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的飞机上,看了一个很棒的电影,一个比利时电影,对欧洲的艺术水准致敬先! 其实一开始是很难往下看的,因为一开始镜头就交代了主题,医院、患病的孩子、无助的眼神...对于一个有了孩子的人,看这样的镜头真是犹如痛在心上。 不过导演很善于运用拼接的方法讲故事。在大量的插叙倒叙中,会让观者了解到一个最终走向破碎的家庭,有着怎样一个美好的开始——相遇、恋爱、求婚、结婚、怀孕、新生命的加入...,又怎样因为孩子生病一家三口开始与病魔开始令人煎熬的、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战斗、再到因为孩子离世的悲伤使两个人自责、互相指责,明明还相爱,但是经不住的拷问、希望后的失望、失望后的愤怒...最终让女主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而自杀前刻在身上的表明爱意的纹身,就像一个注解,尘世的关联没有了,精神的关联从来都在。 其实导演也没有滥用孩子受苦的镜头折磨观众。但是那偶尔的两三个,就足够让人颤抖了。欧洲的医疗条件确实好,但是对于病魔依然束手无策,孩子还是在饱受治疗的痛苦后离开了,父母一样是倍受煎熬,只不过欧洲的医院不像国内那么紧张,医护人员也有患者需要的关怀。看了这部电影我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科学和伦理在某些方面的冲突。过度考虑伦理导致科学不能进步是最令男主角愤怒的地方,影片两次出现了小布什发表相关演说的镜头。之前我也对这个问题有很保守的看法,但是看了这样的电影,感受到这样一个身处绝境的家庭,真觉得救救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走了,他们也回不去了。电影并不想制造幻想来麻醉我们。现实就是这样残酷的。忘不了就是忘不了、走不出就是走不出。孩子的妈妈是这样的,孩子的爸爸想救她出来,但是总引发更伤人的争吵,何况自己也是悲伤的。孩子爸爸在演出时看着孩子妈妈的眼神和向孩子妈妈伸出的手真是让人心疼。孩子妈妈不同以往的躲避的姿态对孩子爸爸又是一种伤害。我觉得孩子妈妈就不想走出来,走出来就意味着和孩子的真正的告别,这对于一个母亲很难做到。不得不说男女有别。男主想找回他的爱人,而他的爱人不想再有往日的欢愉了,她愿意让她的心在地下,和她的小小的孩子在一起。我觉得孩子妈妈活得很纯粹啊,很勇敢! 这部电影,不仅有美丽的人,还有好听的歌。多场live真是太过瘾了,虽然我对蓝草(bluegrass)一无所知,但是我觉得超好听! 电影的名字虽然叫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中文翻译为《破碎家庭》,但其实他们一家三口从精神上并没有分开。 疾病无情,活着的我们,必须珍惜、必须感恩。
失去孩子的苦,就像是《清洁》不掉的纹身、《密阳》下的乌云、《蓝》色的忧郁。生活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打的人一蹶不振,身心俱碎,让生命更重以承受生活之沉。2013比利时选送奥斯卡外语片作品。OST非常好听,配合电影就是《与歌同行》剧情既视感、《曾经》音乐既听感,“If I Needed You”听到心碎。
看开头就觉得好像与歌同行,女主长得也很像,然后就看到女儿和Maybelle Carter同名的情节,想到一块了吧。男主角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信神,但他实际上是逃避现实的那个。
果然,除了音乐就没什么了。
面临着这样重大的噩耗,夫妻两人的世界崩塌了
连开心的时候也觉得悲伤。
俩文青最好不要结婚
在生命与死亡面前,在爱与痛之间,弹唱一首乡村蓝草音乐。
比利时今年的申奥片。好悲伤的一个故事,痛失爱女后渐渐破碎的家庭,最终走向不可挽回。很无力的那种悲,加上亲情的杀伤力,做父母的应该会更触动;过去与现在、快乐与悲伤的双线平行叙事很能调动观影情绪。生活就像个婊子,你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翻脸;蓝草乡村风的OST太好听了!
比国电影,合唱和配乐非常好听,有几首都让人潸然,男女主表演都很不错。别样的《蓝色情人节》,虚幻的西部和乌托邦,真实残酷的生活和爱情,牛仔和刺青、飞鸟和玻璃、找也找不回来的曾经。
沉闷,有点看不下去
把叙事中的时空碎片化,重组的结局强化出悲恸。这是痛彻骨髓的绝望和哀伤,看得人难受。不忘星星和飞鸟,不忘争吵及相依。音乐很妙,挚爱安息。
真难看
一个悲伤的故事。大体分前后两部分,且各自是过去与现在的双线并置。快乐与悲伤的平行让故事更痛苦。音乐同样起到叙事功能,包括不同部分提供不同情绪的音乐。结尾的出窍或者代表两种世界观吧。音乐很加分。现在真是受不了这种亲情伤感的东西
音乐好。非线性叙事结构增加些许可看性。男主反宗教,女主灵魂出窍,信者有不信者无。
相爱容易,相处难,孩子没了,夫妻感情亦走到尽头。看到最后,越来越无力,越来越悲伤。命运这东西,太欺负人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理无时莫强求啊!比利时的男主竟然怀揣美国梦,女主的加入,完全使这个小合唱团上了一个档次。配乐为整部片子加分。
翠贝卡获奖作品,真的好悲啊... 各种闪回确实很像《蓝色情人节》,发生在比利时的故事,却由美国乡村歌曲串起,给了片子很特别的感觉
如果你想看绝望,去儿童医院血液科病房。工作关系采访过很多白血病家庭,家长的眼神里总有那么多无辜与悲戚。迪迪尔在舞台上控诉上帝也易于理解,给予人间悲苦本身已足够狠绝。时间线模块化分割,遭遇变故前的明媚和之后的阴郁交织在一起,带来另类体验。音乐消解了观影的艰涩痛感,来体验生活的无常。
其实关于人生和信仰神马问题的探讨得很深啊,关于鸟儿永远搞不懂玻璃永远一头撞死这个比喻,还有帖上假鸟来临时解决问题的这个作法,很为这片子提出的现实与信仰的问题添点生动。音乐很棒。
这种残酷又不一冷到底的片完完全全是我的菜
菲力斯·冯·古宁根 Felix Van Groeningen前作《废男家族》是在疯狂中呈现无望,这次通过温暖的形式呈现的同样是虐心般的现实。即便有着自得其乐的内心、毫无压迫的环境,也逃脱不了生命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