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攀登和救援的故事,很容易想到以前的《垂直极限》和近期的《无尽攀登》,相对于其他的故事,本剧显然故事很小,就是一个人救另外一个人,救援路程不多时间不长,但能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完1个半小时,还是下了点功夫。
本片的故事性稍弱,我倒是觉得如果把两位男女主角背后的故事深入发掘一下再来雪山救援,故事性就强多了。影片里面描写风雪吹袭和寒冷状况里人物的生硬动作还是比较到位这点值得肯定。
这里面有些疑问:1、作为专业救援的人员,随身怎么没有携带专业无线电呼叫设备呢?这种地方或许手机信号不好,但应该有无线电基站和呼叫设备。2、女子找到男子时候,男子已经处于失温状态,意识模糊,脚趾冻伤,这种情况下还能继续走那么长的路真是感觉很难。3、男子后来掉入冰河里居然还能生存真是觉得不可思议,这种情况下不明白为何不生火先取暖一下烤一下衣服等,难道火种也没有带吗?
雪地救援救赎风光片。一个因为过失失去女儿的母亲成为了雪山的巡逻救援队员,每天巡山发现遇险人员加以施救。并通过救援他人救赎自己,也许是对于逝去女儿歉疚的全力弥补,也许是不想不幸再在自己身边眼前发生。
女主收拾行装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她先到了一个山脚下的补给商店,装上了热朱古力。然后开车向山脚进发。到了山脚,遇到了两个从山上下来的人。问了他们山上没人,但是山脚下却停着一辆车。女主开始登山,却遇到了暴风雪,跌落到一个雪洞里,然后自救。在女儿的幻想鼓舞下,经过一次失败,终于爬出了雪洞。然后她发现了一个男子坐在风口的山顶,于是赶快前去询问。男子已经冻得失去了知觉。女主急忙帮他脱去衣服,换上了挡风保暖的衣服,还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他。并带着他下山。男子几次都想回去,但是都被女主拉回。又一次跳崖自尽,又被女主救起。女主帮他包扎了伤口,继续带着他下山。过河时,男子又掉落到河里,女主循着河寻找,又一次把男子救起。然后一路鼓励这男子下了山。但是男子连照顾都不打,就开车跑掉了。后来男子还是通过电视表示了对女主的感谢,并见了女主,告诉她,自己是因为受了情伤上山自杀的,幸亏有女主不停鼓励他,才让他重拾了活下去的勇气。女主告诉他,自己也因为煤气泄露,永远失去了两个女儿,现在她不停救人,就是为了救赎自己,用不停救人缓释自己内心的歉疚。
雪山松林的风景很美,但是暴风雪就变得异常残酷,让身陷其中的人们无法呼吸,浑身阴寒,迷失方向,但是只要你有信心一定可以走出去,就什么都不是问题。女主通过救人完成救赎,她通过暖心的鼓励让身陷绝境的人们重拾了信心,回归生活,她在改变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不停改变她,她觉得很开心,很幸福,忘却了不幸的事。男女主的眼泪蛮打动人的。虽然男主不停作死,但是女主义无反顾,慢慢就理解了她,理解了她的执着,虽然一开始就猜到了。女主是“金刚女”,现在真的老了很多,记得好像还演过一部关于洪水失散家人重聚的电影,当时还很年轻很美。
女主的一些好习惯可以作为正面教材:
起的够早。登山的好习惯啊,6:30已经在山脚下咖啡店准备好了。如果是一日轻装的行程上山的太晚,往往最疲惫的下山返程要走很多夜路,徒增危险。即使是多日露营的行程,走了一整天后摸黑找营地的体验也是很可怕的。
随身带着万能胶带。绑断了的登山杖只是小露了一下起用途,什么补划破的衣服补包补鞋固定伤口之类,有太多好用的地方了。而且有一个细节,她把胶带缠在水壶上了,省了胶带卷内芯的重量了,这些点看主创里面还是有很懂Utra Light登山的人呐。
关于雪地徒步:登山杖上巨大的雪帽跟快穿简易冰爪,证明女主是早有准备的。 话说掉雪洞那里超近景的雪有点假就是了。 实际上不穿滑雪裤走雪地多半要穿雪套的,省的雪钻进靴子里,即使是高帮靴也架不住及膝深的积雪啊。片里感觉是为了视觉效果把雪套给去了。 穿了显着笨重腿短.....
随身的哨子,手套有绳子连着手腕不会掉,口袋式的救生保温毯都是非常棒的安全细节。话说口袋式的救生毯比那种单片式科学多了。
没有直升机实力吐槽了呵呵呵。那风速有直升机也不敢飞啊。话说其实国内大部分山地救援哪有直升机,川西那么严重的地震也救援直升机也没有多到铺天盖地的程度。大部分救援还是靠纯人力。 <冰峰168小时>里面断了腿, <127小时> 里面断了手 也都还是靠自己走出去的... 补一个感叹:昂撒人真是抗冻啊。10几度的天还是短裤背心的也大有人在。小伙子短裤球鞋是火力旺也就罢了, 女主这也50多的人了,雪地里还背心上阵。
又及:小哥算你够意思,至少把衣服还回来了,户外服装很贵的啊。
很好的故事,雪山与深林,暴风雪和救赎,以及还有一些看不懂的升华和反转
但是因为小成本,以及艺术加工的一些不合理情节,反而让影片失分了
...
所幸这是真实事件改编,那么看不懂没关系可以看看真实故事是什么样子
...
电影和现实中爬的山是华盛顿山,是世界上天气最恶劣的山(气候多变,风大)
但是其实山不高,不到2000m正常的登山路线也就3小时登顶,上午出发,下午就能下山的那种
可是就因为气候恶劣多变,还导致上百登山客意外死亡
...
救援者Pam的登山杖断了现实中是没有的,掉入雪坑现实中是没有的
被救援的John自暴自弃跳崖是没有的(虽然John确实脑中想过),失足掉落溪流之中也是没有的
不过可以理解,现实的巡山和救援如果有这么多情节,估计主角们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
但是现实中女主确实是在爬山的各个阶段换了不同的衣服
甚至在最初天气好的时候真的只穿了一件运动背心
为什么我知道?因为现实中的女主特别爱自拍
...
电影和现实中在山顶的时候风俗超过了50英里/h,换成等级的话就是10级甚至11级风了,这种风力的表现是“拔起树木 ,摧毁房屋”,放到海上能够吹起9m浪,而当天华盛顿山的风最大超过了90英里/h,进入了台风or飓风的领域
所以如果没有救援,John肯定是活不下来了(当然他本来就是挑了一个换天气想去自己喜欢的步道和景区自杀的)
...
现实中John确实是穿着短袖短裤和运动鞋爬上了华盛顿山
因为他出发的时候缅因州气温还在15-20度,而且他经常爬华盛顿山
当Pam发现John时,John确实是处于失温冻僵状态,所以Pam花了一个小时才让John恢复行动力,靠的她作为巡山人配备的保暖和供热装备(暖宝宝)
...
救援的时间线
7:00 Pam从登山小路停车场出发
10:30 Pam 在林线之上的雪地上发现了运动鞋的脚印
11:00 Pam 沿着脚印寻找遇难者
12:00 Pam 发现了在山脊蹲坐等死的John
13:00 Pam 让John恢复了行动力
14:00 Pam 和John走下了山脊
18:00 Pam 和John回到出发的停车场
...
现实中Pam并没有因为煤气中毒死亡的女儿们,所以影片最后的反向救赎是没有的但是现实中又确实有另外一种救赎,现实中John确实是一周后在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故事分享了出来,并且联系并捐赠了Pam所属的救援组织,并且让这个故事广泛流传成为了一个传奇。
最后凝聚成了故事和电影的核心:
生而为人难免会遭受迷茫失落,被阴暗的包围,就像独自在暴风雪中前行,有时候我们忍耐着,等待情绪消退,风暴过去,可是谁也无法保证,每一次都能独自战胜黑暗。所以如果每一个遇难者,都能遇到Pam这样的真诚,热心,坚强,不抛弃,不放弃的救援者,那么世界上过不去的坎就会少太多太多了。而作为拯救者,每一次的善行也能强化自身的身心,让自己在正确健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其实一直搞不懂,明明是天气预报预报好的危险,为什么还有人偏要往里闯。
故事里头的女主,是个有故事的人。
心事憋屈在心里,死活是过不去,所以要上山。
这个逻辑,反正是没怎么搞懂。心病终究是需要心药医的,通过登山来拯救,也不至于这么多年也没治愈。
或者,女主的心里有一些“隐隐”的期待吧。
可是,在这场风暴里头,女主还真遇到了一位“一心寻死”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也是有着悲伤的往事的。
可是,这个世上,还有什么能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情呢?
或者,没经历过生死,不会明白“活着”的意义。
这位年轻人,在生死边缘转了一圈,好像明白了这个道理。
平时生活在“优渥”里,大概偶尔会衍生出“生不如死”的埋怨,大概这只是“无病呻吟”吧。
一件事儿,非要通过“生死”才能领悟,未免太过沉重。
故事的女主,竟然是在一个“一心寻死”的年轻人身上找到了救赎。
这个领悟,实在来得太迟。
伤疤永远都在的,想起来都会痛。
但折磨自己于事无补。
这一场高山救援,看起来惊心动魄,但拯救的过程,其实也平淡无奇。
老外不喜欢搞气氛,该咋样就咋样,你救了我我表示感谢但不用感恩戴德,我救了你只是职责所在也不用居功自傲。
只是自然的风暴可以躲避,内心的风暴终究意难平。
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在风暴和痛苦中艰难前行。
两个互不相识的倒霉蛋在雪山上自救以及共同共度难关。。。呃 男主一旦被救 独自驾车离开 。。此后她的救援的故事由被救男人之口宣诸于世 女主一如既往地爱心满满 坚韧不拔 最后糟男主背叛 独自回到小屋舔舐伤口 痛不欲生 此后英雄选择隐姓埋名 回归平淡生活 男主在雪中被救 从半昏迷 到绝望 怯懦 痛苦 愤怒 。。。最后脱险后两人重建 讲述他失恋轻生 继而从女主的鼓励中重获勇气。。。情感层次变化相对更加饱满✧*。٩(ˊωˋ*)و✧*。 91分钟的电影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 前60分钟基本就是传统雪中救援脱难的过程 基本没有故事线 但是大雪纷飞 雪山宏大壮丽的风景以及男主情感宣泄的表演稍稍补足平淡故事 后30分钟 不仅反转 也是把男女主角背景故事 让影片更加饱满 完整ヾ( ̄▽ ̄)Bye~Bye~
总的来说 视角独特 演技不错 值得一看
4月份看的几乎被遗忘。有《涉足荒野》、《远山恋人》珠玉在前,再看同类型的影片如果没有新的亮点就很难超越。作为雪山巡逻救援队员的女主铺垫不够,闪回部分没劲。被女主救助的男主不够危险,尽管情节一直在营造危险,但始终无法建立紧迫感。也许男主换尼古拉斯·凯奇来扮演更合适。5.9/1258 短评383条 %22/52/26 【IMDb5.1/3300 北美票房160万美元,全球票房164.61万美元】
情节太单调,支撑不了一部电影。坚持看完。山岳风光不错。
贵在改编。
成功睡了一大觉!
沉浸式遇险体验+预防自杀干预导向,小成本的电影本身更像是一种价值观宣教片。
Naomi遭這個罪幹嘛…還貢獻了一個毫無意義的全裸
温吞水
以为是哪个老太婆,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娜奥米沃弛,岁月是把杀猪刀啊!这么简单一个题材,做成五分钟的新闻报道就好了,搞成一个半小时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
属于娜奥米沃茨的一切尽失或127小时,但救赎的主题又牺牲了很多表演空间,所以即便拍的辛苦,貌似也没讨到好。
the whole universe appears as an infinite storm of beauty, although ‘Infinite Storm’ is set in New Hampshire, Missouri, the film was actually filmed on location in parts of Slovenia,
一星给风光,一星给伤心的往事。其实故事很简单,不需要这么长的篇幅
3.5星,无尽的风暴,无尽的孤独,无尽的悔恨与追怀,以及面对死亡时的颓然放弃或落荒而逃间那无止尽的挣扎与搏斗。结尾部分的主题表达有些过分直露,不如面对记者时的回答。
娜奥米啊,恨你戏红人始终不红,终究是个丫鬟的命。
为了娜奥米沃茨看的,拍得是真的无聊。
暴风雪的寒冷让人印象深刻,挺好的电影
极限运动题材电影。我喜欢看。
Malgorzata能拍出这样通俗易懂的小型商业片已经是很难得的事儿了 看点确实都在Naomi的表演上 能在这个岁数参与到这样的小型电影里卖力地演成这样 佩服
Naomi Watts开始在近年来不断地重复着一种角色- -装着个人悲剧却异常坚毅的勇士,在各种环境下都将挑战自己的平凡英雄;每次付出的心血让人尊重,也慨叹她从不怠慢任何故事。这里的趣味和新鲜或许应该是Małgorzata Szumowska用完全不同身份掌控很常见的求生故事,但这里却没被允许有任何充满个人特质的发挥;只能按部就班地走着,先各种极端之下从放弃到振作,其次是托陈心魔…即使从摄影、动作到表演都游刃有余,但很难再有更多的感悟。意外是Naomi和Billy Howle齐力提供了如《远山恋人》「Kate Winslet与Idris Elba」那般的默契与不错的配合,期待一个再合作。
内核似《涉足荒野》,通过户外的经历走出人生的阴霾,通过拯救别人而拯救自己。故事简单了些,但也非常真实了(山里的事情本也没那么多drama)。配乐极其吝啬,唯有风雪之声不绝于耳,那种只身山林的孤独和绝望,经历过的人都懂。
略拖沓