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之前已经听了黄韵玲唱的主题曲,台湾的电影音乐出彩的机率常常远高于影片,但这样的歌依旧让我对电影本身有了点期待。看到后段,发现里面不止这一首好歌,配乐再一次成了点睛之笔。这样的片子注定是比较小众的,注定是在内地不会上的,却也注定会受到不少内地年轻人的追捧的,不仅仅因为主线故事,还有里面不断对自由和民主的呐喊,导演试图将个人命运穿插设置到大的时代背景里,可惜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繁杂,反而旁逸斜出,多少影响了整体的美感,模糊了故事的轮廓。但不管怎样,这类型的题材终是许多人的硬伤,稍一触碰,总会隐隐作痛。故事的两条线,一谓爱情,一谓自由。
蒋勋书里曾说过这样的话,原句不记得了,大意是,25岁之前,不为革命而死让人刚到羞愧。那时一股年少气盛,觉得还有比这更浪漫的话了么?而年青人的革命总与自由分不开,越是束缚,越是反抗,这就是青春。年青的时候总怀抱着一种信念,自由与爱就代表着一个更好的世界,然而不知是世界终将背叛我们,还是那时的我们根本误解了自由与爱的含义。
阿仁曾是那个年代有着革命精神的学生的代表,阿仁总跟美葆说,怎样之后,我们就自由了。那时候,因为年轻,他们天不怕地不怕。他不肯剃头,他说,剃头就代表他输了。年青的革命者,倔强却又能轻易地被鼓舞。那时阿仁有自信而单纯的笑脸,大声喊着浪漫的诗,我想他的勇气一定有一部分来自对美葆的爱,而得到这份爱,让他更加勇敢。可原来那不是一个只要有勇气,天就不会塌下来的世界,他们的热血与理想在权力面前,没能为他抵挡风雨与世道的残酷。阿仁的理想与爱情也终埋葬在了这无所畏惧的青春里。
那天阿仁对阿良说,我们大家,像以前那样在一起不是很好嘛。那天他说,友谊长存,这一句却成了三人友情的墓志铭。那一天,美葆悲伤地看着阿良。在游泳池边,阿良在美葆的手心写下了仁的名字。那一天,友情葬送在爱情里。因为爱情,他们终不自由。那些漫长的拥抱,是他们再也甩不掉的枷锁。
青春走到终点,三个人望着各自永远得不到的爱,望着另一个人的背影,在那人身后长长的影子里,麻木地表演着所谓的幸福与生活。爱可以让人彻底地绝望,灵魂溃败得不堪一击,爱却又让人盲目地希望,即使苟延残喘地活着,明知是死路,仍然义无反顾地走着。
阿良的勇敢,与阿仁走着一条反方向的路,当我们看到阿仁曾经闪耀的光辉在现实中变得暗淡时,那条通往青春终点的路上,阿良终于追了上来。那天阿良抱着美葆说,起码我们三个人中,有一个人是幸福的就好。我们知道,说不清的情感纠葛里,友谊的余温依旧能温暖彼此。阿良说美葆是一面镜子,让他看到自己,看到每个人都在自讨苦吃,每个人都终不得自由。放下与承担,是至大的勇敢。
那天阿良与美葆回到了游泳池,那水池曾如他们青春般丰盛而清澈,如今亦如那青春般几近干涸。那天阿良抱着美葆,躺在池子的中央,青春与爱情好像一场漫长的梦,终有一天醒来时,眼前的世界却是如此陌生,这一次,美葆睡着了,再也不会醒来。
桂纶镁不再是《蓝色大门》里面骑着单车跟在男孩身后的女孩,梦里那些明媚的日子,在有玉兰花盛开的高雄,美葆冲在了青春的前面,她终于自由了,把阿仁和阿良远远落在了身后。那天在机场,美葆笑着跳着阿仁曾为他跳的舞,那是他们说不清有多深的爱的开始,也是结束。美葆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阿良,他们的青春在美葆生命的终点重新绽放,绽放在两个新的自由的生命里。
所以我们都变了,变得不轻易笑了,不再为自由而活,却被生活捆绑着,拥有太多却不够深刻⋯⋯
你先睡,睡一觉起来,台湾就不一样了。
我不知道生活把你带向了何处?但你却一直驻扎在我的心中,
你是我内心的支柱,
是国中时代,操场前国旗缓缓升起所倚靠的旗柱;
也是若干年后,中正广场,哦,不对,是自由广场的大门前碑的立柱。
我爱你,你是我心中的主打歌。
但是,爱我的那个男人,他说他甘愿当B面的第一首歌。
爱我的男人在广场上大胜念着,我们是浪,眼泪都从海里来;我们是花,长在同一颗树上。
彼时彼刻,我靠在我爱的男人肩膀上,用力的感受着他的呼吸。
这就是我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
这就是我们所曾经幻想的爱情和友谊。
这就是桂纶镁,从孟克柔到林美宝。干练。独立。魅惑。缺爱。
影片在不断前进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的转化下,从热血青春走向了压抑克制的中年时代。从年少时肆意骑坐的机车到中年时安稳驾驶的汽车,被包围起来的除了自己的身体,还有曾经自由不羁的心灵。
一直看到那一幕,岳小凤接着岳父同时也是行政院长打来的电话,旁边的桂纶镁以小三的身份紧紧地贴着他,挑逗,妒忌,捂着他的嘴巴,咬他的耳朵。寡言少语的张孝全终于爆发,狠狠地揍着岳小凤,对他吼着。干你娘。这他妈的就是你曾经追求的自由是不是。
看到这里,全剧所累积的情绪,在这一刻全部被释放。
一个声称给你爱的人,结果却和别人结了婚。
一个你爱的人,你一直以为他会将这份感情掩埋在心底的时候,却突然出手打了他所爱的人。
而那个需要爱,追寻爱的人,却发现她要的,任何人都给不起。
那一刻,似乎明白,我们上了年纪,上了别人,也上了自己。
一起经历过这个社会最坏的时代和最好的时代,那些所追求的自由也许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一如你我曾经的相拥,你对我耳鬓厮磨过的,好想这样抱你很久很久很久很久。
只是原来我们都变了。
那个我一痛,就会摘玉兰花给我的男人;一难过,就会手舞足蹈的男人,从17岁到30岁。到最后,六目相对,三人无言,唯有时间的滴答在诉说着爱情的意义。
那些年: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80415/昨晚上我和几个朋友一起看了《女朋友 男朋友》,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今天下午跟其中一个人在咖啡馆谈到这部电影,他喝点小酒有点颇感慨的跟我谈他的心得。我其实对于他的那些『颇感慨』有点难以理解。从知道这部电影加入了『同志』的元素,到后来在一起讲座听到一个台湾电影学者提到这部电影,再到不顾熬夜的看完它,说真话,我是对这部电影有点失望的。我也期待它能如同当年让台湾蜚声世界的《悲情城市》(侯孝贤)、《一一》(杨德昌)、《喜宴》(李安),甚至本土化一点如同《海角七号》(魏德圣)、《赛德克巴莱》那样,我却看到兵荒马乱的历史背景并没有能撑得起这部电影,看到的更多的是『你我』。
《蓝色大门》: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为了写这篇,我特意昨晚熬夜又把易智言的《蓝色大门》翻出来看了一遍。台湾一度是华语流行文化的策源地。从爱情这个具备普世性质的问题入手,让少男少女们把手中的钱拿出来,心甘情愿的,含着笑又带着泪。有人曾经讨论为何为何台湾电影中涉及青春的电影如此之多,似乎要把『青春是糖,甜到哀伤』这样的意境反复咀嚼,扩散到极致的状态才肯罢手。
某节电影课,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一位老师梳理了一下可以代表台湾青春电影的几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代表作,分别是《蓝色大门》、《盛夏光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还包括:《一页台北》、《星空》、《海角七号》、《艋舺》以及《LOVE》等)。在这些电影中,大多数的电影都涉及到怀旧,即对于已逝的不可回的岁月的怀念,然而也以怀旧为载体,记录了台湾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革,这其中包括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各个层面,当然其中还包括一些经典的集体记忆,如台湾人永远不忘的921大地震,在《盛夏光年》以及《那些年》中都作为非常重要的段落插入到电影的情节推进之中。
然而在所有的这些台湾青春电影中,我的心头好却是《蓝色大门》。如果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去看《蓝色大门》,也是挺有玩味的余地的,当然我大概十年前看《蓝色大门》却主要从小清新的角度去体味青春期里面的暧昧和疼痛,对于视听语言并没有太多的体验。昨晚看才认定《蓝色大门》的配乐是别出心裁的,而光线(阳光、灯光)等的运用也可谓匠心独到。我一直说,台湾几乎不可能有超越《蓝色大门》的青春小清新式的电影了。事实上,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得到国际大奖,甚至没有受到台湾本土的金马奖的垂青,但在更加实质的意义上,易智言导演为台湾青春电影定了调,而且捧红了桂纶镁与陈柏霖两位演员。在这点上,我想易智言导演再也没有超越《蓝色大门》的作品。2005年,易智言携陈柏霖、范晓萱等赴日拍《恋爱地图》,再也没有《蓝色大门》的韵味。
《蓝色大门》中,孟克柔以为接吻就能测试自己到底是喜欢男生还是喜欢女生。失恋后的孟克柔问母亲『这些年,你是怎么活过来的?』她母亲有点不耐烦的回答说:『我就是这样活过来的啊。』并没有多少解释。从女儿年纪活过来的母亲显然觉得女儿所经历的煎熬不值一提,当然她可能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女儿会喜欢一个女生。
最后张仕豪说:『总会有什么留下来吧。留下来什么,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然后换成张仕豪的花衬衫飘远以及孟克柔的旁白:『三年,五年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是变成体育老师呢?还是变成我妈?』
骑名牌单车,在海边看到拣水瓶的阿婆会把水很快喝完然后把水瓶送给阿婆的张仕豪每天晚上会去孟克柔家的水饺店吃晚饭,而单亲家庭的孟克柔则挣扎在生存的边缘,以最青春无敌的梦想来经历属于她的青春期,她喜欢班上一个女生,受了委屈会为她出头,当然失恋了也会躲起来哭,含泪在墙上写『我是女生,我喜欢男生。』在孟克柔与张仕豪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性取向。
当然,易智言导演非常巧妙的向在富庶年代蜜糖中长大的一代提问,没有了紧张的政治压制与道德束缚而成长于流行文化与爱情谜题中的一代,『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回答:这样的大人
2012年,我开始写『28岁说』系列。2010年我硕士毕业,2011年初经历了分手、回京、重回学校等事件后,我有一种仿佛又回到毕业前人生的错觉。但是28岁的人生却并不平坦。我相继担当了2次伴郎,上几周还回家奔丧。其实,28岁最大的体会是,『青春期』时代的人生突然间就崩塌了。真的就好像是在刹那间,你发现周遭的朋友的生活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进入婚姻阶段,当爸爸,买房买车,更加事故更加疏远,亲人也再不是你觉得每次回家都会安详的坐在原地等着你。仿佛你一不留神,这一面就是最后一面了。
这个时候我经常会在心底暗自嘲笑我们曾经一起经历过的青春,心底还要有点抱怨,原来在很多年之后我们就变成了『这样的大人』。
电影的后半段,从青春期式的自恋与疼痛中抽离出来,不再迷恋青春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青春正是由于其短暂,不可回望不可复制,才显得如此让人着迷。三个人在成人之后分别在有了自己的位置。有人专职小三,有人兼职小三,似乎没有一个人过的幸福。
在同学的盛大同志上,张孝全与桂纶镁再度联系上。其实在现实的空间中,桂纶镁、凤小岳与凤小岳的正房、以及gay蜜都有相交。只有张孝全一个人躲在自己的空间之中,远离尘嚣,默默的隐忍的踩着地上的结婚戒指,然后继续的专职做着小三。张孝全与桂纶镁是电影中平行的两条线索,是彼此的镜子。这也是他们各自终于决定从自己既定的旋转轨道决定抽身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在对方的身上看到的完全是自己的样子。
成年后的凤小岳供职于政府。在政治气氛紧张的台湾时期,他在学校办校刊,不惜与教官顶撞来传达自由民主的思想。在集会期间,他也是积极分子。我也认识几个当年的积极分子,看到他们现在的猪头样子,我真的也很想去问问他们,这是当年你们绝食抗议不惜牺牲生命而想要换来的未来吗?
在几乎已经实现了自由民主的台湾社会,凤小岳却选择了犬儒主义。
在终于摆脱了经济的束缚的青壮年时期,凤小岳却选择了将自己的真爱培养成专职小三。
桂纶镁和张孝全呢,两个人仍就如同风中的陀螺无力旋转,直到他们认定的生命状态不可持续。
这一部分是导演杨雅喆对于易智言问题的尝试性回答。你看吧,不管我们多么用力的去挥霍我们的青春,纯粹而真挚的感情多么值得歌颂,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法治昌明物质富裕的年代,我们却变成『这样的大人』。
这样的大人的好坏是非是经不起推敲的。After all,我们只是变成了跟『大人们』一样的『大人们』而已。
我倒是很想问问他们,那样的青春是不是直接扔掉好了,还不如没有经历过。当然,我也想问问那个年代的『我们』,我们会如何回答?
同志与旁观者身份的独白
台湾老师提到这部电影的时候说对于这部电影非常期待,尤其,台湾电影在经历了侯孝贤、杨德昌时期的全盛之后,一直在寻求未来台湾电影的文化传承。魏德圣近几年表现不俗。而杨雅喆这个生长于80年代的导演,跟前几代导演的视阙确有不同。当然《女朋友男朋友》最终也确实不负众望,桂纶镁最后通过这部电影拿到了金马奖影后。
张孝全这个角色是其中很有意思的角色。他总是担任主动退出的角色,默默奉献,隐忍克制。当桂纶镁的母亲给钱不够的时候,他偷偷补上。当心爱的男人喜欢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他拱手相让。甚至为心爱的男人吃苦瓜。他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不主动不放弃,也不追求所谓的功名利禄。
张孝全涉及同志题材的电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今他已经年近而立,身材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青春美好。他饰演的角色作为电影的一条主线,却承担绿叶的功能,一直以『爱情』的名义承担受难者的角色。而在电影中,他似乎一直是一个旁观者,并没有任何参与者的主动感,主动退出机制发达,也因此显得更加让人心疼。
我个人对这个角色的认同更多,可能更多地也来源于越来越对很多事情感到力不从心,或者兴趣衰减。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忠于感情,也无法选择犬儒状态而主动投奔物质生活的诚实善良可信重情义的人,最后的生活可能最终就是一个loser的状态:大龄、单身、同性恋,还要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女儿还跟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其他的要提到的是电影的视听语言。我们看到的流光溢彩的画面,但是我们看到大陆电影对于那一段岁月的呈现基本上是『灰暗』处理,这是两岸不同的创作视角。而作为90年代前后冷战格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部电影也将当时的台湾的状况进行了梳理,这在电影文本中的功劳不小。因为我们不仅看到有人的热情,当然还有酒精,有诗,还有流行音乐。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些才是90年代前后学生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政治问题在电影中偶尔涉及,尤以香港电影为甚(《蓝宇》,关锦鹏;《蝴蝶》,麦婉欣;etc),其中还有不少讨论同性恋身份等。但是很少有这样的一部电影,可以把个人成长插入到国家大事的层面去讨论具体的人性,视角是如此的接地气,如此的气若游丝,又没有超越电影本身所能负载的主旨。
最震撼我的一个镜头是桂纶镁买花的镜头,车窗中我们看到他陶醉的脸,张孝全跑过来,紧张的车装摇下来,我们看到凤小岳的脸。这样的相见在张孝全看来是如此的不可预料,在三人的关系中如此的突兀,而在剧情的把握上又是神来之笔。这一幕过来的时候,我眼泪横流,这才是人生真实的状态。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是一种状态。所以也许我们并不是在经历层层递进的人生阶段,我们只是在不同的状态之间流动而已。
http://brave.huozhe.info/?p=162(12月10日动笔,12月27日初稿完成。)
看完心情莫名悶/我不是主打歌,但我是B面第一首/我們都在自討苦吃/幹你娘友誼長存/原來我們都變了,變得不輕易笑了。不再為自由活著,卻被生活綑綁著,擁有太多卻不夠深刻/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一生最溫暖的時光,那是我後來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
你爱我,我爱她,她爱他,他爱他,大家一起吃苦瓜。
桂纶镁入围的该是最佳男主角
那是我後來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
我要是桂纶镁我亲自把凤小岳剥光了丢张孝全床上,有啥好痛苦纠结的……
主创一定有很多美好的青春回忆,也很可能像贾樟柯拍《站台》那种还愿式的急迫心情,遗憾的是导演把这些青春碎片电影化的能力太弱,线索庞杂想表达的太多缺少凝聚力,单场戏的张力也不够,很多可以着力做细的点都没展开,细节都伏在表面。哎妈白瞎了这么多点——人生各个阶段被抓住的无奈和美好哟。
看见你过得不好,我就安心了
藍色大門以後第一次覺得桂綸鎂又變成桂綸鎂了。/ 張孝全真好,幹你娘友誼長存/ 鳳小岳演的好奇怪,娘娘腔那個太雷了 / 還是年紀大了,演中學生時看到皺紋於心不忍 /最後羅大佑那歌出現的好奇怪 /其實總體還行,但沒什麼力量。
敬夏夜的玉蘭花,敬乾涸的游泳池,敬沒有字的信,敬友誼長存,敬吃苦的人。
我们的友谊不会长存,因为我对你动了心。
“看到你过得这么不好,我也就安心了”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莫名好开心。桂纶镁的表演显然是长久以来最好的一次了,跟杨丞琳去演呕吐剧果然是糟蹋张孝全他就应该来好好演电影嘛!
天下間就只有你能為我吃苦,但其實我們都是在自討苦吃..
真难看。套个学运,却还是过去十年青春校园爱情同志题材的死样子。
“你先睡一觉,睡醒过来了,台湾就不一样了,我们也都自由了”
张孝全影帝不是盖的
最老实的那一个为了欲望开始勾搭,最激进的那一个变成唯唯诺诺的政客,最懂生存技巧的那一个最后连命都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长大;桂纶镁小姐大概可以捧回今年的金马,她和张孝全是天生的斯氏演技派,至于凤小岳比较适合去演偶像剧……
十年之后,又是校园三人的桂纶镁,时间过得真快。所以没心没肺的人才最快乐。还是没有逃出这些年台湾小清新爱情片的套路,包括人物关系都是似曾相识的。反正把曾经的爱情捆上青春、热血、回忆这些关键词之后总会抓住一些人。为谁吃苦还是自讨苦吃,台湾电影总有这种鸡汤感悟。
不掺和个gay谈恋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台湾小清新。
抛开几个特殊历史背景,这个爱情故事背后隐藏的是和历史对称的自由与选择,都有着对非主流事物的直视与认同,比如民主、政治、婚外情和同性恋,少数选择的东西就是造反另类,多数人选择的就是平等自由。尖锐的主题藏在青春和爱情的背后,外表的喧哗和不甚高明的插曲背后是那些被时间磨平的心。★★★☆
“他从小就不敢吃苦瓜,所以当兵的时候,都是我在替他吃。他结婚之后,他老婆一直希望能够改变他,所以餐桌上三不五时就会有苦瓜,他不希望孩子认为爸爸会挑食,所以常假装吃个两三口。他一直跟我说,全世界只有我肯为他吃苦,但其实,我们都在自讨苦吃。” 青春如此,爱情如此,梦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