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对欧洲影视作品的翻拍并不陌生,仅在90-00年代,就有着耳熟能详的时代经典《真实的谎言》《闻香识女人》《香草的天空》《偷天换日》。但在续集/前传/翻拍大行其道的今天,美版翻拍却越来越鲜见,更不用提优秀的美版翻拍了——在《致命伴旅》《生人勿进》,以及《蛛网中的女孩》的对比下,大卫·芬奇《龙纹身的女孩》俨然成了皇冠明珠一样的存在。
而在2000年以来的好莱坞翻拍电影的坐标系中,美版的《触不可及》撑死了也只是在中游徘徊,和《天伦之旅》不先上下。
上映于2011年的原版《触不可及》,由于在法国本土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自然也被海外的制片商视作潜力股。但就其本质而言,《触不可及》和其他广泛传播的“洗涤心灵”的法国电影类似,并没有逃脱“中产阶级心灵鸡汤”的范畴之外;2011年的世界政治环境,也要比数年后要简单得多。
但在声名狼藉的韦恩斯坦眼中,这一切都不是问题:法文翻成英文,好莱坞大明星补位,似乎就能在这个寻找希望和弥合间隙的鸡汤小故事身上,再榨出一笔钱——甚至还想着像《闻香识女人》,再拿几个提名也说不定。
但这出野心勃勃的大戏,被韦恩斯坦的#METOO绊了个趔趄,顺手坑掉了2014年以来好莱坞最热且多产的喜剧明星,凯文·哈特。
与大多数着急转型但并没有什么用的喜剧演员不同,凯文·哈特采取了和肥姐梅丽莎·麦卡西类似的策略,通过频繁地在同类型题材中的演出,来寻找观众的G点,进而尝试打破同质化的表演惯性。但《触不可及》温吞的节奏,并不适合凯文·哈特话唠和富有活力的表演风格。而对原始材料的空洞复制,也并未带来太多新意。
缺乏喜剧经验的《分歧者》系列导演尼尔·伯格或许是这部电影难以实现突破的重要原因,因为他尽管重置了原作中的特定场景和段子,但在面对像凯文·哈特和“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这样富有才华的演员时,从来没能制造出像原版《触不可及》那样的魅力——而他早在2011年执导的《永无止境》,同样采用老少配的卡司阵容(布莱德利·库珀和罗伯特·德尼罗),也同样是一次令人惋惜的浪费。
这对于表现并不糟糕的几位主演来说,无疑是非常不理想的。作为调和剂的妮可·基德曼显然是最吃亏的那一个,在电影中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和《超大号美人》中的米歇尔·威廉姆斯一样,被动地成为了一个类型化的符号,忽视了演员为角色注入的完整性。
而作为主要叙事者的凯文·哈特,也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待遇,在大多数时间里只是作为简单的喜剧形象出现,缺乏作为主角之一的自觉——真正得到了完整的角色弧光的,反而是布莱恩·科兰斯顿。这就与同类的双主角电影之间拉开了距离,因为美版《触不可及》中,绕着“老白”出现的所有角色,都被大量地简化,似乎仅仅是为了体现出这一角色成长而存在的工具。
曾经在弗朗索瓦·克鲁塞和奥马·希之间出现过的那种化学反应,在美版中消失在了过时而又刻板的种族关系印象,和生搬硬套的角色上。而电影在叙事上也没有什么挖掘的动力,只有一些标准化和模式化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经济冲突,其次就是老到掉渣的人生教化大讲堂。
这些问题其实也存在于原版电影中,只不过在缺乏灵感和编排生硬的美版电影中,被放得更大了。
与原版《触不可及》相比,美版更像是过于依赖狗血情节的精简版,并不希望在银幕上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有趣的点子,自满于肤浅的样子实在是令人失望。
要知道,几乎在同一档期,已经有了一部在弥合种族间隙方面,更加深入也更加有力的电影,一部男版的《为黛西小姐开车》:《绿皮书》。但对于美国电影市场而言,为了得到更好的票房,太多电影已经将尽力花在制造/追赶话题,和毫不掩饰的对奖项的野心。
但对于《触不可及》而言,美版并没能够为喜好鸡汤的观众们,带来不去看原版的足够理由。
有部经典,条姐相信你们肯定看过——
2011年,它在法国上映。
900万欧元的制作成本,换回了全球2.3亿欧元的收入,跻身法国影史票房第二;
一黑一白两位男主,包揽东京电影节双影帝;
甚至连今年的奥斯卡状元《绿皮书》,都有它的影子。
它就是《触不可及》。
生活中细碎的小视角,圈起了强烈的情感浓度。
人性的弧光,给影片镶上了金边。
它封神了——
豆瓣9.2分,位列第25名。
满满温情的高雅喜剧。
封神后,它被翻拍。
(阿根廷版《形影不离》)
兜兜转转,它终于来到顶级的造梦工厂,好莱坞。
用的也是顶级卡司——
近两年最炙手可热的喜剧明星,凯文·哈特。
这位从街头混混一路走上大荧幕的笑星,从来都懂得从屎一般的生活里掘出黄金。
布莱恩·科兰斯顿,《绝命毒师》里的“老白”。
金球奖艾美奖视帝都拿过,奥斯卡影帝也提过。
就连动画片的安妮奖,都拿过“最佳配音”。
妮可·基德曼,更不用多说了。
无数光环加身的大美人。
按说这套阵容,怎么都不应该出错。
但第一遍刷下来,条姐有点失望。
因为它跟原作相比,实在太“像”——
故事结构不说,连镜头构图都做到“分子级”模仿。
而原作,又是那么美好,那么不可复制。
但条姐看走眼了。
这部美版《触不可及》豆瓣开分8.7,51.1%的五星好评,大写的“F型”评分。
再沉下心来,条姐也想明白了其中的理由:
这样的电影,固然很珍贵。
但这样的故事,更珍贵。
过了这么多年,条姐再给你们补补课。
“触不可及”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手”。
一双苍白的手,来自高位截瘫的富翁菲利普。
他也曾热爱生活,也曾热爱冒险,也曾热爱过一个人。
但他被生活搞得够呛。
癌症夺去了他的妻子;高空跳伞的意外夺去了他脖子以下的知觉。
他的灵魂,连带着这具糟朽的肉壳,被封印在轮椅上。
他从不示弱。
报以同情的护工,都被他干脆地开除。
他没有朋友,最亲近的就是每天料理起居生活的团队。
他拒绝让人走近。
执拗的难熬。
又一双健壮的手,来自刚刚出狱的小偷戴尔。
失败的婚姻,失败的家庭。
整天游手好闲,连儿子的赡养费都付不起。
最可怕的还不是穷。
是真的不在乎——
好不容易送给儿子的一本书,还是顺手牵羊拿过来的。
别人问他,你有照顾过什么人吗?
他说,有的。
那个人就是他自己。
这两双手,本没有握在一起的可能。
奇就奇在这儿。
在众多优秀的竞选者当中,菲利普偏偏就选中了最不够格的戴尔作为护工。
所有人都不看好戴尔。
就连菲利普本人,也为此吃着苦头。
偷奸耍滑、挑挑拣拣...
甚至还把地下车库里的豪车偷开出去吹牛。
菲利普还是为他打着掩护。
凭什么?
说白了,要的就是他那股鲁莽。
比起细致和温柔,菲利普更需要的是“碰撞”。
能将他撞出自怨自艾的生活范围;
能把他当做一个正常人来对待。
慢慢的,你也能看到戴尔身上的某样特质缓缓从“垃圾堆”里升了起来。
他是会逼着菲利普给从未谋面女笔友打电话,把他狠狠地从不自信的舒适区里推出来;
他也会在菲利普感到灰暗的时候与之交流,一起在深夜的大街上游荡。
他会为菲利普挺身而出。
更重要的,是他在全身心地照顾一个人的过程里,学会了担当。
由最简单的金钱纽带,转换成了割舍不断的情感纽带。
再回到起点。
“触不可及”,来源于两大看似无法攻破的困窘——
菲利普的“肉身障碍”,让他本无法体味到任何事物的触感。
戴尔的“心灵障碍”,让他本无法体味到任何真情的触感。
好在,他们找到彼此。
像一根木棍的两个极点,被命运牵拉相遇,构成一道完美的圆环;
像冰与火交融,迸出彩色的虹光。
美版取名更有意思,叫做“Theupside”。
既像是易碎物品“此面朝上”的标识,又像是指引生活向前的标志。
脆弱如菲利浦,不再那么惧怕upside-down。
低谷如戴尔,开始整装出行,走向upside。
它没有原版那样的精致优雅。
但,多了几分烟火气——
融汇种族、社会、家庭更多话题。
它好像离我们更进一步。
条姐相信这是几个好演员产生的力量。
哪怕经典台词、场景都原封不动,他们照样能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有人问,这样的“纯鸡汤”故事,值得来回来去翻拍吗?
答案都在电影外——
事件改编的真人原型,菲利普和戴尔两人至今还是要好的朋友;
这部片子被尘封许久后上映,依旧打败了同期的《海王》,获得单日票房冠军。
你就知道,有些故事,是不会随着时间的冲刷而变淡的。
它们本身,就是生活的馈赠。
疲惫常在。
愿我们鸡汤常温。
趁“鸡汤”尚热,也多给别人盛一碗。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底层与上流碰撞的商业影片,在过去几十年俯拾皆是。或如迪士尼公主电影,穷苦女孩被王子倾心,成为上流阶层的一员;或以一方的立场去观察和参与另一方的生活,最终实现从冲突走向和解、从对立走向团结的完美结局。
这样的模式在《绿皮书》和《触不可及》这里发生了例外,尽管它们仍是美满的喜剧结局,但电影不再满足于两个平行的世界的偶然交汇,而是以非常强势的手段让一个世界叠加于另一个世界之上,探讨两个几乎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如何互相介入,彼此依赖,实现共生。《绿皮书》与《触不可及》的双主角关系更加复杂,他们在某个层面譬如社会地位,是鲜明的强弱对比,但叙事翻转到另一层面,强与弱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换。
美版《触不可及》非常忠实地再现了法国原版的主线故事,但是人物和台词更加美国化。哪怕已经看过法国版本,再看到相同的情节,听到那些美式幽默。仍会忍俊不禁。
按照戴尔的评价标准,菲利普是比Jay-z还要富有的人。他拥有可以俯瞰整座城市的高层豪宅,停车场里停放着一排他收藏的豪车,他可以轻轻松松在美术馆花费八万美金购下一幅画作。在物质世界里,他毫无疑问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人。
戴尔是黑人,原生家庭残破不堪。他苟且度日,不愿工作,数次因盗窃入狱。儿子对他失望至极,妻子也因他的不负责任而离开。为了向保释官有个交代,他必须参加三次工作面试并集齐三个面试官的签名。在世俗的标准下,他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但在物质以外的世界,菲利普是个束手无策的弱者。他没有子女,妻子在一场意外中离世,他虽然活了下来却高位截瘫,吃喝拉撒均需他人帮忙,豪宅也成了牢笼。戴尔身处底层,但他拥有健康的体魄,有聪明的儿子和美丽的妻子(尽管已经离婚),数次入狱后仍有行动的自由。他一无所有,除了菲利普失去的东西。
如此角色设定,让悲惨与幸运、强者与弱者、富裕与贫穷、自由与束缚成为对立统一的概念。这两个人也像这些反义词,相互冲撞的同时又相互缠绕。某种程度上,戴尔与菲利普都是社会的弃儿,他们将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面试,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两个世界发生关联的窗口。在一群善于话术的白人应聘者中,玩世不恭的戴尔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他为什么会应聘成功,用伊芳的话说:“因为你是所有人中最差劲的那个。”
强烈的自毁情绪驱使着菲利普选择了戴尔。他厌倦了周围人对他如履薄冰的照顾,厌倦了他们的曲意逢迎,厌倦了每天早上睁开眼都是同样一块天花板。雇佣戴尔,或许能给死水般的生活注入一点新鲜感,或许更好——这个粗手粗脚的黑人说不定能帮他早点去见上帝。
戴尔只集齐了两个签名。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回到监狱,要么接受这份工作。仅剩的这一个签名,成为他们二人命运上的一个小小机关。扳动这个机关,命运的列车以绝尘之姿开上了另一条隐藏路线。
于是预料之中的,二人碰撞、磨合,直至发展出真挚的友情。菲利普不再厌世,对生活重燃期待,戴尔也告别了过去,成为一个充满责任感的父亲。二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救赎了彼此的人生。《触不可及》并不回避这些套路,编剧欣然接受这种耳熟能详的发展路径,以丰富可信的细节填充故事框架。于是观众在即使熟悉故事发展的方向的情况下,仍会被那些真实可感的日常细节所打动。
片名有多义性。对两位主角来说,触不可及的,既是对方身处的世界,更是内心的真实情感。菲利普敏感,脆弱,像一只把自己紧锁在贝壳中的牡蛎。戴尔莽撞,粗鲁,却保留着细腻的情感和朴素的善意——当他感受到菲利普的信任后,三番五次试图将偷窃的书悄悄归还。如此交锋了几个回合后,两座孤岛之间终于架起了桥梁,菲利普的贝壳也终于被撬开了一条缝隙。
但在达成美满结局前,主角总要经历几次挫折。与原版不同,美版放弃了笔友见面后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情节,而是将这次见面改写成菲利普的一次“滑铁卢”。就在菲利普幻想人生将再度迎来春暖花开时,笔友坦诚了她对菲利普身体状况的顾虑。爱情的失意将菲利普就此推向深渊,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自信被瞬间瓦解。他赶走了戴尔,推开了伊芳,切断与世界的联系,再次成为了一座孤岛。
经历了最初的相互试探,再到初建浅尝辄止的友情,直到这次短暂的“绝交”,菲利普与戴尔才真正成为生死之交。只有戴尔知道该如何逗菲利普笑,于是他回到菲利普身边,带菲利普踏上了与过去和解的旅程。继那个深夜为菲利普戴上呼吸机,戴尔第二次救了他。
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引力是影片最迷人的地方。戴尔与菲利普相互吸引的同时,也收获了伊芳的认同与接纳。这个哈佛毕业、不苟言笑的上流社会精英,终于愿意放下矜持在流行乐中跳起了舞,她从菲利普身上看到了严肃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
不同于菲利普与戴尔情感变化历程的纤毫毕现,菲利普与伊芳的关系则存在了大量的留白。影片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很大可能是伊芳始终对菲利普抱有仰慕之情,又因个性内敛而羞于表达情愫。戴尔曾询问过她的经历。伊芳说,起初为菲利普工作,又离职,经历一段短暂的婚姻。后来听闻菲利普出事了,便又回到了这里。简短的台词,妮可·基德曼通过微表情传达了人物更复杂的背景的情绪。
影片结束时,字幕打出了这样一句话:“戴尔与菲利普至今维持着挚友关系。”这句话比“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更具魔力。当你知道那些暖心的故事还在银幕之外继续上演,那些动人的情感持续的时间比电影叙事的时间跨度更长,仿佛得到了一种莫大的情感安慰。
开头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老白。 看的时候感觉是一个守法版的有钱老白和有趣小粉。 高知分子 X 不羁混混(绝命毒师余毒不散 特别是演员说“Nothing(Philipp )Yo(Dell)”瞬间回忆起剧。 电影里两人互帮互助,从生活的泥沼中寻到向上的出路。P 帮 D 发家致富,D 让 P 收获真心与友谊。 在我心里和绿皮书一样都是很精彩的故事。
🧲各种细节展现,🈶被美到。 1、法拉利 其实一开始我以为是野马牌[捂脸]自己都觉得搞笑,仔细看是法拉利。不得不说的是,其实与法版没有可比性。但是真的喜欢上这辆法拉利。 2、男主家面试等候区装修装饰品 最喜欢的是通往面试区的那扇玻璃双开门,深深长草,可以说太爱了。玻璃门上的图案超爱的。 等候区的户型格局,等候区长沙发,等候区洗手间,太喜欢这种户型了。 3、妮可基德曼左手写字✍🏻 我不知道别的观众是否喜欢,反正我喜欢[调皮] 教条性格也演的真好。 🧲贫富差距与文明程度对比 地处不同区域、楼层的住宅对比、你能买下棒球队吗?… 推着轮椅去公园买DM… 热狗店表达礼貌待人的点餐… 画廊画作与男主创作画视觉和销售价格冲击… 🧲残疾人护理的日常细节演绎 扣安全带、刮胡子、喂饭喂饮品、不同场合穿搭、插导尿管…残疾人车牌号… 🧲感情线 当低至谷底的人有了可以胜任的工作,赚到钱立刻给老婆家用,换房子,不同肤色且被现实生活打压极致的无声张力,离异家庭一天天好转且温情无太多言语交流的互动令人感动。 🧲你的情绪,我代你抒发。 生日礼物和长期看不顺眼的物品,我替你砸了,情绪抒发爆破力好强。 各种细节展现+剧情演绎, 我给五颗星。
你会喜欢什么样的人?你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你会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触不可及却又近在咫尺,这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讲的是一位白人亿万富翁和一名生活窘迫需要靠政府救济金的黑人,两个人原本触不可及,却因为“有趣的灵魂”而相遇,德瑞斯成了富豪菲利普的个人护工,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互相救赎的故事。我会在思考,为什么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相差如此悬殊的两个人会成为朋友,有着一辈子深厚的情谊呢?我想是因为德瑞斯从来没有把菲利普看作是个残疾人吧~已经遭受生命巨大不幸的菲利普,需要的不是带着同情眼光的特殊对待,反而是这种和普通人一样的感觉。德瑞斯就是这么做的,比如给轮椅加最大的码力,让菲利普即使瘫痪了也能一起下坡“飙车”’、带菲利普出去从不让他坐轮椅都是副驾驶、一起去山间克服心理障碍跳伞,。对于曾经残疾人“触不可及”的这些事情,都去完成了,电影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故事,就是如春风般温暖、像白开水般细腻的阐述了两人的相处,没有因为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身体健康与否去评判一个人,有的仅仅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德瑞斯让菲利普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给了他直面生活以及重新去追求爱的勇气;菲利普让德瑞斯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受到了音乐和绘画的熏陶。这两个人彼此救赎,互相的影响着都成为了更好的人,这就是一段跨越年龄、阶级、文化、贫富差距的友谊,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伯牙子期般的情谊再一想,居然是真实故事改编的,而且在电影播出的时候现实中的两个人依然保持着的亲密的联系,真是难得。
比起原版,影片只是让故事变得更符合好莱坞的俗套叙事,更多的俏皮话,更多刻意的冲突,没有原版里细腻的故事留白。当然这部电影并不差,只是有原版玉珠在前,感觉怎么拍都会显得照猫画虎。
再次诠释了笔友(网友)见光死。7.7
总觉得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男主结识了上层人物然后从小混混无业游民到白领的飞跃。说明接触的人很重要
法国原版的细节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只记得一个大致的故事轮廓,很难对比美版与原版之间的差别,不过好莱坞的改编版本比原版还要长14分钟,故事却显得碎片化、表面化,不够流畅也不够深入,很敷衍、功利的一次改编,可夸赞的段落基本是完全复刻原版的,例如Dell在Phillip最压抑又无法发泄的时刻代替他释放压力(砸东西)等。
人生的极限在于突破自己的认知。但是前提是,要有钱……
生活在底层的人可以简单直白的告诉你,人到底需要什么
3.5 被好萊塢娛樂化和去煽情化處理了之後就只能犧牲情感表達了
题材和故事放在那,怎么拍怎么有。美版更具喜剧效果,毫无煽情。黑人朋友矮了点。
凯文哈特像崔西摩根一样神经兮兮的,老白怎么看上去都坏坏的,像是在装残疾
很有趣的翻拍,双男主都有戏。有时候改变世界不用想那么多,做你最喜欢的事,奇迹就会发生。
原版过于深入人心,不过我同样喜欢这一版的演绎。
比原版好玩些 但是少些感动
在故事情节上,美版与原版有80%的相似度,所以在剧情和人物表演上没有明显的孰好孰坏,尤其是白人富翁这个角色上,老白和原版基本是一个表演模式。但与原版有差距的一点是,美版的故事情节很满,这种“满”导致没有给观众留下沉下心来思考的空间。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法国版的配乐实在太经典!
完全复制了法国原版,好莱坞最爱干的事罢了。纯当娱乐片来看就行了,尤其是能在大银幕看克兰斯顿老爷子。
7分。还好吧,街景和家庭风格也还原得比较欧式。但和第一次看原版的感觉还是差了很多。黑人男主的转变还是比较突兀的,家人匆忙几笔,也显得比较市侩。
3.5星,跟原版差不多,依样画葫芦,美式电影跟原版的细腻腔调感受是不一样,多出了好莱坞式的心灵鸡汤,或者说陈词滥调。但这版最大的亮点就是凯文·哈特,只要他一出场就有意思,整部电影让他带动起来。真不夸张的说,这黑哥是看过原版的观众再看一遍美版的最大动力,妮可基德曼真美。
准备去看一下法版。明显感觉美版这个美术没骗人啊哈哈哈哈美国街头就是这个色调…看完心头一酸的原因是想起来去年我在溜冰场有个老人allen一直找我说话还给我打电话 我后来给他拒接了…也许他可能真的只是善良的空巢老人…想找人说话罢了
翻拍的挺有美国味儿的,特别是看到老白和基德曼同框居然有了时空错乱的感觉。于是乎,有个想法,有没有需要私人陪护的?我欣赏得来classical也爱听唱hippop,看得懂抽象派印象派,也钟爱班克斯这样的街头艺术,骑自行车能双手脱把,开车能放飞自我,什么米其林路边脏摊都吃得下。最关键,我不嫌弃帮别人插导尿管。反正就是静若处子,动若疯兔。只要价格合理,包您满意~
我怎么觉得还是imdb的评分中肯一点....原版剧情有点记不清了,但是最后为什么是跟妮可基德曼和解做大结局???
基本复制了原版,温馨而逗趣。剧情有点更改,倒也合情合理。妮可女神身材真的太棒了!大屏幕上看老白也是棒棒哒----第一次在剧院看电影好激动~T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