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狐狸会在小狐狸刚学会捕食的时候,就把小狐狸赶出家门,让它独立生存。如果小狐狸不走,母狐狸甚至有可能咬死它。
很多人觉得狐狸的故事很励志,多么“独立自主”——你看,狐狸都能做到独立自主,我们人类更要对孩子放手,让他们自由翱翔。
电影《白色夹竹桃》表达了相似的意思:母亲为了女儿独立坚强地生活,不依赖于男人,不惜耍阴谋诡计,剥夺女儿快乐的权利。
(《白色夹竹桃》剧照,母亲英格丽德和女儿阿斯特丽德)
不同的是:这两个绝顶漂亮的母女不是狐狸,而是白色的夹竹桃——漂亮、剧毒的植物。
(母亲英格丽德)
母亲英格丽德不仅像白色夹竹桃,也酷爱夹竹桃。
为什么说她像白色夹竹桃?是因为:夹竹桃是一种很漂亮,又有剧毒的花。而英格丽德是这样的女人,她漂亮、恶毒,因为男朋友出轨,就用白色夹竹桃毒死了他。
3克重的夹竹桃就可以毒死人,女主英格丽德用一株白色夹竹桃在牛奶里边泡了一下(看上图),杀死了自己男朋友,进而入狱。
喜欢穿白衬衫的英格丽德就像一株白色的夹竹桃,漂亮、冷艳、勾魂摄魄,夺人性命。
(夹竹桃一样的母亲英格丽德)
因为这株杀人的白色夹竹桃,女儿阿斯特丽德和母亲英格丽德的生活完全改变,这也是这部电影名字叫做“白色夹竹桃”的一个原因。
英格丽德杀死男友入狱后,女儿阿斯特丽德成了一个孤儿,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父亲,现在又失去了母亲,她只能辗转于寄养家庭和儿童福利院之间。
她遗传了母亲的美丽。
(女儿阿斯特丽德)
但美丽并不总是一件好事,尤其是颠沛流离的人生,美丽意味着红颜薄命。
阿斯特丽德在第一个寄养家庭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因为男主人与她之间产生了一些暧昧的情愫,女主人怒火中烧,开枪打了她。
劫后余生的阿斯特丽德从新回到了儿童福利院。在儿童福利院里,她因为美丽而遭到嫉妒,受到福利院的坏孩子欺负。
好在,阿斯特丽德学会了坚强。她剪掉了自己美丽的长发,半夜时分拿着匕首顶在坏孩子的脖子上,并告诉她“下次你和你那些朋友再吵我的话,我会在你睡觉的时候割断你的喉咙”。
美丽、凶狠、毒辣,女儿阿斯特丽德继承了母亲夹竹桃的性格。
与此同时,阿斯特丽德在儿童福利院里遇到了一个知己,同为天涯沦落人,这个男孩孤独、安静,他也喜欢画画,他长着一张艺术家的面孔。
(阿斯特丽德在儿童福利院遇到的男孩)
但他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因为监狱中的母亲告诉阿斯特丽德:不能依靠男人,不能因为男人对你好,就把自己交付给他,你要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
英格丽特说,保持你自己,不要被别人改变。
阿斯特丽德听从了母亲的教诲,她从儿童福利院里搬了出来,离开那个男孩进入另一家寄养家庭。
夜空下两个少年相互依偎,看星空,看摩天轮,这些成了阿斯特丽德心中深藏的美好,也让观众深深感动。
阿斯特丽德进入了新的寄养家庭。
这家的女主人是个演员,男主人是个制片人。他们住在海边别墅里,标准的中产家庭。
男主人常年在外公司,阿斯特丽德在家陪伴女主人,她们情同姐妹。
但是,狱中的母亲跟这位女主人接触上以后,一切都变了——女主人先是跟丈夫吵架,最后竟然自杀了,就死在同一张床上,死在阿斯特丽德旁边。
母亲英格丽德说这位女主人是个弱鸡,是个离不开男人的附属物,阿斯特丽德觉得母亲在剥夺自己幸福的权利,她想远离她。
于是,她开始变成问题少女。她把自己打扮成了问题少女,跟一个在市场底层混的俄罗斯商贩待在一起。
她画着浓妆,文着纹身,烟不离手,伤害自己,报复母亲。
在母亲英格丽德的上诉期,阿斯特丽德再次见到母亲,母亲让她为自己做伪证,以求减少刑罚。但此时,女儿认定了母亲一直在剥夺自己幸福的权利。她与母亲已经成了a deal is a deal(交易就是交易)的关系。
通过交易,母亲告诉了阿斯特丽德她的身世问题,阿斯特丽德准备帮母亲做伪证。
阿斯特丽德留着泪问母亲:你愿意用你的下半生换回原来的我吗?她多么希望母亲能够给她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英格丽德迟疑了,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阿斯特丽德彻底对妈妈绝望,她决定按照之前两人的约定,给妈妈出庭作证,完成这次交易,但这次交易跟爱无关,仅仅只是一场交易。
(既使在监狱里,母亲英格丽德依然美丽)
但结局,谁也没有想到。大家自己去看,我就不再剧透了。
想看电影的,仔细看本文第一张图片最上面的小字。
这部电影改编自小说《白色夹竹桃》,拍成电影后评分很高8.1分。
电影细腻而精致,既是一部家庭剧情片,又是青春片,也是一部问题家庭问题的成长纪实,看完电影你会忍不住感慨:我们的青春片就是堕胎撞车得绝症,而人家的青春片真心不一样。
这部电影有很深的内涵,可以分三层看。
第一层,表面看来,电影是在表现一对角色母女之间的相爱相杀,母亲保护女儿同时嫉妒女儿,一直不想她获得快乐,见不得女儿离开自己后还能活得幸福。
第二层含义:这种相爱相杀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母爱。受过伤害的母亲英格丽德,为了女儿阿斯特丽德不受伤害,只能不断刺激她,锤炼她的盔甲。
第三层含义:男权社会里,女性的处境依然艰难。表面看来,这对角色母女都不依赖男人,全片也没有一个正式的男主角,但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男人而起。
包括母亲阿斯特利德性格的形成,女儿颠婆流离的处境,以及这对母女起起伏伏的人生。
电影告诉我们一个悲伤的事实:表面看来,女人已经可以远离男人,坚强而美丽,就像有毒的夹竹桃,但在更深层,女人的命运依然受制于男人。
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留个言跟大家交流下吧。
文/祖乙
珍妮特·芬奇《白色夹竹桃》小说最后一段: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白色夹竹桃 White Oleander》电影改编自珍妮特·芬奇同名小说,艾莉森·洛曼饰演女儿阿斯特丽德,曾出演电影《大鱼》,米歇尔·菲弗出演母亲英格丽德。本片,导演运用女儿成年后回忆视角,摊开心灵深处无法完全愈合的伤口倒叙,再以现实的安宁把躁动锁进独白,给看客留下驱不走的一帧帧怅然。
牛奶缓缓倒入玻璃杯,夹竹桃插入杯中,迷幻的白,随后玻璃破碎的声音,画面混乱,镜头切到母亲被警察带走……这一幕,过了很久,伴随成长,始终活在阿斯特丽德的梦中。当然,她还记得那年秋天,沙漠热风来得猛烈,大地在午夜焦味四溢,故乡圣安娜小城,母亲拥着她,在高高的屋顶上,迎着风说笑……
两次探监,母亲对她说:“你在信里好像很惊讶,我在这里还是很漂亮。我们的美来自于我们的力量,它改变我们。因为别人给了你一点点注意,就把自己和他扯上关系。因为你是孤独的。孤独是人类的状况,没有人能填补那空虚。你能做最好的事就是了解你自己,了解你想要什么。别让那些畜生挡你的路。没有朋友生活更容易,也许。”
“永远不要留男人过夜,从不道歉,从不解释。你难道不会想一想吗?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我养育了你,而不是宣扬圣经的垃圾养育了你。我让你自己思考,如果自主思考是邪恶的,那每个艺术家都是邪恶的。邪恶是狡猾的。一旦你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改变了它的形式。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了解它的本性。别忘了你是谁,你是我女儿,你是完美的。我生了你,就是要你自己独立思考。”
违背了自己所有准则,杀害情人入狱的英格丽德,注定将改变母女之间固有的轨迹。从此,阿斯特丽德开始了孤苦伶仃寄养生活,美丽的她常常遭受敌意,即便换了一家又一家,一段自我发现的历程。每个家庭都有对她来说不同危险,从中她也汲取了每个家庭的深刻经验教训,却怎么也逃不出身在狱中母亲的管束,通过书信以及探监。
当伤害来自父母,没有决裂,走不出控制,伪善的面具后是残忍的自私、嫉妒与占有。这点像极了现实生活里,以爱的名义强暴家人的精神,孩子们永远无需长大。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诸多拥有强势父母的家庭,子女往往懦弱卑贱,而生性叛逆倔强的子女往往拥有怯懦甚至于窝囊的父母。原生或是再生家庭皆是。个体人格成型往往是两极分化。好比物理定义上,事物之间的相互制衡与平行。
说回电影,阿斯特丽德来到第一家寄样家庭,从女主人男友雷的身上感到了父爱,却因自己拥有母亲一样美丽的容貌被女主人误为勾引其男友,险些一枪毙命。康复后进孤儿中心,又因漂亮常被欺负,她剪掉金发,顶着一头狗啃发型,开始学会保护自己。
男孩保尔主动接近她,他们都喜欢画画。得不到母亲的认同,甚至告诉她无论如何都要靠自己走下去,不能靠男人。再次走进收养家庭,得到这家人的疼爱,尤其是过气明星养母克莱尔。可因母亲对养母的嫉妒,挑唆原本与丈夫有罅隙的克莱尔殉情自杀。克莱尔的死对阿斯特丽德打击很大,她认识到母亲的毒性非同凡响,主动请求被一名俄罗斯女贩收养,自甘堕落。母亲要求她为自己出庭作证,知道了有关自己的身世,她要求母亲放她走,看着母亲走上囚车……
阿斯特丽德这历经艰难和迷失、直至成熟,喜悦和真正自立的过程。暂不论贫瘠或荣华,就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总要承担无法预料和不能控制的变故,每一步艰难生长拼贴的血肉,都是从大堆伤害中愈合,从大片的幸福中掠起,塑造成与人不同的种种人格。就像大哲小贤们所言,而人生终究是孤独的,在伪善的世上,需要穿上盔甲防护丑恶,张开双臂迎接朝阳,头脑清醒地避开猥亵,敏锐且迅捷地抓住转瞬即逝的美好。
当认识到世上除了父母真没任何人或物是可依,当在重重虚幻的景致里顿悟清醒,也会不愿承认地发觉只有让自己的双手变得坚定有力,才能减少与世界磨合的伤害。当被认为是弱者时,连最起码的悲悯也是经不起多次唾弃的,即使你拥有无可匹敌的信仰,梦想,甚或其他,一切坚硬的柔软的东西都会化为凉薄。做人难,难做人,谁不都是在夹缝中顽强存活,无论是成长中还是成年之后,人们在家庭也好,事业也好,无数次想逃遁,又都咬咬牙坚持挺了过去,直到生命以某种形式终结。
电影中的母亲,酷爱白色夹竹桃,也像夹竹桃花球一样风华绝代,恰似一朵极其标致的白色夹竹桃。她不仅仅是阿斯特丽德的母亲,更是妖冶、性感、魅力四射的艺术家英格丽德。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追随小说作者珍妮特·芬奇的构思,将她刻画为自私与自恋,傲慢与偏见至玩火自焚的人设;她注定是一个经验主义传授式的母亲;得不到就要毁掉对方的有毒情人;也非顽石般坚不可摧,起码在面对成年后的女儿时。
在母亲的阴影中,这是羁绊,也是想方设法的奔逃。阿斯特丽德终将遗承为如母亲那般的艺术家。因而,在导演看来,作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与艺术作品,它想说:爱的境界是放手,不是控制;是独立,不是孤立。
总有一天,你从窗外看,我会在那里。
White Oleander,毒自美丽,美丽亦自毒。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味道,冷淡而疏离。就像最开始的照片作品,一张张面孔,看似完整,其实却缺失了幸福,欲语还休的表情背后是无处诉说的寂寞。寂寞的味道,就像夜开朝合的花,唯有梦短,才觉夜长。 Michelle Pfeiffer入木三分的表演,让我想起了亦舒的一部小说《阿修罗》。阿修罗,男性丑陋异常,女性美丽魅惑,倾倒众生。阿修罗性子执拗,刚烈,能力极大,凡与之接触,倘不蒙他喜悦,就必然遭殃。而Michelle饰演的单身母亲似乎也是如此,和师太小说不同的是,这位美丽的阿修罗最后皈依,舍弃了她的毒,付出了她的爱。 无疑,这是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Astrid和她的母亲,一个个领养家庭中的女性成员,甚至连律师都是女性。然而,这只是表象,和表面上男性只是作为配角点缀本片正好相反,本片的光影背后恰恰剖析了男性对女性生活深刻而隐秘的影响。 Astrid 对男性有一种深切的依赖。在第一个领养家庭中,她自觉不自觉的追逐养母男友的脚步。这段关系短暂而暧昧,一方面,Astrid把其看成是父亲般的年长男性,而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成熟男人对小女孩青春悸动的一种吸引。然而,同时,她又对男性有一种无名的排斥,因为男性总是能占据关心她的女性的心灵。这种排斥很明显的表现在第二个领养家庭中,Astrid刻意的疏远着养母的丈夫,似乎害怕第一个阴暗的故事再次发生。 Astrid的母亲杀死情人而入狱;Astrid的首个养母因为嫉妒和猜疑枪击了Astrid;Astrid第二个养母因为丈夫的抛弃而自杀。表面上看来,Astrid的母亲是一个成功坚强独立的艺术家,实际上,她却一直受男人的精神控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性渐渐从男性的附属品中脱离出来,她们有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好恶,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天地,似乎女人已经坚强到可以独立生活。然而事实真是如此么?导演便用这样一个故事委婉的给了我们答案。 寂寞是锥心刺骨的毒,因寂寞而生依赖。然,有了依赖就等于有了枷锁。并非说这样的锁就对男人不起作用,不过,毋庸置疑的是,这把锁更容易桎梏住女性。或许和生理有关,或许和社会轨迹有关,但这的确是事实。这不是什么弱女子鼓吹论,女性可以拥有独立的一切,精神上却依旧需要倚靠。 或许是我们修炼的还不够,但我却相信,女性拥有天赋的柔弱,适当的倚靠是美好而神圣的。就像那棵她家门口的夹竹桃,毒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美丽外表下脆弱的心。 另:影片尚且如此细腻,可想见原著会多么动人。深深期待原著……
woman/mother and daughter/love or life . 在她那样的年轻岁月里 没有做好迎接一个完全需要自己付出投入的生命的准备,她在学习当好一个母亲。在她成长的道路中,在她的母亲学习的过程中,她失去认识父亲的机会,失去母亲的一些零碎记忆,质疑自己的爱。
Loneliness is human condition,no one's ever goin 2 fill that space.The best u can do's know urself&what u want, don't let cow get in the way
该片是一部通过坎坷的人生遭遇来讲述成长历程的影片。它以敏锐的视角、跌宕的剧情、血肉丰满的角色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如此伤感而又凄美的故事。
白色的夹竹桃,美丽却有毒,就像人,往往以爱的名义去伤害最亲近的人。当爱已经变成一种束缚的时候,唯有挣脱,才能获得新的成长。
Alison演的实在是太棒了,无法言说~当我们在成长中身处逆境的时候,该如何抉择。
以母爱之美丽名义实施的控制与精神暴力。与这种自恋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母亲切断心理联系是件困难的事,单纯拉远物理距离并不足以摆脱纠缠,需以极强大的内心力量、划清心理边界才可自泥淖中起身。女儿有句反驳很精彩,直指要害:不!你并不想要我学会独立思考!你不过希望我学会像你那样思考!
占有欲强的母亲毁了几个家庭。最重要的是颠覆了女主角的三观!
三段式的美国女性成长电影,情节还算铺陈有序,合情合理。对“爱”、“占有”与“独立”等概念的探讨也意犹未尽,充满睿智。
白色的夹竹桃,美是美但有毒。当伤害来自与自己的母亲,仅仅在《父母皆祸害》组里抱团取暖是不够的。没有决裂走不出母亲的控制,伪善的母爱面具后是最残忍的自私、嫉妒和占有。
Astrid babe, u r so beautiful. guess some people jut dont fit in the world.secretly wanting the feeling of wind? I do,2. dangerous but beatiful.MARK 4 forever inspiration.
阿斯特里德肯定让人印象深刻。不错的电影,压抑,但总感觉最后高潮不够。不够压抑,不够黑暗。。。
finding the path is freaking hard
2008.07.19很多时候会想起曹雪芹说的那些,以为那就是女人最悲哀的终点,但如今我想经历过伤痛甚至毁灭的女人,最终还是会独自走出,向着更宽广而去
如诗一样神秘隽永的笔触娓娓道来,起初不明所以,只沉浸在Alison Lohman柔软芬芳的美,直到一席谈话让我触摸到故事的内核,饱受遗弃之苦的母亲和因为她的偏狭而命运轮回的女儿在谅解和释怀中破茧重生,由彷徨到坚定,由激越到平和,只有这样才能面对鲜血淋漓的峥嵘岁月。
家庭教育。母亲对女儿的完全占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机能。AlisonLohman演少女美呆了。MF一如既往地美到夺命!Z老了。
生活中所倚仗的爱如果没有了会怎样. 真正又能倚仗什么. 有时候真的要对自己好 因为真正拥有的也只有自己 而已.
荆棘丛生,美丽而独立。阿斯特丽德,阿斯特丽德。其实是一对多有爱的母女俩
由一对母女串起来一群女性影像,美且冷酷的米歇尔·菲佛,是这一个搞艺术的母亲,用自己近乎于苛刻的态度对待女儿,为了让女儿独立自强不惜伤害她身边的人,她的“毒”带着美、自信和嫉妒。最后与其互相伤害,不如各自放手。Claire自杀一段真心被震撼了。
看了这电影,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那种挣扎和成长的疼痛我们降临在这个世上,不论贫穷还是荣华,都是要承担一段无法预料和不能控制的生命。每一步都拼成我们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我们从一堆一堆的伤害中脱逃,从一片一片的幸福中经过。那些经历并不能灼伤我们的皮肤,却可以塑造我们的人格。
阿斯特丽德是个孩子,却承受超过其能力的思想压力。成长史太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