的罗网。那样的经济上求激进、物质、精神又双重饥饿的年代里,感伤,应是整个时代的流行病。
主题和人物——梦想•青春•爱情
《黄色眼泪》讲述的是日本的荣介、章一、龙二和圭四个青年人在1963年暑假的一段生活往事。这段往事和梦想有关、和青春有关、和爱情有关。这些“宏大”的,甚至是没有任何新意的主题,化作无影无形的平凡的故事和无数细碎的细节,更集中体现在影片的主要人物们身上。
荣介坚持自己的漫画主张,画自己心中的杰作。火车上邂逅的小读者的微笑已经告诉我们,荣介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声称“艺术家做艺术以外的事情就是一种堕落”的龙二,最终也没能著述出他那本只有封面的小说集。有关千惠的那点事关爱情的情感也不痛不痒地消失于无形。
章一曾经告诉朋江:“我会继续唱歌,因为那是我的生命。”,他不在七夕赴朋江的约会,因为“现在的我,不能浪费时间和钱”。后来岁月告诉他,他所以为的爱情,原来并不是爱情——他支支吾吾地说出“做爱真没意思……到后来还有点扫兴”。后来生活告诉他,他的生活里也可以没有了“唱歌”。
经历了“大喜大悲”的圭,终于折断了画笔,写下了“遗书”,挥别了青春的梦想。
虽然影片讲的是四个人的故事,由碟片以及宣传海报的封面设计来看甚至是五个年轻男孩的故事(但这种设计极有可能是出于宣传的考虑,因为出演该片的这五个男孩是日本一个偶像组合的全部成员),但是如果稍加留意就不难得知,《黄色眼泪》的主人公应当是漫画青年荣介。这一点有许多地方可以佐证:首先,影片开头有一段关于漫画的独白,就是荣介的内心独白,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段有关往事的电影,完全就是荣介的回忆。这段独白也可以看作他为什么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漫画风格的根本原因(这段独白还有很多可供挖掘之处,但为了行文的规整,我且在此部分就说到这里)。第二,从影片人物的出场顺序来看,荣介是第一个出场的。他的一脚罐头发出空旷的咣当响声,影片徐徐拉开序幕。然后荣介正式出场更是用了一个比较出挑的影像方式——定格,然后配合荣介妹妹的解说词。其他人物出场则没有这样的特殊待遇了,稍微有点性格特征体现的就属章一了,运用的方式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哼唱着歌曲的章一的脸入画,很呼应他热衷音乐创作的特征。再回到荣介,影片的闭幕仍然是以荣介画着漫画的场景告终。另外,从影片的故事人物关系来看,所有的人物几乎都是围绕着荣介串联起来的:荣介的母亲、妹妹和他的三个朋友们。再有,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四个做梦的少年里,惟有荣介是将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的人,而其他的三个男孩,都在暑假结束之时,也终结了自己的梦想。当然,从作者的影像文本中来看,关于最终四个年轻男孩是否坚持梦想了还是放弃了梦想,都没有褒贬或者评价的意思,电影作者自始至终,都只是非常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那样一段有关梦想有关青春有关爱情的故事。
风格——彻头彻尾的漫画电影
选材上,“本片的原作是有‘青年漫画之祖’之称的已故漫画家永岛慎二的名作《年轻人们》。该漫画曾于1974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黄色的眼泪》,在NHK电视台播放。”影片开头部分也有“献给永岛慎二和关于这部作品的回忆”的字样,另外更附上了永岛慎二的画像。
正如上文中提到,影片接下来就是一段荣介的独白——“战争在我八岁那年结束了,当失去一切、怀疑一切的时候,给予我和我的朋友们以勇气的是,漫画。《丛林之王》、《铁臂阿童木》……”。这样一段似乎和电影故事正式开展有“逻辑断层”之嫌的独白,真正用意可能就在于借荣介之口,来表达导演对日本漫画文化的深切感情以及厚重的敬意。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之处,漫画风格更是深入了《黄色眼泪》的骨髓。且看四个主要人物的服装设计,除了最后时间跨度长达两年不得不更衣以外,在整个电影约莫四个月的时间跨度中,荣介、龙二、章一和圭自始至终都基本没有换过衣服装束。他们的造型是相当模式化的。这一点在漫画中特别的明显,举个例子:我们是否看过机器猫换过衣服呢?就连中国的孙悟空也无分四季,坚持一套经典的打扮不动摇。
人物表演上,《黄色眼泪》的导演也成功地将漫画风格彰显得淋漓尽致。几位偶像团体组合的成员,虽然主业不是表演,但是之前也都有过从影的经历。在该片中表现得也都相当称职。木讷、加上少许的夸张,也意外地营造出了许多漫画式的惹人嬉笑的效果。这里值得提及的有几个场景:荣介去鲛岛老师的工作室里赶工,鲛岛老师装做晕过去了,众人方寸大乱,争相观看,众多人头在走廊之间叠成人墙状。熟悉日本漫画的人一定对这样的场景非常熟悉,因为这样风格的夸张在日本漫画中简直比比皆是。再比如,荣介、龙二、章一和圭四个人挤在荣介的小屋子里喝酒、吃饭、唱歌、谈理想诸如此类的场景,出现过好几次,这样的镜头视角却都被导演处理成从天花板的方位向下垂直俯视的角度,这样的角度来拍室内戏,要说是电影的首创,还不如说是延承了原著的漫画风格。
除了主要人物的表演,次要人物的形象更是几乎被简化到了符号式的底线。导演把“漫画式”的精简风格用到了极致——我们永远不知道那家盖饭店的老板为什么总是那样冷峻、三次出现的重要场景——典当铺的奶奶和大叔的脸简直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喜剧效果、米店老板可以震慑人的脸、山岸的动画片式的脸、阳光美女扑朔迷离的双矒、乃至那只名为小野良的从不会挪个位置站的小狗……
当然,电影毕竟不同于漫画,电影在营造既定的效果方面,至少比漫画多了一样利器——音乐。《黄色眼泪》虽然改编自漫画,甚至风格上也延承了漫画的风骨,但是它绝不止于漫画的翻拍。在电影《黄色眼泪》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很考究的视听语言设置,导演犬童一心的功力也由此可见一斑。深沉一如“车站送别”一场:龙二、章一和圭收到了荣介母亲病危的电报,他们为不在家的荣介打点好一切,来到火车站等待荣介回来。荣介从朋江那里感伤归来,刚下车就又见到了在车站等他的这三个好朋友。三个人把坏消息以及准备好的东西一一交给荣介,荣介错愕和悲恸中提着朋友们帮着收拾好的行李匆匆离开,却又回首。就在这个段落中,导演没有用任何音乐,也没有多余的台词,只用了几个中规中矩的正反打镜头,就恰到好处地把荣介和朋友们的千言万语化在了镜头中,清浓意重。然而,这部追忆青春的影片格调并不是沉痛而惨烈的,里面也充斥了许多轻松诙谐的场面。诙谐一如 “神智不清女出场”一幕:镜头对准了一个憨胖的小女孩,然后配以隆重的音乐,这样失调的声画对位,已经有了喜剧效果,观众好奇地追随小女孩的视线,下个镜头便是,众目睽睽下的奇怪的“神智不清女”袅袅走来。
另外,电影的片尾字幕设计以及后来相关电影产品比如电影海报、DVD碟片的设计,都采用了漫画人物的形式。这一切都显得相得益彰、大有和谐统一之美。
结语
关于青春,谁都有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伤。《黄色眼泪》无意刺痛你的旧伤,无意告诉你现实的冷峻,只想要,氤氲做一团暖暖的气,然后,温柔地杀死你。
6 ) 这只是一段平庸的夏天的故事而已
“别想着一直都做个抒情作家似的漫画家。”
漫画家又想起那个人理所应当的样子,想往他脸上揍一拳,以手冢治虫为契机诞生的梦想,岂容你胡乱篡改。
“我啊,只是想要继续珍惜自己的世界。”所以我不愿意放弃纯真的向往,不愿意为了讨好他人画时兴的漫画,我只是这样一个贫穷潦倒,每天笔耕不辍却无人问津的漫画家而已,仅此而已。
母亲病重的夏天,漫画家荣介,梦想做画家的圭,一心当作者的龙三,热爱唱歌的章一聚在一起,演了一出胡闹的剧送了荣介的母亲进东京的医院。四个人在昏黄的街道告别,奔向各自的梦想。青春在微笑,然而他们那时候并不知道这并不是理想的土地,无所依附又偏执,纯粹靠喜爱去做事的家伙,终将与初衷背道而驰。
直到音乐响起我才惊觉电影结束了,脑子里的印象,除了温黄的阳光,热闹的街道,时代感强烈的建筑,饭馆老板的女儿和嫁了有钱老公的女人,还有闷热的二层小楼里四个男人不拘小节的日子, 大抵就是狗吠,下雨,汤屋和浓郁的汗水气味了。
说白了,这是一个平庸的故事,平庸到我只能感受到生活不易,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女人大致相同的追求、挣扎和不那么相同的结局;平庸到我只能感受到不是一腔孤勇就可以涨满腰包,不是一味坚持就可以打动编辑,打动画商,打动观众,打动自己;平庸到我只能感受到温柔的刀子剔去年轻的笑容,并行的身影,曾经的信仰;平庸到给出一个人人都能猜到的,却永远不想面对的结局;平庸到面不改色的告诉观者:这样的理想只有一个夏天那么长,所有的少年终将舍弃他曾经捧在手心无比珍爱的梦想,诸如龙三卖掉自己的钢笔,圭折断了自己的画刷。
那个夏天,是四个没有出头之日的少年,靠酒来麻痹,有钱就挥霍,没钱就典当的夏天。是荣介内心挣扎的夏天,他为了友情想要努力的赚钱接纳自己的朋友,却又忍受着终日空谈梦想的他们,喝得烂醉的荣介说出了那句话“你们,快从我家搬出去吧。”然而那三个人一脸急迫的送他去看病危的母亲最后一程,他又变得感激了。人性,既自私又懦弱,既宽容又温柔,既脆弱又容易变得坚强。
还有单纯的圭,真的是一个很容易被动摇的人,第一次只是因为遇见了一个一面之缘的女孩儿,第二次是被从未相识的人典掉了画却被欺骗成被人买走了,第三次是被一个精神不正常的女人骗婚。无奈的他疯了一样的笑了,折断了自己的梦想,安静了写了遗书。
祭奠曾经的自己,祭奠留下的汗水和眼泪。
不论是抱着吉他的章一,还是一个字也未写成的龙三,都在那个离别后的日子里选择了忘记自己的理想,也许我该称赞始终如一的荣介,但是却无法笑着说,因为不论谁的人生,都满是艰难。
也许,饭店的女儿只是不愿意再忍受寂寞等章一了,不愿再忍耐每天不快的父亲,所以她逃出去寻找出口,却高估自己落进泥潭,最后爱着她的佑二和她结了婚,可我只看到那个下着大雨的晚上,她用了全部的爱情和勇气把自己给了章一。
最后是那个嫁了有钱老公的女人,她找了荣介几次,穿着精致,神情净是落寞,她嘴上说着“我爱我的丈夫”,可心里却是想拥抱荣介,但是荣介并不是她最好的归宿,内心的私欲让她想拉拢他,所以她让他去丈夫旗下画漫画,当荣介听到收音机里章一那首熟悉的歌,他终于吼出内心的想法。她一言不发转而离去,脸上似乎带有微笑,可能也是忽然看清对他仍然偏执的曾经的自己和现在生活的矛盾,看到了最初的单纯。
所以最不悲剧的人物是佑二,他一直勤奋工作,娶到了喜欢的人。
人到中年的四个人在以前的小酒馆谈天说地,谁都没有不开心,所以时间和酒真是好东西,能让人心潮澎湃,满怀激情,能让人忘却痛苦,放大美好。
说到底,也还是一个平庸的夏天,平庸的故事而已,除了一起去汤屋,没剩下什么可以侃的了。
四个人都这么想的吧。
7 ) 后青春的梦想
看完了正好今天跟诗诗说起了我们高中的歪电视台的事,我们那时候基本就是空有一个名号基本没有拍过任何有意义的作品。其实客观的说,那个时候就算是我想做也发动不了台里任何一个人,有大家的心情也有学校的气氛的原因,更何况就连我自己也畏畏缩缩笨拙又不坚定,模模糊糊的就只能到那种程度。其实那时候的我,应该是想法最多最搞笑的时候吧。可惜一个谐星却有一颗脆弱敏感的玻璃心。要是更没心没肺又不怕丢脸就好了。
高中以前基本没什么能说得上梦想的东西,挣钱不算的吧。高中的时候想做亀梨和也的经纪人去杰尼斯事务所,因为想规划他们的活动。当时的想法是看他们的剧、演唱会、电视番组,想跟他一起工作想参与到这些活动的策划中去,那一定很有趣。
高考完了选了专业就想去杰尼斯当CFO也不错嘛,暑假就去学了日语。结果现在假名都认不全了。说到梦想,黄色眼泪里面利达是油画,阿伞是小说,二狗是漫画,爱拔是唱歌。桐岛要退部里面神木是电影。是想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这个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其实我想参与到亀梨和也的工作中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变,特别是看了岚的番组以后更多的接触了日本的综艺,看了各种形式的综艺,不止是娱乐节目,有访谈有新闻也有搞笑艺人,原来是可以这样的啊。
我在洗澡的时候仔细又想了下我的所谓梦想到底是什么,应该是quiz show里面横山裕那个角色吧,如果是电视台的话就是producer吧,演唱会什么的我就不太了解了。其实大一的时候我们做了一场晚会,非常非常累但是很开心,后来因为一些别的原因没有在做这些事了现在想来有些可惜。
以前我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天分又懒没毅力,这体现在从小到大最困扰我的就是填特长。我也想通过画画或者作词作曲写小说来传递我的想法,但是由于一懒二拖又拿没有天分当借口感觉没有什么契机的话应该也就是说说而已罢了。比如说拍电影,我觉得很厉害啊,黄泪跟桐岛才是真 青春电影,我不喜欢那些噱头十足的伪青春电影。比如说我就不点名了哈,两部最出名的现在,一部看过一部没看过。我的青春就是普通又平凡,没有主角光环,没有热血与浪漫,不过我却觉得笨拙又不坚定的梦想,最平淡生动,最黯淡最光亮。
跟亀梨和也还有岚合作才是初心,比起电影还是更喜欢在电视番组跟演唱会上参与,因为电影导演编剧的个人色彩太重,我是更想跟他们讨论,做番组讨论笑点喜欢看观众在电视机前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在演唱会里忘我。
我在思考人生的时候一直循环黄泪的ed 涙の流れ星 (井上章一 Ver.) 鸣谢一下。很有思考青春 人生 梦想的气氛。是不是我明天跟我妈说我要去电视台应聘就是在实现梦想了呢,我觉得不是。国内我就没看起一家电视台的的综艺更何况我们家门口的电视台,这样的团队里面没有办法成长,这跟走艺术家路线的梦想完全不一样。我觉得我还要再想一下。但是现在要把现在的事做好,已经一懒二拖了,要是再变成整天只知道说我有一个梦想的人我会看不起自己的,黄泪里面利达阿伞爱拔都放弃了梦想,二狗还在坚持着漫画的世界。桐岛里面神木拍电影不是为了奥斯卡是因为自己做这件事感到快乐,高富帅听到这句立马就哭了。
那些放弃梦想的人去做了其他为了养活自己的工作,我觉得完全没有任何立场去质疑这样的决定,因为这就是生活,说到底就是黄泪里法国诗人的那句“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无能且悲哀的青春 额头乍现第一道皱纹之时,我们领悟到的 是对于人生的信赖及认同亲爱的朋友,我了解你的一切 因此现在我想到你,会绽放笑容直到现在才终于明白,并非天意弄人,并非天意弄人啊” 所以说你就算白天在银行运钞,晚上在画漫画都依然是坚持梦想。因为你是在从画漫画中得到快乐。不是为了成为漫画家,功成名就。这才是梦想的意义,梦想之所以如此光芒万丈吸引人的原因。
我不能忘了是什么让我快乐,不能忘了我想传达给这个世界的是什么。
三星半。本来只是开心地看看道明寺卖大米,五只傻乎乎的土造型、稚拙的演技、有趣的方言,想着真好玩儿。到后面就笑不出来了,埋葬梦想的惊恐,是要有点年纪才能体会到的恐怖,岁月奔腾而过,做过的梦慢慢都变得不敢面对,但是真不想做胆小鬼啊。剧本蜻蜓点水,面宽而深度欠缺。摄影不错。
昭和时代很青涩很质朴的感人。看着每个人都做着和自己梦想初衷不同的职业时觉得微妙的心痛,因为自己也都是这样的。我们的青春都是这么仓促、窝囊又狼狈的。5个人都像被雨浇过的白兰一样,透彻的让人揪心。 PS,最后Nino画画手其实是Leader的,这种细节也好有爱。
有理想本来就是件很幸福的事,纯粹的追求理想更是快乐.世界上又有什么比这样的一种过程更能让人得到愉悦呢?
有钱才能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儿 PSSSSS 明显二宫和翔少演技更好
“人生是不会欺骗任何人的”,无用的,悲哀的,愚蠢的,却是最真实的青春
看这部电影,我错觉观赏自己的生命。
即使不够深刻可还是很喜欢
在荣介灯下的笔触中突然结束了,家里很静秒针的声音一格一格越走越响,很空很无措。梦想太美好了,人显得这样渺小,但纵然是夸父逐日那里也仍然是想去的地方。这不是什么偶像电影,每一个人都很真诚,荣介将被退的画作拿给小孩的那一刻,圭的人物肖像,龙三的空白本,章一的吉他,心酸但是,真好啊。。
NINO的造型惊到我。松开一颗纽扣的白衬衫,清爽短发,低头时候眼角眉梢的落寞,像极了年轻时的伟仔。
只不过有些人的梦想,选择坚持了下来。
梦想 梦想我一直追寻着你直到有一天 完全地忘记于是有一天突然明白靠梦想是无法生存的对啊 现实是残酷的一直挂在嘴边的话 直到现在才明白
由“岚”五成员首次共同主演的电影。我觉得就是搞搞怀旧,什么青春啊,美丽的夏天啊都没太大感觉。最帅的还是松本润,但他只算个配角。一般般。
08年加“想看”的片子今年终于看了。原来不是犬童导演和二宫合作,而是和岚合作的(当时还不认识)不知道对日本人来说是否会有格外真实又怀旧的感觉,反正对青春的认识是很有共鸣的。无力的青年们,妄图追求理想却怎么也走不扎实,脚底踩泥磕磕绊绊总是滑倒,只有坚定的人才能行。犬童导演实在擅长处理这种“有些笨拙”的角色,他自己说“有些人能轻易把握时代,走得一帆风顺,但总有一些人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会笨手笨脚,会不知道怎么去适应这个时代,我觉得他们的身上有种非常吸引我的魅力,所以我拍的很多的电影关注的都是这样比较笨拙的人。”这一点在这部漫画改编的作品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岚的“邻家青年”感真是很强,演得很适合角色。对这样的青年我从来不会有心疼的感觉,反而会有:哈哈摔打一下吧,未来总会有你的一席之地的“老年人”心态
一气呵成。依然犬童先生非常特别的味道。“在人生面前,青春,是如此的狼狈无能而且悲哀。如今已有皱纹爬上额头,我们学到的是,对人生的信任和妥协。”荣介最后那么专注的画着,应该...会一直画下去的吧?
自由是什么? 自由是荣介画漫画 ,章一写歌唱歌, 下川画油画 ,龙三写小说, 夏天结束了梦想也结束了, 这是多么讽刺。 但是以后再也不会有第二个这样的夏天,所有的笑和泪水都在这个夏天里融化了。人生是不会骗人的,到最后你们没有哭戏但是我却湿了眼眶。
梦想和现实总是相隔很远,现实的饥饿与困苦,梦想的甘甜与美好,在生活里无限的纠缠,直到向一方妥协,纠结至此结束.饿到发昏,当了物件,只不过是为了果腹,我们是脆弱无能的孩子,除了苍白的青春,什么都不曾拥有.当初的梦想,现在的职业,没有关联,有多少无奈,痛苦的放弃,我们无力选择.
"面对人生,只有狼狈的,无用的,悲哀的青春。现在在额上留下的最初的皱纹,是对人生的信任,对人生的认同。伙伴啊,你一定能明白的,我的微笑是什么意思。"
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无能且悲哀的青春,额头乍现第一道皱纹之时,我们领悟到的,是对于人生的信赖,及认同。丸:看得我好饿噢ㄒ﹏ㄒ!涂:二宫和也和台湾那个胡宇葳好挂相噢⊙o⊙!碎:人只有越活越现实莫法╯^╰!否:人生来就自带俗味,谁能不吃不喝还延年益寿啊 ̄□ ̄!
最后总是忧伤。梦想/喜欢的人各种追求很多时候都败在了无情的现实面前,真正坚持下来的又有多少呢?但青春/朋友/回忆各种美好,并非天意弄人。这些都是关于青春的遗书。电影没有太大的起伏却并不沉闷。真心喜欢这种文艺调调,所谓的昭和时代。「涙の流れ星」跟电影的氛围真match><
给青春的遗书。这种毫无高潮的片子,最近特别中意。人生就是这样子,青春也只是这样子。全力的兴奋起来,发泄出来,就不会像这部情节都说不清的电影一样,长期缓缓闷闷的滞留的胸口了。昭和时代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